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东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

09.06.2015  20:12
2015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 山东华网
2015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 山东华网
2015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 山东华网
2015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 山东华网
2015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 山东华网
2015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 山东华网
2015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 山东华网
2015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 山东华网
2015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 山东华网
2015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 山东华网
2015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 山东华网
2015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 山东华网
2015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 山东华网
2015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 山东华网
2015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 山东华网
来源: img01.e23.cn

 

 2015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本着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相关要求,立足学科知识,突出价值立意和能力立意,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一、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价值立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国家前途和命运,对国家人才培养有着战略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意义。试题突出思想政治学科特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价值立意,提高考生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试题选材均以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进步的内容为主,使用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典型事例,引导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试题以多种素材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价值观的意义、国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青年践行价值观的意义等角度,以学科知识为载体进行能力考查,引导考生分析论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倡导考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第30题以动漫形象雷风侠为载体,传播雷锋精神;第33题以价值公约数为素材,强调国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第34题以知廉明耻为素材,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统一起来;第35题以习近平同志讲话中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素材,强调考生在青年时期要培育正确的价值观;第43题第(1)问以道德模范广播剧为素材,引导考生探讨创新文化建设形式;第43题第(2)问以人们生活中的美德为素材,引导考生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二、坚持山东卷特色,保持整体稳定

  试题在命题理念、整体结构、试题风格上保持稳定,试卷的模块结构、内容比例、阅读量、难度、题型、赋分等方面平稳继承,确保了试题的稳定性,使考生可以在相对熟悉的试题环境中以平稳的心态发挥水平。

  试题整体结构保持稳定。I卷共12道选择题,共48分,选择题继续保持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各3道选择题;II卷共3道主观题,共52分,继续沿用经济生活独立考查,政治与哲学组合考查、文化与哲学组合考查的方式。

  试题难度保持稳定。试题难度整体与2014年山东高考政治试题的难度相当,选择题和主观题难、中、易题型相结合,保持合理梯度,既考虑到考生的能力水平和山东省教育情况,又保证高考的选拔功能,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试题风格保持稳定。试题创设情境考查考生综合能力,在材料的选择上,坚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考生生活实际的原则,从时政热点、社会生活、考生生活中寻找典型案例,搭建利于考生进行思维活动的背景材料;同时,继续保持材料简洁、准确的风格,保持适度的阅读量、思维量、作答量,通过精准简洁的语言,引导考生提取和分析信息,进而调动和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三、加强创新意识考查,引导考生创新思维

  试题通过创设具有创新精神、改革精神的情境,引导考生树立创新的自觉意识。例如第24题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改革,让考生思考汇率波动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认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对我国的现实意义;第27题考查考生对日喀则地区撤地设市的认识,引导考生关注政府改革;第30题通过“雷风侠”动漫形象,宣传雷锋精神,引导考生思考用创新的形式传承优秀文化。

  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试题提供了图表、数据、文本等形式的材料,既要求考生将图表、数据转化为有效信息,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又要求考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原理和方法探究、辨析不同观点,进行符合逻辑的规范表达和阐释。例如第41题,主题为高技术产业发展,采用了图表对比的新形式呈现问题,首先,考查获取、解读图表信息能力,背景材料呈现了“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其次,考生需要调动和运用理论知识,通过分析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两种途径,调动宏观调控、自主创新、市场配置资源、经济结构调整、劳动者素质、出口竞争新优势等相关知识;再次,需要考生据材料信息和内在逻辑组织语言,考查考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考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四、注重能力立意和基础考查,强调综合素质评价

  试题坚持能力立意,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从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通过创设新情境,综合评价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究等能力。第24题以人民币国际化为视角,分析汇率变动对外贸企业利润的影响,分析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意义;第25题呈现了我国企业面临高成本的现状,引导考生分析人力、环境等各种生产要素对企业的影响,考查考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成本问题的能力;第41题通过分析A、B两省高技术产业现状和环境,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经济学知识,系统分析企业发展环境,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试题能力考查围绕主干知识进行设计,突出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基本方法考查。从知识分布上来看,知识结构合理,覆盖面较广,保持了较好的内容效度;从分值分布上来看,分值比例合理,经济生活共考查30分,政治生活考查22分,文化生活考查21分,生活与哲学考查27分。经济生活考查了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消费结构、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劳动者收入分配、税收的种类、市场配置资源、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等主干知识点。政治生活考查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政府的主要职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大代表的职责、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际组织、联合国、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主干知识点。文化生活考查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影响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等主干知识。生活与哲学考查了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等主干知识点。

