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首"晒"3000余新闻发言人 山东共181人

14.10.2014  09:26
  

最高人民法院网站上公开的部分 山东 法院系统新闻发言人。



  10月12日,全国2995家法院3281名新闻发言人的名单通过中国法院网和最高人民法院官网公布。这是 最高法 历史上首次公布法院系统所有新闻发言人联系方式。该名单显示,山东法院系统共有新闻发言人181名,其中女发言人有27名。在肯定这次“大动作”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专家提醒制度执行不应流于形式,其效果应经得起时间检验。

  八成多发言人电话能打通

  截至9月30日,全国四级法院中,有2995家法院设立了新闻发言人3281人,其中最高人民法院1人,各高级人民法院51人,各中级人民法院445人,各基层人民法院2784人。

  从10月12日开始,公众可以从中国法院网及最高人民法院网站上查询到全国法院系统上述所有新闻发言人的联系方式。

  接受媒体采访时,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表示,系统性公布全国法院系统新闻发言人的姓名、职务、电话、联系地址、照片等信息,在我国司法公开史上尚属首次。

  记者梳理该名单发现,山东法院系统共公布181位新闻发言人的通讯方式,其中女发言人有27名。不同于北京、河北、黑龙江、浙江、广西和海南等6个省市区公布办公电话和电子邮箱的做法,山东法院系统新闻发言人公布的联系方式多数是手机号码及电子邮箱。

  其中,莱芜市中院、菏泽市中院、滨州市中院及其基层法院的新闻发言人公布了办公电话、手机和电子邮箱三种联系方式。德州市中院新闻发言人郑春笋公布了两个手机号码,其中一个显示停机。

  山东省高院两名新闻发言人及少数市中院新闻发言人公布的联系方式是办公电话。记者尝试拨打这几个固定电话发现,基本都能顺利联系到新闻发言人。泰安市中院新闻发言人张海鹏的联系方式也是固定电话,他向记者解释,“我的办公室电话和手机绑定到一起了,所以能够保证及时接听来电。

  13日下午,记者随机拨打省内法院系统12名新闻发言人的联系电话,先后共计接通了10位新闻发言人的电话。除此之外,诸城市人民法院一名新闻发言人对外公布的固定电话显示不存在,另一名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记者接触的多位基层法院新闻发言人也都提及,已经提前一天接到了中院有关部门的提醒,以后要保证24小时开机。也有几位基层法院新闻发言人对这次信息公开还没有做好准备。“在哪个网站上公布的?我也是今天中午吃饭刚听说,还闹不清是怎么回事。”聊城市某基层法院的新闻发言人告诉记者。

        基本都是兼职

  记者梳理该名单发现,多数法院设立了一位新闻发言人的岗位,也有极少数法院的新闻发言人由两人担任。比如,山东省高院新闻发言人由省高院副院长关升英及新闻宣传处处长郑红军担任。青州市法院新闻发言人由该院副院长张传奎及研究室主任孙广胜担任。

  郑红军透露,由谁来担任新闻发言人,没有硬性规定,但一般是法院分管宣传工作的法院院长、宣传处处长或者研究室主任,在本职工作之外,兼做新闻发言人。

  以济南市11个基层法院的新闻发言人为例,其中9人为法院的副院长。除此之外,济南市平阴县法院新闻发言人孟广君为法院纪检组组长,而济南市高新区法院新闻发言人曲劲松为该院的办公室主任。

  “新闻发言人只是我的一部分工作。”曲劲松告诉记者,作为法院办公室主任,他还要负责法院研究室、行政、财务 、车辆等工作。

  对于法院新闻发言人电话的具体业务范围,最高法表示,发言人将主要受理媒体对法院重大司法政策、重大案件的报道需求,与媒体、公众充分互动,让全社会更加了解法院的工作,推进司法进一步公开。

  包括曲劲松在内,多位基层法院新闻发言人都表示,与上级法院新闻发言人相比,基层法院新闻发言人的工作量要少得多。“一年里接触媒体比较少,基本没什么事儿。

  “不能就此认为基层法院的新闻发言人不作为,一般大案要案都集中在中院、高院,基层法院向社会公开信息的机会不多。”一位基层法院新闻发言人解释。

  记者采访了解到,法院系统的新闻发言人,很多都有丰富的一线审判经历。比如,济南市中院新闻发言人刘延杰曾担任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莘县法院新闻发言人白良目前是法院的监察室主任,此前也曾担任该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

