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供求失衡,大姜身价一路下跌

19.11.2015  22:18

去年每斤能卖到七块,今年低时一斤卖不到一块钱

  进入9月份以来,大姜价格一路下滑,低时一斤卖不到一块钱。对大姜种植户来说,今年的初冬有点冷。
姜价暴跌
不赔就是赚了
  安丘是大姜的主产区,大姜种植历史悠久,在大姜行情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种植户的现状更加不容乐观。“今年赔本的多了去了,只要不赔本就算是赚了。”安丘市凌河镇泉子崖村大姜种植户任勇说。
  任勇告诉记者,去年生姜刚收获时,收购价每斤是三块钱,后来价格一路上涨,最高峰时达到每斤七块钱。再看今年的生姜价格,进了九月就开始直线下降,最低的时候到了七八毛钱一斤,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任勇种姜已有十多年,种植面积一直维持在四亩,据他估算今年的姜价要达到一块钱才能保本。“光六七百斤的姜种就得两千块钱,再加上一千五百块钱的化肥、两千多块钱的熏地用药、两千块钱的浇地费,每亩地一年的投入成本得八千块钱。亩产在七千多斤,一斤至少要卖到一块钱才能保本。”任勇说。
  “其实今年上半年的时候价格还可以,一斤还能卖到三块钱。不过很多种植户都想等价格涨涨再卖,谁知道行情就变成这样了。”任勇说,生姜收获后,种植户大都会存到窖里等来年再卖。每年3月到年底,什么时候卖就得自己把握了。今年行情不好,卖鲜姜的更少,估计明年价格也好不了。
  任勇去年存的四万斤姜,今年上半年行情还可以的时候处理了大部分。“幸亏我没等,不然真得赔了。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就算是赔本也得卖,不然继续存在窖子里冒出芽来赔得更多。”任勇说。

 在种植户守着大姜发愁的时候,潍坊市峡山区太乙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社员却喜上眉梢,理事长孙建涛拉来了50亩大姜订单。“合作社跟北京周边的生姜深加工企业、高端农产品配送企业签了订单,每年都定有收购价。今年定的价格是六块钱一斤,一亩地产5000斤姜,收入能达到两万多块钱。这样的高收入是普通大姜难以达到的。”孙建涛说。

 

  跟企业签订单,生姜的质量自然得高。孙建涛说,合作社去年拿出20亩地作为示范基地,种植无土栽培大姜,这样的姜在北京市场一斤能卖到三十块钱。“只要大姜质量值得信赖,还是能签到好价钱的订单。这样合作社出去跑市场销售,社员只管安心种地,不会受大姜行情好坏的影响,收入高而且稳定。”孙建涛说。

  大姜行情不好,合作社示范基地的姜却卖出了好价格。很多村民都动心了,来咨询怎样种植。“无土栽培大姜第一年投入稍微高些,一亩地需要两万五千块钱到三万块钱。但往后每年只需要投入5000块钱左右,比普通大姜每年的投入还少。”孙建涛说。

  “从八月份开始跑市场,我们能接到不只50亩地的订单,说明订单姜的市场需求还是可以的。不过考虑到能力问题,没敢接太多,以后会逐渐扩大种植面积。”孙建涛说。

        盲目跟风  

市场供求失衡

  姜价之所以如此反复无常,主要原因在于种植面积的扩大。潍坊市生姜协会副会长张其录告诉记者,今年全国的大姜种植面积相比去年多了15%左右。“连续三年,生姜价格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特别是去年,价格暴涨,种植户普遍扩大种植规模,从而导致市场供求不平衡。”张其录说。

  这样涨涨跌跌的情况,基本已经形成了规律。每隔四五年,就会有这样一个周期。有赚有赔,但谁赚谁赔成了撞运气的事。“对出口企业来说,国内农产品价格忽高忽低也不是他们想看到的。往国外运的大姜,可能还在海上漂着呢,国内价格就已经降下来了。弄得人家也很尴尬。”张其录说。

  “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姜行情不稳的问题,还得通过农户之间的联合。比如协会、合作社这样的组织,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有规模才有议价权。以抱团的形式来发展订单农业,这样信息更透明,也更容易研判市场变动。”张其录说,“不管是从现实的大姜价格来看,还是从长期的农业发展来说,单打独斗的传统农业已经不再有竞争力,联合起来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