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深入推进农村脱贫攻坚
推进精准扶贫是山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补齐社会民生短板的重要一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省发改委主任王忠林认为,目前我省脱贫攻坚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或将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和超常规的力度,集全省之力,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精准摸底做到扶真贫
扶贫首先要摸实情,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套帮扶措施,才能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扶真贫、真扶贫。
据了解,青岛市开展扶贫工作以来,立足于扶在“点”上,把“精准”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脱贫对象识别和扶贫资金安排更加“精准”。
在确定扶贫对象方面,青岛把精准识别与社会管理系统有效对接,建立贫困监测网格化、信息化动态管理机制。胶州市制定推广“定量模式”,在精准识别的标准化、脱贫退出的具象化、贫困村产权制度改革和村级债务化解、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等方面做出探索和实践。
沂南县针对贫困学生,抓实“三项精准”帮扶工作。精准帮扶,对在校生家庭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属于贫困户子女的,优先享受每年2000元特困生补助,上半年共发放中职助学金17.7万元。
借助大数据信息,临沂兰山区建立了动态“扶贫库”,进行精准扶贫施策。兰山区逐户摸底,将贫困人口家庭信息录入沂蒙脱贫攻坚指挥系统并实施动态管理,实现了对全区4365户、9847名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动态监测。登录系统,点开村民信息,贫困户属性、致贫原因、个人收入乃至帮扶人的姓名、单位、帮扶需求、帮扶项目和进展都一目了然。
产业造血拔除“穷根”
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不等于大包大揽,一时的扶贫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从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入手,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确保稳定脱贫。
立足于“拔穷根”,青岛在扶贫工作中更加注重“扶志”“扶技”,帮助贫困户建立稳定“造血”功能。
在扶贫项目设定上,青岛依托玫瑰小镇、蓝莓小镇等20多个特色小镇,带动154个贫困(经济薄弱)村今年新上187个特色种养业项目,带动贫困户692户、贫困人口1835人。全市有87个村新上光伏扶贫项目,其中即墨市27个贫困村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每年村集体可稳定收入10至12万元。依托全市2700多家农业规模企业和81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将76个贫困(薄弱)村、1340个贫困户纳入合作社,通过吸纳就业、土地入股、集体分红等形式,带动贫困(薄弱)村、贫困户稳定脱贫。
聊城市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行动,让农民加速脱贫。组织和支持300家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围绕旅游产品建设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每年促成不少于50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与规划设计单位结对,5年完成300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编制。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副土特产品销售,支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在邻近的重点景区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交通干道旅客集散点等设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专区。
开展旅游电商万村千店行动,优先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利用已有资源建设旅游扶贫电商平台,组织实施贫困地区“一村一店”、“旅游淘宝村”、“旅游扶贫村+特色馆”立体扶贫,依托村民中心、超市等营业场所建设电商服务站点,支持各大电商平台开展旅游电商扶贫行动,为贫困地区开设扶贫频道,开展在线宣传推广、特产销售、旅游线路营销。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蒙阴县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业的拉动、融合作用,全面实施“旅游+”模式,既带动和帮助贫困户实现了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务工收入全方位提高,也创新了旅游发展业态。目前,该县新发展生态旅游项目70余个,有效带动300余户贫困户脱贫。
补“文化钙”统筹扶智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要实现物质脱贫,还要统筹提升精神文化扶智。
沂水县按照“扶贫先扶智、精神物质一起抓”的思路,文化扶贫路线图愈发清晰,扶贫成效逐渐显现。
从文化层面解决贫困地区民众思想观念的问题,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沂水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领域方面多方发力,贫困村文化阵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基层群众精神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该县高桥镇积极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村级农家书屋和多功能文体广场,了解和尊重贫困群众意愿,丰富和满足他们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帮助群众提高思想素质和职业技术。
为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高桥镇依托资源优势,成立手绣扶贫车间。为有意愿的贫困户提供免费技术培训,既搭建了精准扶贫新平台,又传承了手绣艺术,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扶助,而贫困村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扶持。沂水县通过文化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文化扶贫工作特色突出,精准定位切入,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补齐了文化精神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