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都在这了!山东省招考院负责人解读高考改革新方案
3月28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张琳、副院长张志刚对刚刚出台的高考改革新方案进行了解读,全文如下:
这次高考综合改革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任务最艰巨的一次改革。改革的实行,将对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进一步增进高考公平,使各类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高考录取机制改革改在何处
山东省高考综合改革涉及考试内容、考试科目、评价方式、录取机制等方方面面,是一次系统性、综合性的改革。录取机制改革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和以往相比,“新高考”下的录取机制主要有5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取消文理分科,允许考生按科目组合报考
根据改革方案,自2020年起,夏季高考统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不分文理科。除语数外3门外,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和高等学校招生要求,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参加等级考试,考试成绩经转换后计入高考总分,也就是通常说的“6选3”等级考。
“不分文理科”作为高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了考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原有的“3+综合”考试模式只让考生在文综和理综中选择其一,改革后考生可以尝试文理交叉组合。此项改革旨在让学生学其所好,考其所长。打破了文理学科一分为二的局面,考生不再需要根据文理的科目限定参加高考,有利于考生学科均衡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分文理科”的改革是实行“6选3”等级考、“专业(类)+学校”志愿模式的前提和基础,从更深层面来看涉及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问题,涉及考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不分文理的改革无疑是正确的。
当然,从操作层面上,不分文理科,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科类之别。从对招生专业不同要求看,艺术、体育仍有专业资格要求,将来考试科类会从目前的文史类、理工类、艺术文、艺术理、体育类5类,改为普通类、艺术类和体育类3类。这样划分利于考生填报志愿、投档、录取等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是合并本科批次,扩大高校和考生的选择范围
根据《实施方案》,自2017年起,夏季高考实施招生录取批次改革和投档录取模式改革,本科段招生除提前批次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
分批次录取制度的形成与当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低、信息化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批次划分也确实为录取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多重批次设置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人为地将学校分开层次,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空间和考生的选择范围,而且潜意识下将考生分开档次,不利于考生的成长成才,合并录取批次已是大势所趋。
对考生来讲,合并录取批次扩大了考生志愿的选择权,不再局限于一本、二本的框架内选择,可以填报的院校和专业空间增大了,可以更多地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以及志向确定专业和学校,而不是在一本与二本批次之间纠结。对于高校来讲,更重要的意义是预示着优质生源配置从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合并批次,从某种程度上讲,让高校的地位得到尊重,所有高校处在同等的竞争位置,更加公平公正。批次合并对几乎所有高校都是不小的挑战,弱势专业的生源随着市场的调配会逐步降低质量或减少数量,这反而会激发学校的危机意识,倒逼学校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推动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合并录取批次是山东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山东省近年来一直沿着减少录取批次的方向努力。2011年,合并了二本、三本;2012年,合并了专科(高职)一批、二批,设立专科(高职)批;2017年起,合并一本、二本,夏季高考本科段招生除提前批次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这在全国范围内是比较领先的。从实施效果来看,合并本一、本二后,一次性提高了学校招生计划完成率,考生首次志愿高校计划完成率达到93.6%;考生的志愿满足率也进一步提高,考生首次志愿投出率达到90%。
三是改革志愿填报模式,
由“学校+专业”变为 “专业(类)+学校”
志愿填报模式的改变,是这次改革的一大亮点。《试点方案》规定,在录取机制上,夏季高考按“专业(类)+学校”方式实行平行志愿投档。
不同的志愿模式决定了不同的志愿填报、投档录取方式。长期以来,高校招生一直实行“学校+专业”模式,考生首先选择报考学校,再从学校志愿下选择专业。比如目前我省的本科普通批,每位考生可以选择12个学校志愿,然后在每个学校志愿内再选择6个专业志愿,最后还有一个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志愿。这种模式以学校为投档单位,凸显了学校优先的理念。在这种模式下,重点大学的弱势专业仍然比一般大学的优势专业录取分数高,学生的专业选择权难以保证,很多学生可能读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不利于学生发展。带来学生注重高校排名而轻视专业选择、高校强调学校录取分数而忽视专业建设的问题。