  “一项谨小慎微的工作

  在记者接触的多位法院新闻发言人中,济南市中院副院长刘延杰有着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因为去年在薄熙来一案中担任该案新闻发言人的出色表现,在近日举行的人民法院新闻发布例会制度五周年活动上,他成为最高法从全国3281名新闻发言人中选出的6名代表之一,并在会上作了讲话。

  刘延杰介绍,他最早是在2003年担任济南市中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期间,接触到新闻发言人这项工作。“那时是我们法院自己的探索,还不是很成熟,整理了2002年十大知识产权侵权案例对外公布,希望外界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工作。”刘延杰回忆,当时他以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向济南的媒体公布了这10大案例,此后这项活动成为每年的惯例。

  谈到新闻发言人,刘延杰坦言,这是一项谨小慎微的工作。“之前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保证公布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每一句话都要经得住推敲。发布出去之后,既要让公众理解案件的典型意义,又不能引起负面效应。”刘延杰介绍,为此,每年4月26日知识产权日公布的案例,在元旦过后法院即开始着手准备。

  当然,在新闻发言人岗位上,他压力最大的时候正是在审判薄熙来一案时期。该案的庭审受到了全球媒体的关注,共有100多家媒体来到济南。庭审持续了5天,济南中院共召开了9次新闻发布会。“发布数量创下法院新闻发布历史纪录。”刘延杰说。

  这9次新闻发布会均由刘延杰担任新闻发言人,更是做到了谨小慎微。为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这5天他都住在办公室里。“如果因为路上有事故等意外情况发生,临时更换新闻发言人,会引发外界不必要的猜测。

  另外,按照领导要求,为保证公众及时了解庭审信息,刘延杰抽调了30多名业务骨干组成微博直播团队,对庭审现场进行微博直播。每半天的庭审结束,刘延杰基本都会在庭审结束之后半小时之内出现在媒体面前,以发言人的身份对外公布信息 。“要做到及时发布,又不能胡编,不能提前写好稿子,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客观叙述,所以时间很紧。

  “领导没有给我下要求,但我自己要求在发布会时不能出错,毕竟面对的是国内外那么多媒体。”刘延杰回忆,那段时间他紧绷着神经,甚至感觉“生命都不是自己的”。

  让他觉得欣慰的是,微博直播加新闻发布会,两种方式有机结合,最终让这次庭审的信息发布赢得了公众的认可。

  不仅仅只是“传声筒

  全国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正式建立要追溯到2006年。当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两个层级的新闻发布体制建立,其初衷是,实现法院新闻宣传的四个转变: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由封闭式变为开放式,由终了式报道变为进行式报道,由工作式报道变为信息式报道。

  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延杰表示,此次大范围公开新闻发言人信息 ,能够进一步促进司法公开 、沟通民意、强化社会对司法的监督,使媒体与法院之间的沟通更加直接顺畅。

  “通过新闻发言人主动发布信息 ,可满足公众对司法敏感案件和大案要案等权威信息知晓的司法知情权,解除公众心中的司法神秘感和对司法的不信任危机。”有学者撰文指出,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以较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向最广大的公众传播司法信息,通过定期发布一些权威的、经过审定的信息来引导公众舆论,协调法院与社会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

  在以往的基础上,此次法院系统信息公开的步伐迈得更大。在肯定这次做法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刘延杰也有一些自己的烦恼。随着号码被公布出去,他这两天已经接到了一些咨询电话。“都是咨询我案件或者法律专业问题的,有些问题涉及到具体案件或者不是我擅长的知识产权领域,也不好回答。”刘延杰担心,长此以往,个人电话会成为法律咨询电话,影响正常工作。

  尽管肯定了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泳也以彭宇案为例,指出一些法官对外发布信息的不足之处,例如对社会价值、社会情绪并不敏感,没有把案情充分公布,使得判决引起轩然大波,至今有人对法院进行质疑。

  白岩松在活动现场发言时也说,最高法院新闻发布工作做得非常好,他们抢头条的能力极强,“但是对于全国很多基层的新闻发布制度以及现在很多政府新闻发言的时候,我可以把它们浓缩成三条半:智商很高情商太低、概念太多故事太少、宏观太多细节太少。

  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不愿具名的法学专家也坦言,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初衷很好,但在具体执行中,应该尽量避免流于形式甚至“垄断”了信息发布渠道。

  为保证新闻发言人的发言质量,最高法、省高院都曾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在山东,法官培训学校曾专门请专家进行新闻发言人培训。最高法院还出了两本关于新闻发布的书,“我都认真读了。”济南市中院副院长刘延杰告诉记者。

  文/图    记者 朱艳丽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