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在重庆成功举办

11.11.2015  11:33

  10月29日,重庆机场、高铁站等交通枢纽的人流中闪现出这样一些身影:浩浩荡荡结伴而行、来自四面八方风尘仆仆,他们都是为了同一活动相聚于此。这就是由文化部、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文化馆协会和重庆市文化委员会承办的2015年中国文化馆年会。3000余人、8场论坛、3500个展位的博览会……足以说明,这场盛会在文化馆行业内的分量。

  这不仅仅是文化馆人的行业盛会,它已成为公共文化领域的盛会。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文化厅局、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文化局的负责人、专家学者、相关企业代表都奔赴前来,共议共商、交流学习。

  名家助阵 反响热烈

  工作会议、主题论坛、博览会是构成此次年会活动的三大板块。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会议,就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作了安排部署;主题论坛由两场主论坛和6场分论坛组成,主要围绕戏曲动漫推广、群众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文化馆期刊发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百姓广场舞发展、“互联网+文化馆”等内容进行了研讨;博览会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把招展、运营等交由会展企业承办,设有10个展区、3500个展位,全方位展示了近年来全国文化馆(站)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论坛邀请了著名作家王蒙、中国文联副主席刘兰芳等文化名家前来助阵,不管是“传统文化与价值建设”的主题演讲、群众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的沙龙探讨,还是百姓广场舞发展专题研讨,都体现了年会对当下文化馆建设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的关注,同时展现出行业的引导力量。

  “群众文艺创作要深入生活、扎根群众”“戏曲动漫提供了戏曲进校园的新模式”“文化馆应当积极应对数字化浪潮”……每一场论坛都围绕近年来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而展开,引发了与会者的深思与共鸣。

  比如,群星奖作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而设立的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奖,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历届群星奖作品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群众心声,深受群众喜爱。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作品创作也出现浮躁现象。为此,群众文化艺术精品创作论坛从该话题切入,邀请刘兰芳、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副会长金丽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对当下群文创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

  今年正处于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提升期、第二批示范区的冲刺期以及第三批示范区的启动期,交流沟通是促进示范区之间互相借鉴和学习必不可少的方式和途径,因此,年会专设论坛,为其搭建交流平台,使其互通有无。

  此外,戏曲动漫推广、百姓广场舞、“互联网+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十三五”时期文化馆发展论坛等也是年会中颇受欢迎的话题。

  尽管每场论坛都预设了很多座位,但是仍挡不住与会者聆听的热情,会场过道里、门口到处挤满了人,有的人为了听到同时间的不同论坛,忙着在会场间穿梭。身着民族服装、来自四川阿坝州文化馆的达尼·俄玛塔就是其中之一,她说:“对我们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文化馆事业还在起步阶段,对当前的文化馆发展趋势需要多了解,这几个论坛我都感兴趣,不想错过。”

  形式多元 科技引领

  “论坛+展览”的形式使今年的文化馆年会别具“风味”。会场外,穿着盛装翩翩起舞的是平均年龄在60岁的老人,演奏交响乐的管乐队成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孩子们还现场展示书法功底……与会者兴高采烈地观赏着表演,自豪地说:“这就是文化馆行业的独特魅力,老百姓文化活动的精彩呈现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

  山东青岛市文化馆馆长陆玲看到现场的群文活动展示非常感慨,令她想到了自己23年的群文工作生涯,想到了每天和老百姓打交道的日子,她认为,这一群文展示环节设置得恰到好处,折射出了文化馆工作的缩影。“文化馆与图书馆不同,它有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职能,所以年会形式更为活泼。”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国新说。

  重庆市“文化馆风采——公共文化创新案例特展”设在会场外,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为了加深认识,年会还安排了实地考察。图书馆总分馆制、公共文化物联网、数字文化馆……重庆市实施的一系列公共文化创新服务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博览会的设置也具新意。2015年中国文化馆服务创新成果展分为体验区、交流区、展示区和信息发布咨询区,展览从各个层面展示了一年来中国文化馆行业在服务方式上的创新,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少数民族舞蹈表演、非遗手工制品展销、先进技术产品运用……每个展位前都被参观者簇拥着,尤其是互动体验区,人气非常高。重庆鲤鱼池小学四年级学生庞雅心来到这个展区就走不动道了。一人见高的试衣镜像一个放大几十倍的手机,她举起右手试着放在试衣镜上的手形标志处,竟然可以通过手动遥控试穿镜子中的各种衣服。“这是3D试衣镜,可以让观众体验非遗传统服饰。”展区工作人员介绍说。对弈机器人,书法、美术和舞蹈体验机,3D打印文化产品……“文化+科技”的产品带给人全新的感受。

