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模式:社区养老接地气儿 政府埋单公建民营
随着“银发浪潮”的涌来,如何让庞大的老年人群体获得更好的养老保障,是当下全国“两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各地政府都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山东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起初排斥
作为济南的老街古巷,鞭指巷掩映在一座座现代化楼宇中。夕阳西下,任梅花还在为居委会的各项事务忙碌着,她是鞭指巷社区居委会主任。
“这里是典型的老城区院落,平房院落就有191个,住宅楼很少。”任梅花告诉经济导报记者,社区里老年人很多,“一般老年人生活在这里就不愿挪地方了,老院儿接地气,邻里感情很融洽。”
这令社区养老的需求也日益增大。鞭指巷社区所在的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街道办事处,一直在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由政府出钱为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并送服务上门。起初,老人们对这一服务有些排斥心理。任梅花对导报记者坦言,一开始统计老人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时候,很多人都表示不需要,“觉得家里来了个外人,不方便。”
“但到后来,有几位老人接受了服务后,都感觉每天几个小时的服务还是有必要的,都争着申请。”任梅花说,如今,鞭指巷社区里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已经有39户。
专项投入
在泉城路街道办事处的社会事务科,导报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根据老人基本信息整理成一份份档案。
“每个居委会都有一个评估小组,上门了解情况,对老人的自理能力、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和年龄等评估打分,然后进行登记上报。”社会事务科的工作人员告诉导报记者,根据评分情况,一些低收入、高龄、空巢老人就可以享受到由政府埋单的五类居家养老服务,由家政公司接手入户照料。
以一类服务为例,家政服务员每天“一对一”上门照料老人8个小时。“我们每月跟家政公司核对人数、服务时间,对服务情况进行监督反馈,然后由政府拨款补贴。”工作人员如是介绍。据了解,为辖区困难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历下区投入了上千万元的专项资金。
日间照料中心
如今,社区居家养老已渐入佳境,泉城路街道共有约107户老人享受到这种政府购买的服务。不过,相较于街道总共1000余户老人而言,覆盖面仍然较低。
为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从去年起,泉城路街道又增添了一种新的养老模式。作为历下区首批日间照料中心,鞭指巷社区长者日间照料中心于去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政府为此陆续投入了260多万元。
在日间照料中心导报记者看到,中心共3层,建筑面积1300余平方米,设有体检理疗室、餐厅、阅览室、棋牌室等,还开设了老年人电脑班课程。任梅花告诉导报记者,日间照料中心是泉城路街道办事处收回自有房产建成的,由办事处无偿提供场地。
中心运营采取的是“公建民营”的模式。据泉城路街道办事处的相关人士介绍,其经过招标、社区居民投票,引进了一家专业从事养老服务的公司进驻中心。“自运营以来反响不错,几乎没有投诉的。”任梅花告诉导报记者,中心提供的服务基本都是免费的,只有少部分增值服务如推拿、针灸等收取一定费用。通过社区监督、老人对服务打分,办事处给予运营公司一定的补贴。
日间照料中心主任李传瑜对导报记者说,中心一方面能提供娱乐活动,另一方面还能让老年人接触新朋友。现在已经吸纳了2100多名会员。“中心还设置了午休房间并提供午餐供应,每顿饭收费10元。根据市场物价和人力成本,下一步午餐价格可能相应提高。”
多方参与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导报特约评论员李齐云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像鞭指巷社区长者日间照料中心这样“公建民营”的运营模式是值得推广的,这对社会、对政府、对养老事业的经营者来说,应该是多赢的。
日前出台的《山东省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山东将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截至2015年底的数据显示,山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近1900万人,其中济南市达到了123.1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9.68%。不过,财政压力仍是提升养老服务水平面临的一道坎儿。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家政服务机构享受到政府补贴,并借此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打出一定知名度,但盈利较少仍是现实问题。
在李齐云看来,为弥补公共服务成本,可以采取多方参与、多方负担的方式。如果养老事业的经营者盈利空间较小,就难有积极性,服务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作者:孙罗南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温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