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业转型升级有关情况
医疗卫生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覆盖生命全过程,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业,不仅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服务业发展,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到2014年底,我省期望寿命超过77岁,比全国期望寿命高2.5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5.3‰、6.48‰、14.63/10万,提前6年实现了国家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20年目标要求,提前2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2015年目标要求,我省主要健康指标居全国前列。
一、发展现状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省医疗卫生服务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惠及城乡居民,社会办医和新兴服务业态发展势头良好。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截至2014年底,全省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7064所,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医院1854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2834所,疾病预防机构等专业卫生机构2162所。全省门急诊人数达6.3亿人次,人均就医次数达6.5次。医疗床位50万张,每千人口床位数达5.11张(全国4.77张)。卫生技术人员60.40万人,执业(助理)医师23.1万人、注册护士24.57万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6.17人(全国5.4人);执业(助理)医师2.36人(全国2.06人);注册护士2.51人(全国2.13人)。
(二)医疗服务能力及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2014年,我省有二级医院426所、三级医院116所。全国百强地级城市医院中我省有12家;全国百强县级医院中我省有23家,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位列第7位;全国百强中医医院中我省有7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逐年提高,服务项目和覆盖人群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基本实现全覆盖,0-6岁儿童健康管理541万人,孕产妇健康管理85.5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834.5万人。大力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城乡390多万个家庭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总量达到20%。
(三)社会办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随着我省健康服务业政策不断完善,审批程序简化,社会办医积极性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多元化办医格局初步形成。到2014年底,全省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23044所,占全省医疗卫生机构的29.9%,比2013年增加581家;其中社会办的医院增加到1000所,占全省医院的53.94%,比2013年增加83家;社会办医院床位数6.22万张,占全省医院床位总数的17.3%。
(四)中医药服务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全省中医医院187所。随着“国医堂”建设的推进,95%左右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全省已建成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的国医堂865个,占全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的43.1%。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高血压)落户省中医院。建设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23个,全省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50个,重点实验室13个,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迅速,中药材产业形成规模。
(五)医疗卫生相关服务业逐步发展。医养保健融合发展开始起步,青岛等地探索实施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随着信息化发展,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云计算服务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保健品支出增加,2014年全省人均达到990元,其中城市居民1188元、农村居民776元。青岛、泰安等地发挥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能够满足旅游和健康养生双重需求的产业,健康旅游业初露端倪。
我省医疗卫生服务业发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
(一)卫生发展思路尚未根本转变。重疾病轻健康,重治疗轻预防,与人群疾病谱变化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相适应,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业还没有转到大卫生、大健康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模式上来。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医疗卫生资源呈“倒三角”形,城市资源过度集中,农村地区相对短缺。在城市中,大部分优质卫生资源又集中在大医院,县级医疗机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人才匮乏、设备简陋,服务能力不强。
(三)与老龄化社会需求不适应。2014年底,全省常住人口9789.33万人, 65岁以上老人1300万人,占13.3%,其中患有慢性疾病的占81.39%,失能需长期护理的127.75万。现有机构数量、从业人员和服务能力等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尤其是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居家护理以及高端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滞后。
(四)医疗卫生资源相对分散。医疗卫生服务不仅局限于卫生系统,民政、教育、残联、国资等都有各自的项目和产业,服务资源条块分割,难以形成发展合力。
(五)健康创新驱动力较弱。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健康需求日趋多样化,相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而医疗服务项目、手段、能力等创新不够,一些新兴医疗卫生服务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还不健全。数字医疗、移动医疗等刚刚起步。
二、发展优势与趋势
(一)发展优势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大力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我省医疗卫生服务业转型升级、提质增量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二是,我省是经济大省,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5.94万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三位。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大病保险制度、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疾病应急救助制度逐步完善。2014年,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收入770.52亿元,支出692.25亿元。商业健康保险逐步发展,健康险收入102.99亿元。
三是,我省具有医疗相关产业优势。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居全国第3位,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和优势产品,如以血液净化设备、骨科材料等为拳头产品的山东威高集团;以消毒灭菌设备、X射线机为主的新华医疗集团。烟台宏远的高压氧舱供氧系统产品占全国同类产品90%以上的份额。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改信息化总体规划主要参与单位的浪潮集团,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