  的确,如今科技日新月异,文化馆事业也要紧跟科技步伐、引入科技元素。在“互联网+文化馆”论坛中,北京大学博士陈慰对国外美术馆等公益性场馆数字化的介绍,令与会者感受到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目前,我国大多数文化馆还处于传统事务型阶段,对如何数字化尚不明确,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巫志南说:“今年文化部在一些地方开始试点数字文化馆建设,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文化馆不应停留在旧有的认识上,必须转型。”

  找准定位 明确方向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说,2015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在即将迎来“十三五”、社会发展进入“互联网+”的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正在步入全面加速实施的阶段。《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中央文件的出台,也为今年标上了“制度建设年”的关键词。

  面对新的形势,文化馆该如何找准定位?此次年会以“全民艺术普及:文化馆的责任与使命”为主题,提醒着文化馆人应以全民艺术普及为己任,明确今后的工作方向。文化学者、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戴珩说,全民艺术普及包含全民艺术知识的普及、艺术欣赏的普及、艺术精品的普及、艺术技能的普及和艺术活动的普及。总之,全民艺术普及就是要达到全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普及和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互联网+文化馆”建设论坛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历史进程中,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承担着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基础性作用,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创新推动互联网与文化馆服务深度融合,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丰富、高效、便捷、均等的“互联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此,本届年会设置了“科技引领:互联网+文化馆建设论坛”。论坛邀请了四川省文化馆、江苏省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重庆北碚区文化馆、安徽省马鞍山市文化馆、江苏省张家港市文化馆5家单位,分别从省、市、县3个层面,就各自数字文化馆建设实践作了典型案例介绍。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巫志南,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罗云川等人参与了论坛讨论并发言。天闻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汉雅星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凤凰之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分别向重庆北碚区文化馆、丰都市文化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捐赠了公共文化一体机、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互动体验终端、文化方舱数字资源平台等数字文化产品。

  论坛首次发布了由中国文化馆协会数字委员会委托北京大学李国新教授科研团队调研并实施的《中国网上数字文化馆建设现状调查结论》。该报告以最新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调研了省级、地级市、县级数字文化馆建设现状,对数字文化馆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引起强烈反响。

  北京大学博士陈慰介绍了国外数字文化空间的建设现状,她以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美国911国家纪念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实验室等在数字实体空间建设上的经验和做法为例,从展示方式、参与方式、技术手段、体验方式、延伸拓展、分析反馈6个方面进行了介绍。陈慰建议,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的同时,不能照搬照抄、千篇一律,在数字化环境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既要看到技术应用先进、引领、创新的一面,更要结合本地、本馆的特色,精心设计、用心挖掘,才能从内容、服务、效能上有新的突破。

  罗云川从实践与技术层面作了精准的分析、总结与点评。他认为,目前我国数字文化馆建设已形成“五化”,即网络化(微信、微博)、体系化(文化馆体系)、资源化(公共文化数字的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体验化(用户视角、融入理念)和数据化(资料采集、大数据的影响力)。在数字文化馆建设过程中,对企业的选择要注重4个方面:一是环境要兼顾场内场外;二是设备要可移动、可升级、稳定、耐用、高效;三是功能可以整合、资料可以下载、可进行数据统计;四是内容要体现文化内涵、提升群众素养、展现本地文化特色、契合全国各地要求,可进行动态调整。面对当前“互联网+”的大趋势,罗云川建议,要在热趋势下进行冷思考,积极行动起来,同时不能抱着一蹴而就的想法,数字化方面的投入应该是持续的。

  巫志南就全国数字文化馆建设作了宏观分析,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剖析。首先,他将介绍数字化成果的各文化馆归为我国数字文化馆建设的第一方阵,主要分为平台型和数字文化馆两大类。其次他分析了我国数字文化馆建设的3个阶段:资源在线、服务在线、互联网和物联网。目前,互联网已基本实现社会全覆盖,文化馆作为服务大众的主要阵地,必须转型、开放,进行新的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馆为大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社会力量提供提升服务,才能实现互补双赢。第三,他认为,数字文化馆建设要持续推进、与时俱进、适度领先,同时也不能太激进而忽视了应该承担的全民艺术普及的任务。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可从9个方面着手:建立云技术和云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场地设施需数字化、特色资源建设、完善网路体系建设、解决文化馆站孤岛问题、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创新服务方式、优化内部管理和体系管理。针对数字文化馆建设可能存在的误区,他认为,文化馆应考虑4个方面:一是数字文化馆建设与传统文化馆的关系要厘清,二者应相互补充,而不是取而代之;二是全国数字文化馆建设可以相互借鉴,但不要千篇一律;三是不要工具唯上;四是不要受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要善于获得科技支撑。
 

