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居民生育意愿较低 50岁以下受访者中15%要二孩

21.01.2016  10:19
IMG_0995111 - News.E23.Cn
IMG_1011111 - News.E23.Cn
IMG_0983111 - News.E23.Cn
IMG_1041111 - News.E23.Cn
IMG_0965111 - News.E23.Cn
来源: img01.e23.cn

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山东省委主席栗甲致辞

山东社科院党委书记唐洲雁致辞

山东社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述存主持研讨会

山东社科院副院长袁红英发布2015年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成果

山东社会科学院发布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独家数据发布现场

  今天,山东社会科学院召开2015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成果发布会暨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技术研讨会,独家发布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重要数据。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栗甲出席发布会并讲话。栗甲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很多改革发展的难题需要破解,决策的复杂性艰巨性越来越大,迫切需要以科学的咨询支撑起科学的决策,引领科学发展。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山东社科院这一新型智库建设骨干力量作用的发挥。科学的决策离不开第一手数据的支撑,山东社科院2015年经济社会综合问卷调查成果的发布很有意义。希望这些数据能够起到科学研判舆情信息,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的积极作用,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正能量。

  山东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数据显示,对全省的总体经济形势, 52.9%的受访者持谨慎的乐观态度,其中东部对全省未来的总体经济形势的乐观程度最高。在公共服务中,满意度最高的是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教育服务,住房保障服务满意度最低,这表明政府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社会治理力度的加大,社会组织发展的加速,中央出台的一系列从严治党和从严执政的规范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住房保障仍是各地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薄弱环节,这是十三五期间公共服务推进的重要着力点。

  涵盖“人才、就业、政府行为、营商环境、公共服务和治理、社会关系与环境”等多项指标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仍偏低,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实施效果和扩散效应还需要加强,人员地域流动和就业转换存在一定的约束和壁垒,还需在就业环境领域加强规范和引导,从社会性和市场性规则层面推动人员就业生态的健康化发展,引导就业主体进入宽容度高、自主性强的工作状态,使开创精神和开拓意识得到释放。

  在公共服务和公共治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人们面临看病就医、孩子入学、赡养老人等诸多难题,五成以上的居民遇到医药费用高的问题,看病就医时会找人帮忙。虽然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和不充分的问题,但民众对当地政府各方面工作的评价,例如信息公开、公平执法、惩治腐败、稳定物价、简化办事程序等方面,平均满意度在70%上下,比较来看,扩大就业、优化创业环境、倾听民声等方面得分相对低一些,值得决策部门注意。

  社会关系与环境状况方面,山东社科院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居民对于社会公正、社会信任、成功因素等方面有较为正面和积极的认识或评价。对于目前的社会环境,41.59%的居民比较同意“现在社会上还是好人多”,50.99%的居民非常同意。

  在成功的主要因素选择上,95%的居民认为个人的勤奋、努力重要,90%的居民认为受过良好的教育是成功的重要因素,82%的居民认为个人的才能、天赋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些都体现出人们在主观上对于成功的积极认识。但是,在法治社会建设方面,公民在法律观念方面的自评相对较低, 平均为58.6%。在社会公正与信任建设上,应从法治意识和应用实践方面进行改进。

  同时,本次调查还对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和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对“二孩”政策和生育意愿等事关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进行了调查,形成了多项一手基础数据。

  据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袁红英介绍,2015年8月起,结合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试点,山东社科院着力打造全省省情数据库,组织开展了“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内容包括健康、经济、社会保障、婚姻家庭、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公共服务、社会态度与行为八个方面113个问题,调查的对象是全省范围内居住在家庭户内的18周岁以上的全体城乡居民。调查组在对数据进行录入、汇总和分析时,对每个样本按照城乡、性别、年龄及人口规模等进行了加权处理,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附: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主要数据结果

  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主要数据结果

  山东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院课题组

  2015年8月,结合打造省情数据库,山东社会科学院组织开展了“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这是一项覆盖全省规模的大型综合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健康、经济、社会保障、婚姻家庭、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公共服务、社会态度与行为八个方面。调查根据科学的抽样设计,在全省范围内抽取3000个样本,有效回收问卷2967份。通过统计汇总,主要结果如下:

  一、健康状况。调查显示,81.3%的受访者健康自我评价“很好”或“较好”,心理健康平均得分7.5分,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居民对身体健康问题和健康保健也较为重视。

  二、收入与消费。受访者人均年收入33551.2元,其中劳动/职业收入占77.2%,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占7.1%和13.5%。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45388.5元,农村年人均收入19940.5元,城乡收入比为2.28:1。家庭月均支出4196.3元,支出结构中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食品支出、医疗支出和人情往来支出。

  三、社会保障。参加社会医疗保障的受访者为93.7%,社会养老保障的城乡参保率分别为81.2%和78.6%。面对老龄化加速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城镇居民主要依靠社会养老,高达70.5%的受访者选择用“离退休金/养老保险金”养老,而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居民首选的养老方式。

  四、婚姻家庭状况。89%的受访者处于在婚状态,未婚、离婚与丧偶者比例分别占6.8%、0.8%和3.6%,平均初婚年龄为24.2岁。在生育政策逐步放开的背景下,居民总体生育意愿较低。5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只有26.1%的人表示“将来打算要孩子”,在已经有一个孩子的家庭中,仍打算要孩子的比例只有15%。

  五、日常生活问题。“医药费过高”、“收入低,日常花费入不敷出”和“买不起房”是城乡居民最常遇到的日常生活问题,其中65.2%的受访者遇到过“医药费过高”的问题,49.4%遇到过“收入低,日常花费入不敷出”的情况,存在“买不起房”问题的占46.1%。

  六、社会交往。人情关系对城乡居民的社会交往影响依然较深。调查显示,城乡居民在“看病就医”、“求职找工作或自主创业”及“孩子入园、入学、升学”等日常生活工作中仍会较多地使用人情关系,尤其是男性。

  七、公共服务。城乡居民对当地公共服务的总体评价较高,尤其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教育服务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但对住房保障服务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得益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农村居民的各项公共服务需求也得到较好的满足,在医疗卫生及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满意度方面,农村居民甚至高于城镇居民。

  八、社会态度与行为。95.4%的受访者认为“自觉自愿遵纪守法是百姓的义务”,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表现出较强的法律意识;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各项环保活动的平均参与率达62.4%;多数人对于山东省未来的经济形势表示乐观,其中对“经济发展前景”、“企业发展前景”表示乐观的分别占76.8%、62.8%,但对“就业形势”和“房价控制”表示乐观的分别只占40.8%和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