四是,我省拥有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居全国首位,公立医院数量居全国第2位,社会办医院数量居全国第3位,卫生机构总资产居全国第3位,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居全国第4位,为医疗卫生服务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五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十二五”以来,我省医药卫生领域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获省级科技成果奖励452项,占省科技进步奖总数24%,其中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11个。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加强,互联网等新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日益广泛。
六是,我省具有中医药发展优势,拥有50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位居全国前列;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金银花、丹参、桔梗、银杏等道地药材产量全国第一;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丰富,中医药保健、养生资源充沛。
(二)发展趋势
一是,医疗卫生发展理念将适应环境、生活方式以及医学模式的变化,由以疾病为中心向关注人口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理念转变。医疗卫生服务将扩展到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养生、健康管理等与健康相关的众多领域,建立新的健康保障体系。
二是,医疗卫生服务业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的重要领域和经济转型的支柱产业。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在10%左右;美国高达17.9%;发展中国家如巴西、越南、柬埔寨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均在5%以上。我省医疗卫生服务业发展具有很大潜力,健康将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
三是,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将由被动医疗转向主动医疗,更加注重健康管理、健康干预、健康促进,人的健康附加值将更高,对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健康养生等提出更高要求。
四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智能设备与医疗卫生服务的加快融合,远程医疗、可穿戴技术、智能手机连接设备和移动应用程序的应用大幅增加,针对亚健康人群需求的专业健康管理、个体化医疗、基因检测等行业发展潜力大。新技术应用、新业态发展将改变医疗卫生体系结构和服务模式。通过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个性化、精确化。
三、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医疗卫生服务业转型升级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全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总体发展目标是: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和提质增速,医疗卫生服务业产值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7年,医疗卫生服务业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左右,到2020年,达到8000亿元左右。人民更健康,体系更完善,产业更科学,资源更有效。
——巩固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国家级医学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基本建成,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力争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8张。
——到2020年,社会办医床位数每千人口不低于2张,服务量达到总量的30%,提质增效,形成具有影响力、多层次的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
——医疗卫生服务新业态形成一定规模,并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产业集群,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
——医疗卫生服务相关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自主研发能力显著提升,产值继续在全国领先,相关流通业有序发展。中草药种植、加工、流通、销售产业链做大做强,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
四、重点领域及主要任务
医疗卫生服务业发展涉及领域广,不但能带动第三产业增长,也能拉动种植养殖、加工制造、高新技术发展。从我省实际出发,下一步,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
(一)推动医疗服务能力升级。在继续保持我省优势的基础上,抓两头促中间,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城市大医院要做强,紧跟科技创新,发展高端医疗,占领医学高地;县级医疗机构要升档,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县域医疗服务龙头作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效,夯实基础,筑牢“网底”。
一是,做大做强城市医疗机构。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 在推动设施、机器、装备等传统硬件升级的基础上,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内涵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优化专业设置和服务流程,积极促进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打造一批国家医学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促进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由大变强。二是,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通过建设、培训、支援等方式,加强县级医院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实现医院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医疗服务能力达到要求,能够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的任务,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三是,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础。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调整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及功能定位,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大对口帮扶力度,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探索实行县乡一体管理,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良性互动的医疗服务机制。
(二)扩大社会办医规模,提升服务水平。坚持分类原则,促进不同类型社会办医机构健康发展。一是,发展一批。进一步放宽准入,支持社会资本(含境外资本)举办高水平、上规模、专业化的医疗机构。到2020年,争取每个市建成1-2所三级社会医疗机构。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体检、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消毒供应、食品药品检验、医学独立实验室等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二是,扶持一批。采取社办公助方式,通过支持学科建设、派出管理技术团队、组建医疗联合体、发展远程医疗等形式,扶持一批基础较好、有一定技术优势、群众认可度较高的社会医疗机构,尽快提高医疗水平,并大力发展口腔、美容、眼科、母婴照料等资源稀缺的特色专业服务。三是,转型一批。支持城市二级医院以托管、合作等形式与社会资本合作,加快向康复医院、老年病专科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老年专业医疗服务机构转型。允许社会资本以联合、参股、兼并、收购、托管等形式,参与部分公立医院(包括国有企业医院)改制重组。
