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新趋势新特征及对策建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九大趋势,明确指出消费需求将从过去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变为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要求必须采取有力举措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在外需持续增长乏力、投资边际效应递减的新形势下,扩大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成为研究制定未来发展方向目标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战略基点。
一、当前消费市场基本情况
去年以来,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国内消费市场延续了近年来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突出。主要特点为“四稳一快”。一是消费增速平稳,2014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92.0亿元,增长12.6%,分月度看增幅波动在0.5个百分点以内。二是汽车、住房等传统消费热点增速缓中趋稳,限上汽车销售额增长10.8%,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1.1%,销售额同比下降6.4%。三是新的消费热点稳中趋旺。信息消费增长迅猛,全省信息消费同比增长25%以上。四是市场物价稳中有降。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9%,涨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五是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方式快速发展。初步测算,山东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约1.37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2635亿元,均同比增长30%以上。预计随着经济环境、消费政策和收入社保等不断改善,消费市场有望进一步回升,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二、消费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
当前,山东和全国一样,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传统的高投资、高消耗、高增长的发展模式,逐步向消费拉动、创新驱动、中高速增长转型,预计“十三五”及以后,消费发展将迎来新的转型发展期,呈现六大变化和特征:
(一)消费率迎来上升拐点。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但是最终消费率却一直徘徊不前。这与我国加入WTO后出口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欧美等发达国家也经历了类似的下降过程,又在人均GNP达到3000美元时迎来上升拐点,亚洲国家由于高储蓄率等因素影响这一过程来得稍晚一些。综合研究表明,我国大约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后迎来上升拐点。2010年,我国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最终消费率为48.2%,之后逐年提高为49.1%、49.5%和49.8%,上升拐点进一步确立。我省最终消费率变化趋势与全国一致,2010年人均GDP达到 6000美元,消费率缓慢提升。“十三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人均GDP 1万美元的发展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将带动消费率显著上升。
(二)消费增速将进入平稳期。一般而言,消费增速与GDP增速保持同步。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不少调整和压力,经济增速放缓为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提供了空间,但同时也势必带来收入和消费增速放缓。预计今后一个阶段,扩大消费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迫切要求;二是老龄化社会到来和生育政策放宽所带来的新增消费需求。
(三)消费热点趋于多元化。传统消费热点增势趋稳,信息消费、健康消费、体验式消费等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信息消费。4G时代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5G通信技术正在由实验室走向现实生活,带动信息领域消费迅猛增长。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2.体验式消费。恒隆广场、方特欢乐世界等融合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多种消费元素,更能够带来精神愉悦和文化享受,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3.健康养老消费。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健康服务业的市场潜力巨大;老龄化社会到来,将会拉动医疗器械、健康护理、养生保健等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长。4.汽车、住房及相关产品消费。房产市场逐渐回归理性,由快速发展阶段向平稳发展阶段过渡;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呈爆发式增长, 2014年生产销售分别比上年增长3.5和3.2倍。5.游艇、私人飞机、个人定制等奢侈品将保持较快增长。近些年,我国占全球奢侈品消费的份额一直保持在50%左右,但由于税收、品牌及消费环境等问题,国内实现的比例不足四分之一。据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测算,我国每年仅旅游和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各为1000亿美元。随着高中收入群体增加以及国人好面子等因素影响,加之人口基数庞大,预计未来几年奢侈品消费仍可保持较快增长。
(四)服务性消费将快速增长。近年来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上升。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达到46.1%,2014年达48.2%;我省三产占比也由2009年的35%上升到43.5%。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居民消费需求得到不断释放,服务消费将逐渐赶上甚至超过商品消费。
(五)消费层次将不断提高。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升级、层次提升,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要总体上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基本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将会涌现。目前,我国居民生存性消费需求基本满足,大众消费者更加注重绿色安全消费;高收入消费群体则开始注重社交需求,能够带来身份象征、身心愉悦的高端品质消费将逐渐扩大。
