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把握时代要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03.01.2019  10:11


为深刻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的“第12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回顾与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  于2018年12月29日在上海召开。山东社科院院长张述存应邀参加本次论坛,并发表了题为《紧紧把握时代要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旨演讲。

张述存院长在文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院长主要阐述了三个观点:

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推进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集中体现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求同存异、文以载道、俭约自守等人文精神。自古以来,这些文化精髓就展现着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可谓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只有立足于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开创治国理政的新格局和新境界。

二要坚持与社会实践紧密相结合。中华文化绵延至今,是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淘洗检验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历尽苦难的社会实践结晶。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特别注重实践性,强调于社会生活中追寻真理,这种实事求是的社会实践精神,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三个“能不能”的实践标准: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能不能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益精神财富,使其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的文化。

三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不是相互冲突、相互对立的,而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最关键的还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必须推动传统文化继续保持自身优秀特质、发挥自身优点长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努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断使其结合新的实践要求,勇于突破自身局限,扬弃那些不合时宜的内容,推动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更好地融入当今时代、服务当今人民;正确处理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的关系。既要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和定力,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气度对待外来文化,不断在汲取世界其他文明的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张江,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驻会副主任石军,上海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50余所高校和全国各省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社科院和研究机构的100余位领导、专家学者参加本次论坛。参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进程极大推进了中国社科界的自觉和自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履行好职责担当,肩负起历史使命,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贡献。

(撰稿/冯锋  摄影 /冯锋    编辑/刘珊珊  编审/凌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