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援藏工作队:关注民生 情系百姓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对口援藏20多年来,山东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援藏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推动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向民生领域倾斜,促进了全市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努力践行着把日喀则的事当成山东的事,把受援地五县(区)作为山东的县(区)对待的庄严承诺。2013年以来,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接过“接力棒”,继续坚持科学援藏、务实援藏的原则,紧紧围绕教育、就业、环保、安居、扶贫等直接关乎群众利益的重点事项,加大工作力度,将援藏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
教育——夯实民生之基
家住南郊阳光苑小区的多吉老人得知,山东省援藏工作队投资2000万元修建的市标准化幼儿园,将于今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后,他高兴得合不拢嘴。“小孙女赶上了好时机,再不用为上不了幼儿园发愁了。”多吉老人说,他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告诉记者,几年前,每到入园季,幼儿园门口就排起了“长龙”争抢入园名额,“现在不用担心了,感谢山东援藏干部为我们办的实事、好事!”
两年来,山东援藏干部投资6265万元,规划实施了桑珠孜区江当乡小学改扩建、市第一高中、白朗县教育配套设施、南木林县职教中心等一批教育教学急需项目;发挥教育援藏干部作用,推行聚焦课堂主体、高效课堂推进、实施全员赛课、评选模范教师、创新集备教研、完善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同时每年从山东省选派10名教师骨干,来藏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工作;在南木林县设立山东援藏奖学金20万元,每年奖励品学兼优学生和优秀教师60多人;促成桑珠孜区一中与青岛第二实验初中举办了首次藏鲁两地义务学段空中课堂互动实践观摩;促使白朗县成为全市第一个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就业——筑牢民生之本
“就业保障是生存保障,是改善群众生活的重要条件,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山东省政府办公厅援藏干部、日喀则市政府副秘书长石云峰说。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直面就业这一难题,从提高劳动者素质入手,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提高群众就业水平。
数据显示,两年来,山东援藏工作队投入资金1100万元,整合国家投资945万元,规划实施了农牧民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项目,新建实习实训楼6000多平方米,配套11个工种专业的实训设备,建成后年可培训农牧民1万人次以上。同时,针对高原残疾人士,投资300万元,规划建设了残疾人阳光康复中心,围绕假肢安装、艺术培训、盲人按摩等,年可为残疾人提供培训500多人次。组织当地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内地培训学习,累计达到200人次以上。从山东派出120人次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临时对口支援。积极发挥网络优势,创新培训方式,开通了日喀则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日喀则市公务员培训网,搭建起西藏首个人才培训网络平台。针对眼科、骨科、妇产科、普外科等高原常见病,每年从全市医疗卫生队伍中选派业务骨干赴山东开展为期半年的手术培训,对一台手术涉及的医生、麻醉师、护士等所有人员进行组合式培训,实行“一对一”带教导师制,培训结束后由带教导师跟踪回访,使培训人员学成后能够独立开展相关专业手术及疾病诊治,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原常见病医疗队伍。
环保——改善民生之要
生态环境建设事关发展、事关民生,是头等大事。尤其对总面积达18.2万平方公里的日喀则来讲,生态环境建设任务极其艰巨,也是援藏工作的应尽职责。
对此,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进藏之初就已形成共识。两年来,援藏工作队把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作为援藏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突出做好水生态、林生态、城市生态三篇文章。
做好治水文章。工作队投入援藏资金2100万元,在雅鲁藏布江的重要支流年楚河上建起了高原第一座橡胶坝,冬季蓄水达56万立方米,一个宽115米、长3200多米的水带紧依城区、流经湿地,给冬季干燥的日喀则城区带来了一丝湿润,对周边的贡觉林湖和林卡实现了自流供水补水,成为市民和外地人驻足观看的水利风景带。
