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修复生态改善环境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山东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修复,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当了一辈子渔民的孙长志,人称“老海”,这几年却转型开起了渔家乐,他一年的毛收入“差不多80万到100万”。
渔民上岸的背后,是岸线环境的持续改善。长岛是山东唯一的海岛县,凭借海洋资源,也成为山东第一个小康县。但无限制的捕捞和开发破坏了海洋生态,贝类养殖业遭遇了一场罕见的灾难。长岛人顾兆国回忆说:“1998年的时候,扇贝都死了,颗粒无收。”
一系列连锁反应,全县的生产总值降幅达31%。痛定思痛,长岛决定走生态“复兴之路”。长岛县海洋水产研究所所长孙海林表示,上层养大型藻类,中层网箱养鱼,底层养海珍品,海参、鲍鱼、海胆等。大型藻类的养殖可以吸收生物排出的二氧化碳,另外它的腐殖质可以作为底层海珍品的饲料,这种科学的养殖方式形成了一种完整的食物链。
海岸治理也在同步推进。过去岸边大量养殖厂房、海参池,排放的废水往往容易引发赤潮。长岛县退岸还滩,一下拆掉了53万平米潜在污染源。长岛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刘文彬介绍说:“通过围栏沙滩把它全部恢复成卵石,把原来的建筑垃圾全都拉走了,形成现在比较漂亮的一个卵石滩。”
如今的长岛海天一色,每年吸引350万游客,旅游收入年增长20%以上。
按照绿色发展理念,这几年,山东聚焦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不断加大环保治污力度,坚决关停“散乱污”、不达标企业,积极培育环保产业在内的新动能,生态环保产业正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新亮点。
山东省环保厅生态处处长庄荣盛表示,进一步制定生态红线管控办法、生态补偿等一系列经济政策,使生态保护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济南南部山区是泉水的涵养区和补给区,同时也盛产一种难得的建筑材料:“济南青”花岗石。要泉水,还是要开采石头,在济南人心中,像个天平一样来回地倾斜、权衡、犹豫着。直到青山变成了一片贫瘠……市民说,这是因为炸山卖石头,把山体破坏了。
2014年,济南开始对山体进行绿化升级,实现山体绿化全覆盖。济南市林场场长张宝迎表示,采用最先进的工程造林技术,选用适宜生长、便于管理的乡土树种,卧虎山现在绿化覆盖率已经达到80%左右。
目前,济南市已完成12处破损山体治理、55座山体绿化提升、26座山体公园建设。2016年,济南山体生态修复暨山体公园建设项目还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生态环境优”是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目标。围绕着这个目标,生态山东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空气质量连续四年改善,水环境质量连续14年改善,2016年山东有2/3的天数是“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山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