高考改革后,考生志愿由“专业(类)+学校”组成。以一个专业(类)加一个学校为投档单位,凸显专业优先的理念。这种模式下,1个“专业(类)+学校”就是一个志愿,例如:历史学(北京大学)、土木工程(清华大学)等。如果考生选择了某大学的6个专业,那就需要占用6个志愿。录取时按专业投档,直接投到专业上。新的志愿模式使得专业走向前台,有利于增强学生填报志愿的选择权,提高学生志愿满意度;有利于学校录取到专业志向明确的学生,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有利于促进学校提升专业实力,形成专业特色,推动专业发展。
四是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考生评价机制更为科学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2020年起,建立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机制。”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一是依据统一高考成绩,统一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成绩组成;二是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由学生自选的3门等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一参考”是指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看似是考生高中阶段发展情况展示的问题,实际上却涉及教育的根本要义,就是促进考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发现与培养。长期以来,高中教育的应试倾向越来越严重,创新型人才培养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常态机制。应试教育的背后是唯分数录取的理念,一方面束缚了考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满足学校对多样化人才的选拔需求。这正是此次改革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将“唯分数论”录取变为综合、全面评价学生素质。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充分体现了对考生综合素质的重视和青睐,两种招生类型均将考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表现纳入重要的考察项目。综合评价招生依据考生综合成绩录取,综合成绩有三个组成部分: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校测试成绩,改革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成绩只呈现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方式,那么综合评价招生将不再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算综合分,而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会被置于更加重要、突出的位置,甚至在将来的招生录取中占据一定比例的分值。
五是招生录取再增新模式,升学立交桥更加通畅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山东省在国家主导下开始试点保送生、自主招生、单独招生等多种录取模式,2012年在全国率先实行春季高考,2013年又开展了3+2高职与本科院校、3+4中职与本科院校分段贯通培养招生试点,目前形成了包括夏季统招、春季统招、单考单招、自主招生、贯通培养等多种录取模式,为“新高考”的多元录取机制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多元录取使高考录取由竞争激烈的“独木桥”变为多元选择的“立交桥”。高考综合改革实施后,高职高专层次新增了综合评价招生,优化了高职单招模式;本科层次增加了综合评价招生。专科综合评价招生从2018年开始实施,12所省内院校共招收5000人。这种模式以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成绩及职业适应性测试结果作为录取依据。改革后高职单招的评价体系也将发生变化,学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将纳入录取,同时对高中生组织职业适应性测试。这两类专科招生类型的实施,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入学渠道,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选择。2016年我省首次推行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山东大学等9所本科高校参与,录取600余人;2017年新增浙江大学,共录取700余人,有不少考生因综合素质测试成绩优异而被录取。另外教育部批准的在山东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招生的高校也越来越多,例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等,也越来越受到考生及家长的青睐,这说明综合素质评价招生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
二、面对高考录取机制改革,考生应如何准备
从2017年秋季学期,我省迎来高考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段学生。这次高考改革赋予了考生很大的自主选择的权力,如确定选考科目、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报志愿等。但选择的权力和空间越大,考生越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免无所适从。
一是主动学习,正确理解高考改革的内容要义
高考文理不分科,考试科目、录取机制等方面的改革,都要求考生具备与之向适应的能力和素质,鼓励考生对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出选择判断。