做好植树造林文章。援藏工作队攻坚克难,在雅鲁藏布江北岸南木林县的荒滩戈壁上引水灌溉、移土栽植,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示范区建设,成为西藏“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的启动地。仅2014年,新栽树木60万株,新增人工种草3800亩、高产青稞1000亩,造林绿化面积达1.3万亩,林木成活率达95%以上,初步形成了集林木、草场、青稞于一体的综合性绿色产业体系。据初步统计,周边沙尘天气天数同比下降了1/3。林业工作在全区2014年度林业综合考评中获得第一名。今年新栽树木50万株,并建设千亩苗圃1个,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造林绿化成果。
做好城市生态建设。援藏工作队在白朗县实施了市政道路改扩建、城市管线入地等项目,组建了城管执法大队,实现了全城全时段整洁有序,解决了“垃圾围城”的问题;在昂仁县规划建设高原滨湖生态小镇,以此为龙头,大力提升县城生态文化建设水平;在桑珠孜区投资1.7亿元,开展了城市亮化、净化、硬化、绿化、美化、规范化“六化”建设,市容市貌得到明显改观。桑珠孜区被确定为“全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先进市”、“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单位”以及西藏唯一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单位”。
安居——确保民生之需
上世纪90年代,南木林县柳果村是有名的贫困村,村里住房条件、生活环境极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援藏工作队投资900万元,建设了新的民房、村委会、幼儿园、卫生室,配套了自来水、水渠、广场、路灯、绿地等,村民们不仅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而且靠参与雅江北岸生态示范区种树人均增收2000多元,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村民们都说,过上如今的好生活,这在以前做梦都没想到。
两年来,援藏工作队投入援藏资金1.42亿元,组织实施了桑珠孜区甲措雄乡斯玛、占堆村搬迁,白朗县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昂仁县城镇化建设及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聂拉木县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南木林县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等项目,配套完善小城镇和新农村基础设施,着力构建中心城区、重点县、重点城镇和新农村示范点协调推进、梯次发展的格局。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对口支援的5个县区分别建设1-2个集图书阅览、医疗服务、幼儿教育、民俗演出、婚丧嫁娶、基层组织活动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文化大院。
增强“造血”功能,让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安居乐业,是极其重要且现实的民生问题。为此,援藏工作队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规划实施了桑珠孜区龙头企业发展扶持、白朗县农牧业发展扶持专项补助、昂仁县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等一批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加工、民族手工业、藏医药生产等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白朗蔬菜、康桑糌粑、神猴药业、艾玛土豆、桑桑酥油、雅江源食品等一批特色品牌不断做大做强。
扶贫——解决民生之急
让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是包括援藏在内的各级党委、政府的应尽职责。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访贫问苦、扶贫济弱等活动,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燃眉之急,进一步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南木林县,有三口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团结泉”的水井,这是山东援藏干部为解决当地老百姓祖祖辈辈到村外背水吃的困难,特意打的深水井。
两年来,以“高原梦、山海情”活动为载体,以援藏干部为纽带,搭建起连接烟台市和聂拉木县的爱心桥梁,累计投入援藏资金4700多万元,实施了妇女儿童医疗救助、农牧区巡回义诊、送医送药下乡等活动;深入乡村、基层、群众,结对帮扶困难群众86户、贫困学生91人,帮扶资金近500万元,并解决了通电、通水、防汛和群众致富等一批现实问题;积极向自治区和国家部委争取计划外项目资金4000万元以上,全部用于交通、林业等民生领域建设;促成青岛市相关镇街与桑珠孜区12个乡结成互助对子,并广泛发动青岛市社会各方面力量为教育卫生等行业捐助物资近1000万元。发动烟台市各类慈善组织、企事业单位、广大市民先后募集支持助困助学钱物共计420万元,形成了各个层面全民参与民生援藏的生动局面。这一系列的扶贫帮困活动,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体现了亲如一家、血浓于水的民族兄弟感情,进一步加深了鲁藏两地汉藏干部群众的友谊。
“在藏两年多,感受最深的就是广大农牧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石云峰说,“只要有可能,我们就一定要急农牧民群众所急所盼,做好我们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在援藏结束的时候,不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