(六)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网络消费、信用消费等方兴未艾。1、网络消费。以其操作便捷、产品丰富、价格大众,实现了全国市场的平等和统一,极大地刺激了消费需求的扩张,预计2015年全国网络零售额突破3万亿元。2、信用消费。信贷消费、分期付款等逐渐被大众接受,广大农村居民的信贷消费潜力巨大。3、C2B(消费者到企业)模式,工业4.0时代的到来推动消费者参与到生产环节,定制产品和服务,将更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4、O2O(线上线下)模式,大众点评网等网站在网上为商家寻找消费者,消费者到店消费,再上网进行分享评论,实现了线上线下互通互联。5、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城市,通过在智能平台上整合城市资源、优化空间布局,连接消费供需双方,引领居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变革。
综上所述,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消费发展将呈现“四个转型”:消费结构向多层次、多样化转型;消费内容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型;消费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消费理念向低碳化、可持续化转型。
三、扩大消费的思路和重点
(一)基本思路。综合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居民消费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今后扩大消费的基本思路是:坚持消费规模扩大和结构提升并举,强化公共消费基础设施和交易平台建设,强化市场供给对需求的引导促进作用,着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培育消费热点、改善消费环境,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
(二)重点任务。一是从消费区域看,坚持城乡并举和“两区一圈一带”共同推动,更加关注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积极扩大中小城市和农村消费,加强公共服务和消费设施建设,使广大消费者共享优质商品和服务。加强对“两区一圈一带”、东中西等不同区域消费差异性研究,实行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强的消费政策,推动区域消费结构升级和协调互动发展。二是消费主体方面,坚持全民共进和分类指导,更加注重培育中等收入群体。把促进中等收入群体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针对消费观念、消费特点等研究出台政策,促进其消费升级。破除私人游艇、飞机等高端消费的政策性障碍,使高收入群体在消费升级中发挥先导作用。强化政府职能,兜住社会底线,满足低收入群体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使其有尊严地生活。三是消费内容方面,坚持传统消费和新兴消费共同发展,更加关注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合理调控楼市,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抓住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不断提档升级餐饮住宿消费。加快发展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养老和社区服务等行业和领域,打造多元化消费新热点。
四是消费方式方面,坚持公共消费与居民消费、线上与线下并举,更加关注绿色低碳消费。加强交通、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置、均衡布局城乡和区域间市场交易平台。不断提高消费的便利性,按照多予少取、多放少管、多帮少诿的原则,促进连锁经营、社区配送、线上线下、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广泛宣传低碳生活理念,通过税收等方式引导企业绿色生产。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为扩大消费需求引路导航。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强化对需求的宏观调节与引导,推进政府治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完善覆盖消费各领域、全过程的法规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考核体系,突出消费在科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强化税收对消费的调节功能,大力推进消费税等税费改革,促进消费持续增长。
(二)建立正常的收入增长机制,为扩大消费需求奠定基础。坚持就业创业同步推进,积极倡导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拓宽居民收入来源;增加投资理财渠道,规范金融市场,增加居民“多样化”经济收入。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加快推进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税,促进社会收入分配秩序公平公正公开。
(三)建立完善社保体系,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保障。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社会救助等民生事业,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提高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和支撑水平;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公共设施和公益服务供给模式,加大改革创新,积极引进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提供差异化、个性化和增值服务。
(四)营造国内领先的金融环境,为消费升级增添助力。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尽快使信用体系覆盖到所有企业、个人和非企业单位组织。开发适合不同层次、群体的信贷产品,重点关注80后、90后消费主力军,以及农民、工人等中低收入阶层的信贷服务。关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消费热点,积极拓宽消费信贷品种。
(五)优化消费环境,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条件。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完善农村流通设施和流通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为拓展农村消费打好根基。加大反垄断和不正当市场行为的打击力度,着力规范市场秩序。大力发展“智慧流通”、“智慧消费”,打造服务高效便捷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和消费网络。加强人才培育,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消费理论体系。(经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