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推进粮食生产及优势特色农业发展

21.05.2015  09:17

  近日,记者走进德城区、齐河县、武城县,探寻各地农业转调创亮点做法。

  观光农业变增收摇钱树

  5月16日,在德城区黄河涯镇馨秋农业科技示范园大棚内,红艳的樱桃、紫黑的椹梅挂满枝头,前来采摘的大人、孩子欢声笑语不断。

  据介绍,馨秋农业科技示范园目前果树种植面积5000亩、蔬菜种植面积300亩,一年四季对外开放采摘。

  除了采摘,在德城区南部生态区,游客还可以畅游万亩桃花海、品红酒、体验垂钓乐趣。该区立足农业资源优势,把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鼓励采摘观光园、新型设施农业、休闲农场等业态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

  “休闲观光农业促使农村发展规模化种养,实现了农副产品深加工,同时让农业与餐饮、交通、娱乐等产业融合,大幅提高了农业效益,同时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德城区黄河涯镇文化旅游相关负责人唐立军介绍。

  目前,该区休闲观光农业带动3000多户农民就业,年增加收入5000多万元。“在旅游需求日益旺盛的今天,农业应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走多元化、多层次规模经营,着力打造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旅游新业态。”市委常委、德城区委书记刘长民表示。

  绿色标准提升种粮效益

  “800亩土地种植的全都是优质专用小麦,去年亩产达到743.56公斤,售价比普通小麦每公斤高出0.1元。”5月15日,在齐河县焦庙镇20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方,周庄村村民马希勇一脸喜悦。

  该县把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方向,将“综合标准化”贯穿小麦、玉米生产的全过程。在水质、大气、土壤、肥料使用、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严格标准,保证了商品小麦品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去年,全县小麦总产达到12.94亿斤,比2013年增产1000万公斤,累计实现农业增收2300万元。

  今年1月,齐河县《小麦、玉米生产社会化服务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和《小麦、玉米质量安全生产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通过农业部、国家标准委、中国农科院等部门组成的评审组评审,并向全国发布。同时,该县被农业部列为第十五批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

  今年,该县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生产面积达到80万亩,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只有针对优质化、专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订单生产,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齐河县副县长张和田说。

  品牌领跑农业产业化

  时下,在古贝春集团5万亩生态原料种植基地,小麦长势喜人。

  该基地采用“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生资供应、统一栽培规程、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价格收购”的五统一耕作方式,高粱、玉米、小麦分别亩增产11%、8%、10%,基地农户平均每户年增收1500元。

  “农作物成熟后,如果市场价高于集团规定的最低保护价,集团会按市场价收购。”武城镇丁王庄村村民杜德宏说。

  武城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扶优扶强一批重点骨干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县已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5家。三品认证基地近5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2%,年销售收入达140余亿元。拥有辣贝尔辣椒、英潮红辣椒、古贝春酒、丰裕食用菌等众多知名品牌和商标,发展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61个,辣椒、食用菌等40余种农产品通过了国际市场认证,直接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3亿元。

  武城县副县长杜文陆表示:“发展品牌农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选择,有利于促进农业升级,实现数量型、粗放型增长向质量型、效益型增长的转变。只有这样,农产品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