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司法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 实现“智慧司法”
原标题:山东司法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 实现“智慧司法”
短短一个月内,山东潍坊一名基层派出所民警被群众连续投诉4次。这些问题数据,通过不同渠道汇聚到潍坊市公安局的“民意云”数据库中,并自动推送至相关督察部门,经查实,该民警最终被问责。
将反映民生诉求的海量数据,挂接大数据“警务云”集中存储、关联应用,汇集形成“民意云”,实现云存储、云分析、云研判、云应用,及时掌握民意趋向,如今已成为潍坊市公安局工作常态。此外,该局还研发了问题数据管理系统,经每月汇总分析、核查,至今,已问责民警1584人次,57名协警队员被辞退。
这一“向科技要警力”的崭新工作格局,可谓山东“智慧司法”的生动缩影。
大数据时代催生政法队伍的诸多新变化,也由此带来民意与警意如何更好沟通、政法队伍内部如何增强职业认同等新课题。从2014年起,山东政法系统全面建立政法队伍大数据库,着力进行自身制度建设。
随着信息化应用的深度融合,山东司法规范化水平得以显著提升。
山东法院系统在全国法院内率先启用“法务云”项目,与浪潮集团合作建成“山东法院数据服务云中心”,整合审判管理、执行管理等12大平台、共100余项子系统,实现全省法院案件信息的集中存储、展示、交换和深度应用。
2014年,针对涉金融纠纷“高发”“多发”的问题,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运用大数据进行专项分析,提出了强化金融监管、规范金融秩序的司法建议,最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采纳。
“信息超市”的概念,也正被引入山东全省556个基层检察室。因检察机关80%的人员和工作量均下沉在基层,基层检察室信息化建设正逐步完善升级。
目前,山东全省556个检察室所有业务工作,全部纳入了网上管理。“信息超市”里有政策法规、惠农资金、辖区社情、群众诉求等13类137种“商品”。通过“信息超市”,全省派驻检察室共发现职务犯罪案件线索664件,自侦部门立案查处328件。
云时代,每一名政法干部的职业素养与规划,同样被纳入这一有序、高效的快车道。
比如,山东省公安厅依托大数据“警务云”,研发了山东公安民警人才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了干部纪实档案。将每名干部的考核情况、立功受奖、专项行动表现、健康状况等,汇聚到大数据,实现干部档案数字化、规范化、系统化,以便全面、动态、准确地掌握干部的现实表现情况。
不仅如此,他们还建立了“山东公安教育训练网络平台”,积极探索民警训练工作新模式、新路子,将“网上”学习、“网下”训练相结合,打造网上“课程超市”,开展素质能力轮训,科学设置网上岗位素质能力训练班,并将学习情况纳入民警绩效考核。
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则通过建立“领导干部管理模块”,设置红、黄、绿等多种颜色,对领导干部配备是否符合规定进行预警。比如,某个院领导班子如果出现“超编制”配备班子成员、“检察长担任同一人民检察院正职满10年”或“副检察长分管同一工作满5年”等与干部管理有关规定不相符的问题,系统就会出现红色预警提示。
此外,检察系统还针对人员转正定级、警衔晋升等程序性工作,设置到期前预警提醒。
就政法队伍自身建设而言,2015年,山东省委政法委曾开展专题调研,收集数据135700余项,由此形成报表数据18200余项。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山东省年轻干警比例趋多,大部分为本科以上学历,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但面对日益开放的司法环境,一些人办案能力及法律素养还不适应,普遍感到工作任务重,心理压力大。
这些数据的汇总研判,最终促进了相关制度创新:检察系统创建年轻检察官驻基层检察室实习制度,法院系统建立“法官教法官”培训机制,公安系统推出民警休假、职业健康保护制度等。
与此同时,民意数据的引入,愈来愈成为山东政法工作的主导。
日照市公安局依托信息手段,逐级开展回访工作,建立大回访机制,至今,日照公安机关累计回访群众282.3万人次, 7562件群众不满意事项得到成功转化,群众涉法投诉案件同比下降17.1%。
“上云是上策,用云要用心。”山东省副省长、山东省公安厅厅长徐珠宝曾形象表示。
据了解,每年,山东政法系统均委托民意调查中心开展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全面掌握横、纵向民意数据。
大数据的嵌入,同时使廉政风险防控成为可能,为保持政法队伍廉洁高效装上了“安全阀”。
通过创建廉政风险防控系统,山东检察机关办理的所有案件,全部纳入系统的自动排查,实时全程防范化解廉政风险。案件网上操作全部过程和环节,全部接受系统的排查和风险提示,实现了“监督无死角”。
截至目前,山东检察机关共排查案件131508起,发现风险46251个,涉及办案人员426人,涵盖所有检察业务,现已整改风险25967个。经最高检明确,目前,山东作为此项工作唯一试点,试点成熟后将推向全国。
在山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江汀看来:“用大数据思维引领政法队伍建设,是以大数据技术为载体,既发现队伍建设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又了解一些干警的个性化具体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实现制度化建设和人性化管理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