  五、注重社会热点的考查,凸显时代精神

  试题体现思想政治的学科性质,突出时代性和生活性,既引导考生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又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考查以独特的视角切入,生动活泼、以小见大,考生可以充分调动时政知识储备,解决新问题。试题考查了汇率、大气治理、社会保障、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技术产业、国际卫生援助等热点,例如第24题以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为素材,引导考生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第25题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素材,引导考生分析国家加强社会保障的意义;第26题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问询为素材,引导考生关注大气治理;第29题以我国高度重视卫生国际援助发展为素材,引导考生感悟中国对外援助所体现的国际精神;第41题以高技术产业为素材,引导考生系统归纳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第42题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征求公众意见为素材,引导考生思考开门立法的深刻意义;第43题以道德模范广播剧为素材,引导考生探究加强文化建设的途径。

  总体而言,2015年高考 (山东卷) 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展现了山东省高考试题的特色,兼顾了试题的科学性、公平性、有效性,较好地反映考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是一份高质量的试卷。

   2015年普通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评析

  2015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理念。在立意上,注重考查考生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试题呈现形式上,体现了以图表为主的学科特色。

  一、立足主干知识,兼顾考查内容的广度

  试题坚持对中学地理教学的正确导向,侧重对考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内容均属于学科主干知识且知识点覆盖面广。选择题组考查了人口迁移、城市化、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空间结构、荒漠化、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质构造、自然带等核心知识。综合题考查了等高线图的判读、地形特征、气候类型、农业区位、农业区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区位、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等核心知识。

  试题考查的内容以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为主,如试题中人口迁移、城市化、荒漠化、地质构造、自然带等诸多地理概念,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布局影响因素等地理原理,自然带分布、昼夜长短的分布等地理规律。这些教材中的原理、规律是解答地理问题的基础,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依据。

  二、注重能力立意,考查考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试题侧重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的运用,通过比较、判断、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等能力的考查。考查了考生地理技能的熟练度与地理思维的敏捷性,凸显了新课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培养考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1.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试题通过“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对考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能力进行了考查,如第3~4题组、第7~8题组,首先引入教材中没有涉及的“钟摆交通”、“日照时数”的概念,考查立足试题信息,要求考生学习和理解新概念并迁移已有知识,在此基础上分析解答问题。

  2.突出了对考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尤其是要求考生能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或发展过程。今年的试题较往年更加注重对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核。如选择题5~6题组,考查由于人类对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绿洲边缘荒漠化问题,考生的思维过程应是:由于绿洲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从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流向绿洲区,从而使荒漠区一侧水分减少、植被减少、沙丘活化、风力侵蚀加剧,从而导致绿洲边缘荒漠化。

  3.注重对考生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开放性强,鼓励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综合题第37题的第(3)问通过跨海大桥的选址问题考查考生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该小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回答赞成或不赞成皆可,有利于考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关注社会热点,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年地理试题最大的亮点是取材广泛,信息来源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现实、热点问题和生活实际,挖掘问题中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体现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考生生活的联系。如第1~2题组关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的农村空心化问题;第3~4题组关注北京市的城市空间结构所带来的“钟摆”交通问题;第5~6题组关注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活动导致绿洲边缘区“生态裂谷”的出现;第7~8题组涉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照时数、昼长等问题;选做题第44题关注我国冬夏季旅游人数差异问题;选做题第46题以利用废弃的锯泥生产加气砖为背景,关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图表形式,考查考生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的能力