考生需要作出的选择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高一年级确定等级考试科目;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以前的高考录取模式中,考生只需提前从艺术、体育、文科、理科等几项中选定适合自己的招生类型,并不需要提前研究各个高校的录取要求,也不需要有太清晰的未来职业规划。高考综合改革后,考生的选择更加精准化、多样化,在考试方面,改革前只有文科、理科两种选择,改革后则有20种科目组合,同时这些科目组合与后续的录取联系紧密,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对科目组合的要求也千差万别。这种情形下,更需要考生深入地学习了解高考改革政策,正确理解改革要义和政策规定,理清未来升学的各种途径和模式,提前对自身形成较为清晰的认知,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准成才途径。
二是提早谋划,科学确定等级考试科目
改革允许学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6 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参加考试,那么必然会出现“政治、化学、地理”、“物理、历史、生物”等科目组合,类似于文综、理综的交叉组合。到底选择哪三门科目,考生仍不能“任性而为”,需要考虑多重因素,慎重、科学地确定自己的选考科目。
首先,考生必须要认真研究各高校各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使自己的选择符合高校要求。这一点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高校的不同专业对选科有不同的要求,某学校数学类专业要求考生必须选考物理,而其法学类要求必须选考政治;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对选科要求也不尽相同,A学校生物工程类专业要求选考化学与生物,B学校生物工程类专业要求选考生物与物理,C学校生物工程类专业要求选考化学。这都需要考生仔细研究,左右权衡。
在确定选考科目时,考生还要考虑自己擅长的学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优势最大化。另外还需考虑本人将来的职业倾向和专业兴趣,对未来喜欢学习什么样的专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对所学专业有了兴趣和明确目标后,选择才更具合理性。因此,考生在高中阶段就要注意培养和发现自己的特长优势与兴趣爱好,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是充分准备,提早研究高考志愿
对2017级的高一学生来说,虽然是在三年之后即2020年填报高考志愿,但此次高考改革已经不允许考生向以往一样高考成绩公布后再来研究志愿。志愿填报已经与平时选考科目的选择密切相连,考生必须以一种更加积极、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多种渠道分析学校和专业志愿。考生考虑的不仅是上大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选择一个与自己契合度高的大学和专业,具有长远发展前景、能够为之奋斗不止的专业和大学。所以,考生填报志愿前,应认真研究高校招生章程,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专业情况、人才培养特色,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及专业。
不少人担心,实行“专业(类)+学校”模式后,对2017级的高一学生来讲,填报志愿没有可供参考的数据,而且担心“6选3”科目的成绩没有可比性,志愿填报更加无序,会找不清方向盲目乱报,甚至因为高校选科的要求限制,填报志愿空间会被压缩,录取几率会减小。其实,虽然高校的对选科有一定的要求,但根据教育部的选科指引设计,考生选报志愿的空间仍然很大。我省等级考试成绩的转换规则科学地解决了学科间的可比性问题。学校的办学层次反映在录取成绩上具有相对稳定性,从往年的学校录取成绩可以判断出学校的整体层次和专业间的分数差别,因此,往年的录取数据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是自主发展,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高考综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改革制度设计中,为考生个人素质的发展预留了更多的空间。以我省综合评价招生为例,在10所招生学校中,大多数高校对考生综合成绩的构成中,学生的高考成绩占60%,高校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3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30%的学校测试预示着单纯的高考高分已经不是录取的唯一标准,录取评价体系的设计中引入了考生特长、发展潜能等因素,构建了多元的录取标准,为考生提供了全方位展现个人素养的机会。
考生应好好把握这种机会,主动适应改革要求,正确把握努力方向,立足未来发展和成才需要,在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上下功夫,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方式上,要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学会组织活动、参加实践、研究探索,从关注分数提高转变到关注能力发展。再如,综合素质评价已经成为考核学生的重要内容,也将成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对于综合素质评价,考生不能被动接受,而要主动参与、自主发展,全面展示个人素养,积极参与写实记录、展示交流、期末总结、整理遴选等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环节,努力做到全面发展。
高考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前行的路上既有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小的困难和挑战。但有理由相信,通过考生的拼搏奋斗,终可圆梦理想高校;通过教育系统锲而不舍的奋斗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山东省高考综合改革一定会实现改革的各项目标,为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高考改革贡献“山东智慧”和“山东方案”。新锐大众 记者 王原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