中华优秀文化数字化建设与传承计划戏曲动漫推广专题论坛

  戏曲动漫是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组织实施的“中华优秀文化数字化建设与传承计划”的先行示范项目。该项目将原创资源建设和服务推广融为一体,在资源建设方面,巧妙地运用现代动画的制作技术和表现手法来演绎传统戏曲,将戏曲艺术中的人物塑造、表演形式、音乐、舞蹈有机地融入动画之中,完成了90部(集)戏曲动漫资源的创作,打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到2016年将完成50多个剧种、280部(集)戏曲动漫作品的制作。自2012年开始,发展中心坚持“边建设边推广服务”原则,依托戏曲动漫资源,在海南、湖南、湖北开展“传承经典 共享文化——戏曲动漫进校园”活动,逐步形成了以戏曲体验课和戏曲教学课为主要形式的“戏曲动漫大课堂”推广模式,深受中小学生和学校的欢迎。

  为了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馆代表展示工作成果、交流工作方法、推广传统文化数字化普及新模式,此次年会设置了戏曲动漫推广专题论坛。论坛采取体验课展示和专家点评的方式,通过重庆沙坪坝区沙滩岩小学的一堂京剧《三岔口》的戏曲体验课,让与会人员对戏曲动漫进校园的推广模式有了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邀请专家进行点评,中国动画学会高级顾问、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欧阳逸冰,全国妇联中国儿童中心教育活动部部长王秀江和一级导演刘琳,分别从动画艺术的魅力、戏曲动漫推广项目的意义、如何运用动漫传承戏曲3个方面表达了各自的看法。

  欧阳逸冰:

  为什么要将动画和戏曲结合起来,通过动画的手段来传播戏曲文化呢?因为动画艺术本身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

  首先,动画艺术具有幽默的特质。幽默包括5个方面的含义:智慧、乐观、机智、尖锐和含蓄。智慧是幽默的本质之一,动画片《功夫熊猫》通过熊猫阿宝想当大侠的故事情节,彰显了动画艺术中智慧的一面。《飞屋环游记》构造了一个反映现实社会的悲哀情节,但是编剧却赋予该片一个非常乐观的结局,体现了动画艺术中乐观和机智的特点。《怪物史莱克》通过史莱克和公主的爱情,打破了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的传统思维,使史莱克这种长相丑陋的怪物也能获得幸福,这就是幽默中寓含着的尖锐,是一种另辟蹊径的创作。《千与千寻》中的小女孩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己的爸爸妈妈从猪变回了人,从而告诉人们不能一味贪婪,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美满的生活,这就是幽默中的含蓄。其次,动画艺术具有想象的特质。想象不只是上天入地、千里眼等情节的简单设想,而是一种大胆的奇思妙想,通过奇思妙想带给人们深刻的感悟。真正优秀的动画作品必须包含这两种特质,否则只能是小人书,而不是真正的动画作品。

  王秀江:

  戏曲动漫进校园项目眼光长远、站位高瞻,部署科学、步骤稳妥,教育模式创新,工作方法有示范带动性。作为一项庞大的项目工程,我认为,可以从4个方面着手,保证项目的持续开展。第一,不能急功近利,要保证质量,确保效果;第二,要做好项目评估工作,通过制定评价标准、定期组织经验交流等方式,收集意见反馈,改进项目;第三,要开展大规模、有计划的师资培训,建设一支能满足戏曲动漫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第四,可以通过青少年宫、儿童中心等校外教育机构,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刘琳:

  戏曲动漫是一门新生的动画门类,其美术创作手法、表达程式、影片构架等与我们通常所见的表现中国古代题材的动画片有本质的区别。身着古代服饰、演绎传统的故事情节,音乐采用戏曲的唱腔和唱段……都不能算是戏曲动漫。戏曲动漫讲究在创作中以传承戏曲舞台艺术的“程式化”(包含着戏曲表演程式、角色行当、化妆程式、服饰程式等)为重点,绘画语言追求以形写神,用画笔再现戏曲表演中讲究的“手、眼、身、法、步”等表演程式。由于戏曲动漫项目以传承为主要创作出发点,所以在创作中应以戏曲艺术中宣扬的仁、义、礼、智、信、忠、孝等中华美德为创作主线,将传统唱段与现代文明相衔接。并且为了照顾孩子们的接受度,一般都将戏曲舞台上的翎子、绒球、靠旗、盔头、脸谱、戏衣等元素进行卡通化、图案化、拟人化和装饰化,还在每部动画片中加上戏曲知识点的解读环节,使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戏曲艺术。

