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的新挑战和路径选择

29.09.2014  11:3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首位。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立足国内自给,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体系。但也要认识到,我国农业仍属弱质产业,农业资源紧缺,经营规模狭小,基础设施薄弱,比较效益较低,粮食发展的资源制约日益加大,面临着资源偏紧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  

     

  粮食安全面临新挑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强化,国家粮食安全面临四重挑战。  

     

  一是国际粮食市场形势严峻。后金融危机时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世界主要粮食产区减产,导致国际粮价飙升。粮农组织2010年9月份发布的《世界农作物前景及粮食形势》报告说,自2010年7月以来,国际小麦价格飙升60%~80%,玉米价格上涨约40%。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加,国际粮食市场供求矛盾更加尖锐,国际粮价上涨压力进一步增加,世界粮食安全问题进一步凸现。粮农组织发布的《2010年~2019年粮食展望》报告说,目前全世界饥饿人口增加近1.05亿,营养不良人数达10.2亿,全世界近1/6人口正遭受饥饿,未来十年世界粮价仍将呈上涨趋势,国际粮食市场形势严峻。  

     

  二是我国粮食供需实现“紧平衡”同时面临结构性挑战。当前我国粮食供求仍然处在“紧平衡状态”。从供给看,我国粮食连续6年丰收,粮食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万亿斤水平。也就是说,在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情况下,正常年景能保持产量1万亿斤。从需求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预计2020年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11,450亿斤以上。从供求关系看,要满足2020年的粮食总需求,今后10年,每年至少要增产粮食80亿斤。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随着农村人口市民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善,进一步加大了人均口粮消费与饲料粮消费、农产品区域性生产与全国性消费、季节性生产与均衡性消费之间的矛盾,粮食结构平衡的难度有所增加。  

     

  三是耕地面积减少、农地撂荒严重。耕地是土地的精华,粮食安全的根基。虽然我国提出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但未来耕地面积减少将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这种趋势只能减缓而不能遏制,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最为严峻的考验。1996~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从19.51亿亩减至18.25亿亩,人均耕地由1.59亩降到1.39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不到发达国家的1/4,只有美国的1/6、阿根廷的1/9、加拿大的1/14。耕地不但面临绝对数量下降,也面临质量下降,当前耕地分布状态和质量状况由集中、连片、优质逐步向破碎、零星、劣质转变,累积起来的破坏效应将十分严重。同时,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地复种指数持续下降,以间接形式为主导的撂荒现象严重,耕地撂荒在区域上具有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向。  

     

  四是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非农化无序过度转移。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随着城镇化加速,我国一些地区农村劳动力、资金盲目、过度、无序地向城镇转移,使得农村资金匮乏、留守在家务农的多是老弱妇幼人员,导致一些农村空心化,造成农业主体弱化及农村劳动力短缺,在中西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有地无人耕”的局面。这正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增产技术推广、田间管理与规模经营的重要瓶颈,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发展粮食生产的三条路径  

     

  为此,我国必须立足国内,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强化扶持政策,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首位,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路径一: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道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粮食生产,必须把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统一起来。一方面要抓好商品粮基地建设,重点是要集中抓好粮食主产区的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关键是要搞好土地流转,促使土地适度集中,实现规模经营。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入股、转让、转包、租赁等方法,推动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把不愿意或无种植能力农户的土地流转到有能力种植的大户和种植能手手中,把分散的土地适度集中成片,拓展设施、高效农业发展的空间,形成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保障粮食生产不减少,农民收益有增加。要高度重视粮食产业化经营,积极构建“龙头带动、科技支撑、产销对接、货畅其流”的粮食产业化经营体系。  

     

  路径二:走资源节约化道路。关键就是要处理好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的关系。首先要落实坚守红线,严格监管责任。各级政府要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严肃性,要落实中央关于土地调控的宏观政策,要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占用土地的行为。其次,既要节流又要开源,通过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同时,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督检查,建立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最后,要走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新路。现在我国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大大高于国际水平,城市里各种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效率也比较低,再利用开发潜力也很大;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总量数倍于城镇的建设用地,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退宅还田的潜力也非常大;公路、铁路、水利建设节约用地的潜力也很大。  

     

  路径三:走科技强农道路。一是要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设施装备既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农业发展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实施农村通畅、通达工程,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加快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为粮食生产创造良好条件。二是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实施优质种苗工程,重点抓好水稻等优势农产品的良种繁育,特别是注重杂交水稻新品种开发。实施兴机富民工程,着力建设一批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积极培育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三是抓好新型农民培养。采取长短结合的培训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加强对农民文化、科技、政策、法律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