  2015年试题共有图表14幅,其中包括第3~4题组的北京市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第5~6题组的绿洲专题图、第7~8题组的日照时数柱状图、第9~10题组的自然带分布图、第11~12题组的观测点相关信息表和地质构造剖面专题图;综合题第36题的区域等高线图和气候资料的气温曲线图与降水柱状图;综合题第37题的区域图;选做题第44题的游客数量比重饼状图;选做题第46题的工业流程图。以图表为载体,通过典型的、多样的图表和文字材料,突出了对地理信息的获取、解读能力的考查,同时为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内容丰富的信息平台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尤其是第9~10题组,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打破了以往垂直带谱的呈现方式,呈现出不同地点垂直自然带类型组合的不同和相同自然带随海拔的分布特征差异,其呈现方式新颖,考查考生图形变换的思维深度。

  五、创设新情境,综合题的区域性特征突出

  综合题将区域地理的内容作为分析地理问题的背景素材出现,基础化、图像化特色鲜明,设问角度新颖、巧妙、灵活。如综合题第36题,以美国海岸红杉为载体,以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从不同的视角设置问题,首先考查了美国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域的地形特征,然后考查了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温和、湿润、多雾的气候的形成条件,让考生对海岸红杉生长的自然条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分析我国在杭州引种海岸红杉与原产地相比的有利和不利的气候条件,最后探究海岸红杉大规模引种后的开发利用方向,让考生进一步了解海岸红杉在我国规模种植的社会、经济、生态的意义。设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体现了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以及对区域经济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体现了地理学科多层次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六、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运用多学科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第45题通过分析我国古代发生的地震关注近期比较活跃的地震问题。以《明史·五行志》中对1556年发生的华县地震的记载为材料,要求考生分析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考生需要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调动运用所学的地震灾害相关知识进行作答,解题过程涉及语文和历史学科的能力素养;选择题第8题,要求考生计算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考生需要从柱状图中读取3月份的日照时数,同时估算3月份理论上的最大日照时数进而根据题干提供的概念计算日照百分率,解题过程不仅考查了主干知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同时使用了运算的基本技能;综合题第36题以海岸红杉引种到我国为背景,材料介绍了海岸红杉的相关资料,解答第(3)问和第(4)问时都涉及了生物学科的相关知识。

   2015年普通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5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将能力测试和学科特点相结合,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为核心,在历史材料的选择、问题的设计思路、考查的途径与方法、能力目标的层次构建、答案制定与评价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试题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考查目标明确,学科特色鲜明。

  一、基于时空意识——试题设计和考查的基本路径

  时间和空间是在历史进程中对历史事物进行定位的两大维度,它们都表述了一种“序”的概念,反映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考生具有时空意识,是正确认知和解读历史现象,建立历史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第16题勾勒出了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发展脉络,对要求考生作答的问题则以“19世纪70年代”这一时间概念和“洋务学堂”这一社会空间概念加以定位,明确考生的思维方向。第19题中“1949-1978年”是一种时序的表达,“国内史学界”则是提示考生将问题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社会空间中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第40题材料一中人们对英国优越地位的不同认识,体现了时序的变迁;第(2)题答案中“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侧重时间维度的观察,世界“政治革命的一部分”则是以时序为基础,侧重于从空间维度上对英国革命的历史地位进行审视;考生要作答第(3)题,首先必须将问题放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这一时序概念中,然后从空间上去探求西方和亚非拉地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相互关系。

  试题以时间和空间为维度进行情境和问题设置,有效建立起了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考生需将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考察,才能作出正确的解读。

  二、基于历史思维——学科能力考查的视角和方法

  历史思维既是一种观察历史的视角,也是一种认识历史的方法,其本质是依据史料和其他历史信息具体地再现逝去的历史,属于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要求。2015年试题将历史学科特点和高考能力考查目标紧密结合,从三个方面实现了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1.注重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考查考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历史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概括思维,它要以史料证据与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历史事件提出系统性的,因果关系式的解释说明,建立事实发展的因果意义。

