孔繁乐:宋画不好找,但宋代砚台容易找

05.01.2015  14:29

  “宁舍一室,不舍一石。”古之文人早对砚台情有独钟。而这则名句放在岭南书画家孔繁乐身上,亦不为过。十多年来,他醉心于端砚收藏,规模蔚为大观。与许多职业藏家不一样的是,孔繁乐特别讲究砚台的文化内涵,认为其价值要大于材质与雕工。
  艺术品及古董收藏一向讲究圈子文化。进入一个风气浓厚、交流紧密的收藏圈,对某一门类的收藏兴趣很可能一触即发。对此,孔繁乐深有感触。
  “自幼喜爱书画,对文房四宝的兴趣也就自然而然蕴生了。但真正大规模成系统地收藏还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直接诱因就是结识了一帮工艺界、收藏界的朋友,收藏的基本知识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于他们。”提起这段端砚收藏兴趣的萌发期,孔繁乐特别提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砚铭名家张得一等前辈的感染与指导。
  在孔繁乐看来,相比于字画等门类,砚台因为材质更容易收藏,其所承载的时代气息也更容易流传下来。“现在宋画不好找,但宋代的砚台还是比较容易找到的。”因此,他特别留意砚台所蕴含的文化气息与历史价值。
  在孔繁乐的收藏史中,每方砚台的来历都很有意思,都有一段动人的往事。比如,他有一方明代的砚台,形质厚重朴拙,但正是捡漏得来。“我在恩平买了一方民国的砚台,旁边正有一个砚台涂满了旧墨,表面坑坑洼洼,无人识出其珍贵之处,但我发现了它的特别,经鉴定这是明代的砚台,主要在民间流传,价值颇丰。”最终,卖方以“买一送一”的方式将此砚赠给了孔繁乐。
  “我买东西首看是否喜欢,至于真伪倒不太在意。”孔繁乐坦言自己是一个知假买假的人,强调“知假、买假、剖假,但不造假”。“这是我收藏的‘徐渭’的四条屏花鸟,2006年买入,800元一幅。”孔繁乐笑着告诉记者,这是清仿的作品。虽然绘画的风格与徐渭不同,但画工很不错,无论是画的线条还是色彩的渲染都很到位,让他受教良多。
  收藏体会
  我的收藏以是否喜欢为第一原则,以对象的人文性为侧重点,而不会去在乎好不好卖、是不是出自名家之手,甚至不在意它的真伪。面对一件东西,如果它以气息打动了我,我便会尽可能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