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规范“属地管理”:“减了基层负担,增了工作底气”
鲁网12月24日讯 以“属地管理”为名,把责任层层下移——现实中,滥用泛化乃至变味的“属地管理”问题长期困扰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今年以来,山东省认真落实中央“基层减负年”部署,大力实施制度创新、流程再造,积极推进明晰县乡职责、规范“属地管理”工作,初步构建起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行高效、依法保障的基层管理体制,受到基层干部群众欢迎。
日前,高密市朝阳街道社区网格员在巡查时发现,状元府小区16号楼有违章建筑,对当事人规劝无效后,依据“属地管理”工作规定,网格员向“乡呼县应”平台发起呼叫。平台指挥中心及时研判,向“响应”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综合行政执法局派单,两个部门分别根据职责作出责任认定和处罚处理。事后,朝阳街道办事处对办理结果评价为“满意”。
至此,一个违建执法事项闭环办理完成,前后总共不超过10个工作日。高密市密水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刘广智说:“原先,这样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以‘属地管理’名义由镇街负责,可是镇街没有相应的执法权,只能‘硬着头皮上’,实际是执法即违法。现在明确各自责任,建立起‘乡呼县应’机制,有效解决了乡镇‘看得见管不着’、部门‘管得着看不见’的问题。”
过去,“属地管理”之所以被滥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职责不清。明确谁为主、谁配合的主次关系和职责分工,是规范“属地管理”的基础和核心。为此,省委编办聚焦基层反映集中的拆违拆临、“散乱污”企业整治等7大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梳理县乡共同承担且层级间职责不清的51项具体事项,编制了《县乡“属地管理”事项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指导目录》,逐条列出县级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的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
市县则参照省里指导目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印发了本级清单,其中济南、淄博、枣庄、烟台、聊城等市推行“属地管理”清单事项颗粒化,将清单扩展到10多个领域,具体事项达105项。目前,全省16市、137个县(市、区)共编制公布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994项,作为县乡履职、监管和问责责任界定的重要依据。泰安、聊城、济宁等市理顺县乡职责边界后,乡镇(街道)承担主体责任的仅有2项职责,约占清单总数的3.7%。“责任的明确划分,让镇街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使基层能够腾出更多精力更好地抓好主责主业。”省委编办市县机构编制处处长王宗昌说。
明确责任清单只是第一步。规范“属地管理”,本质上是要切实解决县乡两级协同联动不畅等问题。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积极整合现有社会治理、综合执法、政务服务、协同办公等资源,搭建了县级“响应”平台,建立“乡呼县应、上下联动”工作机制,赋予乡镇(街道)对辖区需县级职能部门解决事项的协调权。
在高密,各部门根据平台要求,快速进行响应,简单事项2天内办结,一般事项5天内办结,复杂事项法定时限内办结。对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明确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实行跨部门一体联动,实现解决问题高效化。很多基层干部反映,“乡呼县应”机制有效避免了推诿扯皮问题,一句话概括就是“减轻了基层负担,增加了工作底气!”
推进过程中,如何调动上级职能部门积极性?考核是个重要抓手。一方面,我省建立“呼叫”事项办理信息反馈评价制度,将承办部门的“响应度、办结率、满意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对不“响应”、迟“响应”或“响应”不作为的部门予以通报整改,保证“呼叫”有力、“响应”迅速、“需求”办好。另一方面,健全县乡履职双向考评制度,赋予乡镇(街道)对县(市、区)直部门的考核话语权,变过去“上对下”单向考核为县乡双向考核,乡镇(街道)对县级职能部门的评价结果占到被考核部门绩效考核权重的三分之一。通过赋予乡镇(街道)对上级部门考核评价的权力,充分调动县级职能部门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
截至11月底,全省16市、137个县(市、区)均已完成清单编制、清单事项运行流程以及配套政策制定工作,全部建立起“乡呼县应、上下联动”工作机制,运行取得良好效果。各地通过平台呼叫办理事项3400余件次,办结率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