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专访我院人口研究所所长崔树义研究员

14.10.2016  19:45

应用研究同样能做出“真学问

                    ——记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所长崔树义


接受记者采访时,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所长崔树义刚刚结束在山东各地的农村养老调研。截至目前,山东17个地市,他已经带领团队跑了14个,调研了50多家养老机构。这些年来,看到自己的调研成果推动着一项项切实解决问题的政策落地,崔树义感到欣慰。

  

不忘科研工作者责任

崔树义所主持的研究课题以应用性为主,和现实密切相关,如“我国失独家庭社会救助问题研究”、“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困难救助研究”、“农村低保制度与困难群体生存和发展研究”、“城市低收入者群体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以及针对地方的调研课题。“每一项都关乎民生,都需要通过实际调研来完成。”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能够被普通百姓认为“有用”,这是崔树义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感,也是他20年来不曾后悔从事这一研究的“底气”。

通过这些调研,我对普通民众,特别是像城乡低保户、失独家庭等最基层民众的生存状况有了特别深切的感受,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崔树义的不少调研成果及时反映政策落地的真实情况。2007年,他在做低保调研时发现,对低保户的认定过程中存在“人情保”等不公平现象。为此崔树义建议建立科学的家计调查系统,并成立专门的调查机构。“当时有人认为,建立家计调查系统费时费力费钱,得不偿失,却没有考虑公正公平更重要。令人欣慰的是,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目前政府已在全国范围着手建立家计调查系统和机构。


踏踏实实做调研

当前,我国对养老问题非常重视,近年来出台了许多支持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实际效果如何?老百姓需要怎样一种养老服务?这些情况亟待摸清。

目前,崔树义所承担的山东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支撑项目“山东省养老机构发展瓶颈及其破解”正在紧张地进行调研。崔树义研究团队在前期调研中发现,一方面,群众普遍有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另一方面,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却又普遍不高,出现床位闲置、资源浪费等问题。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养老机构自身运营存在问题?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模式脱节?这些问题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破解?崔树义告诉记者,这些都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来寻找答案。

为了得到最优的成果,崔树义从来不怕麻烦。在山东省养老机构做研究时,有人建议搞典型调查,在全省找几家有代表性的养老机构,再结合现有的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拿出一篇研究报告。但是,崔树义发现,这种典型调查的代表性很不充分,无法说明问题。于是他决定,对全省17个市进行普遍调查,每个市至少选3家养老机构进行问卷调查,辅之以座谈和个人访谈。“这样一来,虽然工作量大大增加,研究周期有所延长,但将来的调查结论会更切合实际,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感受学术苦与乐

如何做好调研?崔树义总结了一套经验:第一,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包括熟悉有关文献资料、准备好调研座谈或访谈提纲(问卷);第二,调研问题要明确、集中;第三,要善于发现和揭示问题,因为调研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和揭示问题,并逐渐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第四,调研的问题最好属于熟悉的领域;第五,要尽量熟悉调研环境,包括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切忌用书本知识去套用千变万化的生活实践。

谈起自己多年来的调研感受,崔树义感言,学术研究有苦有乐,自己早已练就了“苦中找乐”的本领。更令他难忘的是当地老百姓的善良热情。“我们研究人员上门入户,有时在一个村里一住就是好几天。遇到饭点时,他们总会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热情挽留。

这份热情也感染着崔树义,让他为自己的学术研究进行定位。“有人认为,只有做纯粹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才是‘学术’,是‘做学问’。但在我看来,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应用研究同样是当之无愧的‘真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