  戏曲动漫是时代的创新,这种创新与传统结合起来,更具时代意义,又不失民族特点。这不是回归,而是古老艺术的升华。
 

百姓广场舞发展专题研讨论坛

  广场舞作为一项民间娱乐健身项目早已被大家所熟知,在丰富城乡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展示群众良好精神风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活动空间不足、缺乏统一管理,广场舞出现噪音扰民、无序发展等问题,甚至爆发冲突事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为此,文化部、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出《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为积极引导广场舞向文明、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为贯彻落实《通知》精神,探讨各级文化馆(站)在开展广场舞活动中的职责、思路和措施,年会专设百姓广场舞发展专题研讨论坛。论坛上,专家学者就如何引导广场舞健康有序开展纷纷建言献策。论坛还邀请湖北省、云南省、四川省、重庆市的文化馆代表,分别从广场舞展演活动组织、地方特色广场舞的创作推广、广场舞社会组织建设与规范管理等多个角度,交流了文化馆在示范引领、多元汇聚、创作普及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文化馆如何履行职责

  作为我国群众文化事业的核心系统,引导扶植广场舞活动,促进其规范化发展是文化馆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是它该如何承担起这一职责?

  北京市群众艺术馆原馆长、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贾乃鼎认为,应该从提供优秀作品、搭建活动平台、建立服务体系、构建协作机制4个方面入手,履行引导、扶植广场舞健康、规范、有序发展的职责。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蒋璐将广场舞发展纳入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内加以探讨,提出了“多元、协商、服务”的思路,明确指出文化馆要通过搭平台、定规则、重吸纳推动广场舞发展。

  中国文化馆协会舞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北碚区文化馆馆长董进波从文化馆如何进行广场舞的学科建设以及如何发展推进广场舞的角度提出看法。他说,一是要发挥群众的自觉自律,让广场舞成为群众主动参与的健康活动形式;二是要加强创编,突出特色,呈现丰富多元的广场舞活动形式;三是要建立学科体系,规范比赛要求。

  云南省文化馆馆长张桂芬则认为,应将广场舞工作纳入文化馆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终考评体系;将广场舞活动费用纳入免费开放经费的经常性支出预算,保障广场舞活动蓬勃开展;培养一支适应广场舞工作需要的创编、培训、管理人才队伍;同时,还要完善管理规范、加强宣传引导。

  如何应对场地、管理等突出问题

  四川成都市温江区通过建设固定活动点位,整合小区广场、商业广场、企业、学校等社会场地资源,盘活现有场地存量,协调各镇(街)规范本辖区的广场舞场地建设,发挥乡镇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等场所的空间功能,引导属地舞蹈团队在文化阵地活动;成立了区广场舞协会和各镇(街)广场舞协会分会,负责属地广场舞队伍登记管理并上报所属街道(乡镇)、社区(村)备案;制定了《温江区广场舞活动文明公约》、《温江区广场舞活动管理规定》,规范全区广场舞团队活动地点、活动时间、音量大小以及协会的相关职责义务。

  重庆市北碚区实行规范管理、团队自律。开展了群众广场舞团队“星级评定”工作,根据群众广场舞团队的活动开展情况、综合艺术水平、文明程度、社会影响等,评定出“五星”“四星”“三星”等各种星级广场舞团队,并开展登记注册和团队管理自律工作。

  湖北省通过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农村文化广场建设的意见》,要求在既满足群众现实需求又能为未来发展留空间的原则下推进“百姓舞台”工程建设。

  如何提高广场舞水平

  四川成都温江区通过区广场舞协会建立了分片负责制,由协会内艺术骨干每月定期组织开展广场舞专题培训、舞蹈沙龙等;还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等院校合作,共同创新广场舞艺术形式;不定期组织广场舞队伍到省内外进行展演交流。

  湖北省在每年的广场舞展演的评分标准中增设了“奖励原创”的内容,从而使广场舞注入了多彩的文化元素。

  云南省通过各级文化部门合力,形成“省文化厅主办,省文化馆承办,州市文化馆指导,文化站、街道、社区联办”的广场文化活动格局;利用品牌效应,为广大爱好者搭建起展示的平台。如通过举办“大家乐”广场舞大赛,带动了各地村镇文化、街道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企业文化的蓬勃开展;为解决广场舞作品缺乏精品的问题,云南省文化馆组织专业舞蹈编导进行创作编排和定期示范,通过培训舞蹈队负责人,以点带面,进行大范围推广。

  重庆市北碚区每年定期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广场舞比赛、优秀广场舞展演,这些比赛和活动成为群众展示广场舞风采的有效平台;为了使广场舞作品更具地方特色,重庆市群众艺术馆牵头组织创编了一系列有地方特色的广场舞,并且进行全市推广普及。全市各地文化馆也根据实际情况,创编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舞,定期辅导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