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继宝:山东渔业实现资源、生态双重效益
中国山东网1月7日讯 (记者 王晔)7日下午,记者从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了解到,2014年12月3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上粮仓”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4]49号)正式印发。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宋继宝介绍了山东渔业这些年在发展中的突出特色。
宋继宝介绍说,山东省渔业产量、产值、水产品出口创汇等多项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2013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863万吨,渔业总产值1379亿元、占大农业的16%;增加值857亿元、占大农业的18%;水产品进出口250万吨、创汇47亿美元。2014年,全省海洋与渔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预计水产品总产量867.2万吨,其中海水养殖总产量478.5万吨,同比增长4.8%,渔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6431元。
宋继宝表示,2014年,山东省已审定规模化的省级现代渔业园区223处,园区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其中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渔业园区达50多个,东营市30万亩现代渔业园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渔业园区。
同时,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成效显著,实现了资源、生态双重效益。“2005年以来,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放流资金十亿多元,增殖各类水产苗种350亿单位。”宋继宝说,通过大力开展增殖放流,对虾、梭子蟹、海蜇等大宗放流品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秋季渔汛,其中秋汛回捕对虾中增殖对虾占99%以上;回捕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梭子蟹、海蜇等重要增殖资源已成为山东省3万艘中小马力渔船60万沿岸渔民创收的主要门路,沿岸渔民回捕增殖资源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2/3以上。据不完全统计,2005-2014年我省秋汛累计回捕增殖资源44万吨,实现产值139亿元,综合直接投入与产出比达1:15。
2014年,全省放流淡水鱼、蟹类苗种2.86亿单位,是去年的1.65倍。据测算,转移氮2294吨、磷167吨、碳13575吨。放流海水苗种51.4亿单位,转移碳243842吨。
除此之外,山东省形成了海参、对虾、扇贝、海带等十大优势主导产业。全省规模以上渔业企业发展到720多家,胶东刺参、鲍鱼、对虾等十大渔业品牌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产量、产值不断攀升,已达151万吨、629亿元,分别占全省渔业养殖总量、总值的17.5%、45.3%。
据宋继宝介绍,山东省拉长了渔业产业链条,拓展了渔业的功能。在沿海建设了15处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对游艇制造业、渔具制造业等休闲垂钓装备业和旅游业的拉动效应明显。内陆正在规划建设10处休闲垂钓示范基地。渔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大大拓展了渔业的功能。
在放鱼养水方面,山东省发挥滤食性鱼类对水质的净化功能,在饮用水源地和城市水系实施“放鱼养水”生态净化工程,收到明显效果。“山东省放鱼养水,对于修复与重建水体生态系统,实现海、湖、库、河等水体多功能的服务价值,维持稳定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作用十分重要。据测算,每产出1㎏鲢鳙鱼将从水中带走约29g氮、1.5g磷、119g碳,能有效缓解水体的富营养化。”宋继宝说。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远洋渔业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据了解,2014年山东省远洋渔业产量达37.27万吨,实现产值约3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5.8%和113.1%,增加船员就业岗位16700个。拥有各类专业远洋渔船419艘,总功率42.9万千瓦,总吨位24.4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