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设运河文化长廊 串起散落遗产点"珍珠"
新华社济南7月28日电(记者孙晓辉)盛夏时分,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的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3D影视展厅内,现代声、光、电技术复原千年场景——从济宁到临清的古运河河道上,过往船只像爬楼一般,沿着31道大小闸门向上缓慢攀爬,最终翻过水脊,汇入海河。
“遗址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让人既能领略文物的沧桑,又能领略当年工程的宏大。”前来参观的游客李波说。
据汶上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白占德介绍,南旺分水枢纽是大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心脏工程”,在规划、建筑和管理等方面代表了17世纪世界工业革命前土木工程技术的最高成就。正是因为它的存在,确保了明清两代大运河连续500多年畅通无阻。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在清朝末年荒废,为了更好地做好南旺枢纽阐释和展示工作,充分体现大运河南旺‘水脊’的特点,汶上县近年来在对文物进行优先保护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展示,因此决定打造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白占德说。
从著名的临清钞关、鳌头矶,到光岳楼、山陕会馆,像南旺枢纽这样的历史遗存,目前在大运河山东段沿线并不鲜见。
作为历史上通行条件最困难、维修保护工程技术最复杂、最巧妙的著名河段,大运河山东段代表了中国大运河的技术成就。
运河沿线的德州、临清、东昌府、济宁、台儿庄,都曾是历史上交通转输和贸易的重镇,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运河沿岸各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景色,如果把运河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这些文物古迹就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只有把这些珍珠串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呈现运河文化。”聊城大学运河研究院院长李泉说,由于大运河济宁以北段断航等原因,大运河山东段众多的遗存目前呈现散落状态。
为了串起散落的历史文化遗存,山东在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着手打造“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
据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周晓波介绍,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建设规划将以大运河山东段8段河段、15处遗产点为中心,充分研究运河遗产的文化内涵特点,在尊重历史、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以创新思路进行编制,以激活运河文化遗产潜力,展示大运河实际情况。
“大运河申遗不是目的,而是加强保护的手段和途径。”周晓波说,合理利用是对大运河最好的保护,大运河山东段的“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规划,就是通过遗址公园、博物馆展陈、运河小道、展示平台等各种方式手段,有效提升和展示大运河遗产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
目前,山东已经打造出像汶上南旺分水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台儿庄古城、德州南运河段等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亮点工程。
“从长远来看,大运河的全线通水复航将更加有利于运河沿线历史遗存的‘串珠成链’,虽然很艰难,但我还是很期待那一天。”李泉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