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风教育存在短腿现象 难敌世风折射教育之惑
06.05.2015 15:35
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家风难敌世风”折射百姓家庭教育之惑
——国之本在家:家风教育忧思录(之一) 半月谈家风教育调研小分队 何谓家风?家风亦称门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处事方法和精神风貌,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风如同无言的教育、无声的力量、无形的磁场,好的家风会让人充满正能量,坏的家风则会给人以负能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家庭建设和家风教育却明显存在短腿现象,出现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引发人们的普遍困惑和忧思。 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和睦、家教有方、家风良好,无疑会促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那么,何处寻找好家风?向历史深处,向当代实践,向生活细部。培育和弘扬良好家风,根在民间,根在人性,根在传统,根在发展! 家风是世风的基点和载体,世风是家风的整合与放大。家风与世风,在当下颇让人纠结。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常常面临两难选择:教育孩子不能说脏话、打骂人,在学校里却会遭遇同学暴力冲击;教育孩子做人要真诚、善良,可是在社会生活中可能吃亏、上当;教育孩子为人要谦让、付出,可是又恐在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中失去成功的机会……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家风与世风的较量中,家风何以难敌世风,屡屡败下阵来? 不良世风令家庭教育“弱不禁风” 前不久,一位网友发布的“为让孩子上幼儿园,妈妈教孩子说谎”的微博引发热议。该网友在等候幼儿园报名时听到一对母子的对话,被当场“震惊”:“妈妈对儿子说:待会老师问你妈妈在哪里上班,你要怎么回答?孩子:教育局。妈妈:爸爸在哪里上班呢?孩子:公安局。妈妈:你给我记住了,否则报了名也没希望。” 人们质疑:“读个幼儿园也要拼爹拼妈?”有人说,“非常理解这位妈妈,这么做无非是想让孩子进那个幼儿园。”更多人认为,这样冠冕堂皇地撒谎,会对孩子未来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关颖指出,这则微博内容和众人热议反映出当下不良社会风气对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冲击和侵蚀。 “上学要给老师送卡,看病要给医生包红包,打官司要给法官送礼……如果你不照做,你的孩子可能就要受排挤,你的病可能就看不好,你的官司可能就会输……试问,在这样的不良世风面前,有几个家庭还能坚守住做人做事的底线?”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感叹。 西西今年12岁,是南京市某小学学生,成绩优秀,家教颇严。进入六年级后,懵懂的他开始有点叛逆,因为父母给他定的规矩、传输给他的理念,与他所认识的世界逐步有了出入,他便经常与父母发生争论。孩子的父母同样内心纠结,因为他们信奉并努力传教给孩子的价值观、道德观,经常会在社会现实面前碰壁,让他们很难自圆其说。 “比如,教育孩子不要闯红灯,但我们为了赶时间,经常闯红灯,因为大家都这么做;想让孩子学会谦让、诚实,但现实社会总是让老实人吃亏。还好,孩子现在基本上按照我们的要求在成长,但谁知道以后的情况呢?”西西妈妈对此很不放心。 一位家长向半月谈记者吐槽: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时,班主任给他打电话,说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弄得他和爱人非常紧张。后来有人提点:教师节快到了,很多家长都给老师送购物卡了。他这才恍然大悟,赶紧也给孩子的班主任送去购物卡。老师收下后,态度立马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把他的孩子夸得跟朵花似的。 女儿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江西省卫生系统公务员许军感叹: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现在信息如此发达,社会对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即使家庭教育方法再好,如果孩子看到的现实是那么迥异,那他该相信父母还是自己的眼睛呢? “在种种两难选择面前,不少家长最终选择了向现实妥协,向世风低头,这在无形中又助长了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潘允康说。 山西省社科院学习科学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赵雨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常嗣新等在接受半月谈记者专访时分析,世风影响家风集中体现在三大方面: 一是重关系轻规则。目前一些地方的社会风气是特权当道,潜规则、走后门成了高频词。一个人从出生就开始找关系,到死还在找关系。去医院生孩子找人,上幼儿园、中小学找人,找工作要找人,临终选块墓地还得找人。人人都想要特权,人人都在被特权压抑和控制。 “人是社会人,也是家庭人,父母行为不可避免会影响到自己的孩子。”赵雨林说,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丛林社会法则,不占便宜就吃亏。 二是重物质轻精神。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上,总是尽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常常忽略孩子的精神世界,忘记给予其精神滋养。 包括有些家庭的儿女婚姻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在一些农村地区,天价彩礼令人咋舌。“结婚都成为一种人财交易,这样的家风怎么能好?”常嗣新说。 三是重个人轻集体。常嗣新说,当前社会个人主义膨胀,一些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甚至自私。以前下雪了,孩子们受到的教育是先给孤寡老人扫雪,但现在是各人自扫门前雪,甚至懒得扫雪。 考学重于育人,智育压倒德育 “当前亟须警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边界的丧失。”辽宁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思宁分析说,随着社会变迁,传统的老少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已经很少见了,传统家风教育相对变弱。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很多老师都是通过QQ或微信直接指挥家长,家长会按照老师的要求督促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孩子的人格塑造和品质培育。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习惯于盯着孩子的分数,忽略了教孩子做人。所以,付出越多,孩子身上毛病越多的情况普遍存在。”关颖曾主持一项对18岁以下未成年人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成家长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家长”。 为孩子扣上“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是父母,环境在家庭。在关颖看来,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年人的示范,孩子看惯了父母用钱物贿赂老师甚至官员,就容易滋生“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潜意识,难免日后盲目效法。 半月谈记者注意到,早在2006年全国人大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就明确规定:“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但实际情况差强人意。关颖表示,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监管不力,家庭教育指导过度市场化,以营利为目的机构泛滥成灾。 “家庭教育的开展和良好家风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形成合力,但现实是三者完全脱节。”潘允康说,国家至今仍未出台家庭教育法,也没有组建专业化的家庭指导队伍,更缺乏必要的投入,有关家庭教育的开展还停留在口号上,学校也很少针对家庭教育进行相关引导和指导。 物欲横流侵蚀淳朴乡土民风 当前,良好家风的缺失、弱化和在不良世风面前的溃败,不仅体现在城市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中,也体现在广大农村乡风的演变中。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中,讲述了一个异乡人用一袋金币引诱号称“最诚实、最正直、最难以腐蚀”的哈德莱堡人上钩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性与道德在金钱面前节节败退的现实。我国一些乡村也正面临类似困境。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06.05.2015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