  以选择题为例,第16题涉及的史实包括了近代西学东渐历程的各个阶段,第17题考查了1871-1921年5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势力的消长趋势等,这些题目展现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考生需要以时间为轴,考察史实之间纵向的因果联系。第19题以建国初期的史学研究状况设置情境,第21题美苏在1929-1938年间经济发展的对比等,是从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角度对史实进行综合,侧重于让考生从横向上把握历史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第38、39、40题等将政治、经济和文化模块的内容进行了大跨度的整合,力图让考生在所学的史实与史实之间、史实与史料之间、史料与问题之间建立逻辑关系,总结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

  试题通过对各类历史信息的综合,构建了多角度、多层次、结构相对复杂的历史情境,进而考查了考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综合理解、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2.强调批判性历史思维的运用——考查考生基本的历史研究能力

  批判性历史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是一种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视野和工具。第38题、第39题和第40题重视史料的运用,从不同的侧面关注了考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强调对考生批判性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要求考生重视史料,具有证据意识。史料是构建历史事实的材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础,没有它历史认识就是无本之木。第38题第(1)题要求考生能正确利用史料,在史料和史实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第(2)题“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则要求考生具有证据意识,学会鉴别和选择史料。

  ——要求考生关注历史细节,还原历史现场。历史是一种过往的客观存在,我们无从直接观察、感受和体验,只能从史料出发,从历史细节中理解历史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探究历史的真相。例如,第39题选择了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幅现场照片、事件当事人和见证人的回忆作为材料,力求帮助考生走近历史现场,关注历史细节,从细节中审视和反思历史过程。

  ——要求考生具有多重视角,强调求异思维。创造性是批判性历史思维的特征之一,它要求考生不囿于定论,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去观察和反思历史。第38题第(2)题就是要求考生能从不同的视角去探究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第40题材料二中两部著作的摘目则反映了历史研究中两种不同的视野、观念和方法。

  3.强调对历史信息的整合与重组——考查考生的历史阐释与表述能力

  历史阐释和历史表述是考生根据考试要求对自己所具备的历史信息进行整合和重组的过程。它不是对既有观点的背诵,也不是对史实的简单堆砌,而是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重新构建历史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考生所具备的历史知识、历史理解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方法、历史态度和价值观的集中展示。

  例如,作答第39题时,考生需要提取、调动和整合两方面的信息,一是材料所提供的新信息,二是以往所学和试题问题相关的时代背景信息。考生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性的重组,才能在情境、问题和史实之间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关系,从而产生全面、正确的历史认识,进行客观的历史评价。进行历史表述时,要做到史论结合,不能空发议论,也不应简单的罗列史实;要运用恰当的历史思维,立论正确,观点鲜明,逻辑条理;要采用正确的历史方法,使表述符合题目要求,语言通顺,表述完整、准确。

  三、基于历史态度——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不能是一种形式化、表面化的思想教育。试题将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与对考生认知领域、技能领域的考查目标结合起来,即观察考生能否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正确的历史态度来认知历史知识、评价历史现象、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与历史知识相结合,让考生通过试题了解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化成果,深刻体会一定的观念、价值观、行为和制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例如,第39题让考生深刻体会到了改革的艰巨性和改革者“敢为天下先”的智慧与勇气,极具现实意义。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第49题让考生了解合作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反思战争,珍爱和平。面对当前一些国家右翼势力的抬头,这一选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发挥了历史鉴古知今的学科功能。

  ——与历史认识相结合,考查考生运用内化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客观地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和阐释的能力,进而独立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例如,第40题第(3)题要求考生能从全球史的视角探讨东西方的关系,使考生认识到西方 “优势地位”的确立,除其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外,是建立在对亚非拉国家掠夺基础上的。世界近代史是一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整体史,而非是一部以西欧为中心的欧洲史。

  四、基于历史认识——试题答案制定与评价策略

  考生对试题的作答即是一种历史认识。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体现在试卷上就是考生答案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更多表现为一种层次水平的区别,而不是简单的是非之分。因此,试题尽量避免以一个固定的、封闭的标准对考生进行评判。在保证公平性的前提下,评价既关注考生所得的结论,也关注考生答题的思维过程。试题注意了问题设计和参考答案的开放性和层次性,以评价作为主要价值取向,强调对考生个性的关注。例如,第39题借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