(三)积极推进医养结合等多业态融合发展。一是,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主动延伸养老、康复、养生等服务,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开设老年病科(区),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服务模式,实行签约服务,开设家庭病床,推进护理服务向居民家庭延伸。二是,鼓励2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内设医疗、护理、康复服务机构或病区,规模较小的养老服务机构依托当地医院,采取合作方式引进医疗服务,或通过设立卫生所(室)、医务室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医疗服务,到2017年基本实现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全覆盖。三是,做好经验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总结推广济南养老服务中心与三级综合医院委托经营、融合发展,青岛市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济宁兖州区中医院直接经营管理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等经验做法,推动医疗、养老服务业深度结合、全面发展。到2020年,对65岁以上老年人实现健康咨询、照料护理全覆盖,建成一批集养老—医疗—养生于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综合体。
(四)发挥特色优势,加速中医服务升级。一是,扩大中医服务覆盖面。在医疗机构内部,积极培养引进中医人才,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不断提高中医在医疗服务中的比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占比不低于60%;中药饮片销售额应占药品销售总额的15%以上;门诊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诊疗人次应达到门诊总人次的10%以上。二是,扩大中医服务半径。引导人们树立中医科学养生保健理念,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鼓励应用针灸、推拿、膏方、药膳等,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特色优势,支持零售药店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服务,扩大医疗服务业市场份额占有率。三是,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和学术流派工作室建设,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到2020年,全省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5%的村卫生室具备较强中医药服务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国医堂)建设率达到85%以上。
(五)推进中药产业升级。充分发挥区域自然条件、种植传统和加工贸易优势,加强科技示范园区、规范化生产基地及市场交易体系建设,促进我省道地中草药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利用。一是,建设鲁中南山区、胶东半岛、鲁西南、黄河三角洲、微山湖与东平湖五大中草药生产区。到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产值150亿元以上。建设中药材产业科技示范园140个,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60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个。二是,积极发展现代中药饮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实现道地及大宗药材饮片现代化发展。加强金银花、丹参、桔梗、银杏、牡丹、地黄、西洋参等道地中药材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60家。三是,加快提升中药材市场的集散能力,培育区域性中药材交易市场。四是,积极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开发一批中医药文化旅游场所,打造一批中医药文化旅游品牌,开发一批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
(六)加快发展数字化医疗服务。抢抓信息产业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整合现有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建立标准统一、整合高效、共享共用的信息资源网络,逐步实现远程会诊、健康体检、康复保健、医保结算等数据的集合共享,推进医保异地结算、检查结果“一单通”、区域养老呼叫信息平台建设。加大对健康大数据的分析利用,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推动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新型服务的发展,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即时化、连续化水平,实现医疗服务随时、随地、随手可得,并带动智能手机、无线传输、可穿戴医疗设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到2017年,城市社区实现智慧医疗全覆盖,智能终端普及率达到90%。
(七)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结合泰山学者等人才建设工程,利用国家和省公派留学项目,着力培养一批在重大疾病防治、医药研发、健康管理等领域有较高学术地位的领军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医疗卫生高端人才来我省发展。二是,加快行业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我省医学大专院校、护理中等职业院校优势,加快培养药剂师、育婴师、康复治疗师、按摩师、心理咨询师等社会急需的从业人员。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培训护工、月嫂、营养师等相关从业人员掌握急救、护理等医疗卫生基本知识,更好地适应职业复合型需求。三是,促进人才流动。鼓励医师多点执业,促进优质人才流动。加强区域卫生人才交流和人才市场建设,建立人才城乡双向流动机制,探索实施卫生人才县管乡用,引导人才下沉服务基层。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导。医疗卫生服务业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医疗卫生服务业应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发展规划,纳入全省经济转型发展战略,加快向健康友好型社会转型,科学设立发展目标,开展健康型城市试点,完善健康保障体系,切实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二)制定配套政策。研究制定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认真落实社会医疗机构用电、水、气、热与公立医疗机构同价,实行市场调节价等优惠政策。逐步放开适宜竞争的医疗卫生领域的服务价格。
(三)完善法规标准。在新兴医疗卫生服务领域,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制订服务标准。制定规则和标准,规范保健品市场。在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医疗服务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依法规范医疗广告,加强医疗从业行为监管。
(四)加强社会监督。积极推动医疗服务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在业内协调、行业发展、标准制订、行为规范、行业信誉维护等方面的作用。利用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广泛宣传健康知识,曝光违法违规产品和服务。
(五)坚持试点先行。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组织领导,及时协调解决医疗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先行原则,对实践有基础、认识统一、已经看准了的发展模式,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对认识还不太统一、时机还不成熟的改革,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逐步完善并积累经验、凝聚共识、适时推广。(服务业协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