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穷根,扶贫措施“对症下药”

15.10.2014  21:31

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有多少算多少”的原则,菏泽市对全市所有村进行了地毯式识别。“通过精准识别,找出贫困村、贫困户,了解贫困状况,摸清村、户贫穷的原因,帮扶可以更具针对性。

  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有多少算多少”的原则,菏泽市对全市所有村进行了地毯式识别。通过精准识别,摸清了贫困户贫困原因。
  “通过精准识别,找出贫困村、贫困户,了解贫困状况,摸清村、户贫穷的原因,帮扶可以更具针对性。”菏泽市扶贫办主任蔡维超说。
摸清贫困户致贫原因
  曹县砖庙镇王阁村村民王录刚家属于贫困户。他今年34岁,本来可以外出打工挣钱,却因为父母亲生病,留在了家里。“父亲患有脑梗塞,母亲有糖尿病,离不了人,还得照顾孩子,出不去了。在外面一年能挣几万块钱,在家里就只能靠种地,给别人打打零工。家里开销这么大,确实不够用。”说着话,王录刚叹了口气。
  上有老下有小,没法出去打工,难以脱贫。像王录刚家这样因病致贫的家庭,在农村最常见。
  张桂珍是单县高老家乡高老家村村民,自从丈夫患了肺癌后,家里一直没摆脱贫困。丈夫已经去世多年,但当年丈夫治病的巨大花销,依然深深影响着这个家庭。“丈夫得了癌症,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了不少钱,这么多年过去了,家里依然没缓过劲来。”张桂珍说,“我身体不行,儿子得照顾我和孙子,我们拖累着,儿子也没法出去挣钱。
  在农村,鳏寡孤独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自己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他们没有能力摆脱贫困。“这种情况,在农村很普遍。”单县扶贫办工作人员黄惠说。单县李新庄镇孟楼村村民王茂春,今年74岁了,家里就剩下自己。老人身体不错,自己能做饭。干不动活,赚不来钱,生活没有经济来源,他只能依赖于政府的帮助。新农村改造后,村里给他分了一套宅子住。“年纪大了,幸亏有政府的帮助,补助金每月都打到账户上。只要不生大病,这些钱就够花的。”老人一边说着话,一边拿出存折。类似王茂春这样的家庭,村里一共有9户。“他们这种情况,村里现在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逢年过节给他们送点面和油,慰问慰问。生活主要经济来源还是靠政府的补助。”村支书王作培说,“等村集体收入上去了,可以拿出一部分钱来,专门救助这部分人群。
  因为给儿子娶媳妇致贫的户在当地也有不少。单县高老家乡高老家村村主任高启飞说:“在农村,结婚讲究‘三金三银’,订婚一下得给十多万彩礼,有的女方还要求男方在城里买房。给儿子娶个媳妇,就得把多年的积蓄花净,甚至还要欠上外债。不少家庭因为给孩子娶媳妇,成了贫困户。
  “根据精准识别掌握的贫困户实际情况,我们针对性采取了具体帮扶措施,使帮扶工作更科学。”单县扶贫办工作人员黄惠说。
贫困村普遍缺乏产业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缺乏支柱产业,是大多数贫困村共同面临的问题。单纯的拨款帮扶,难以让一个贫困村真正脱贫。
  曹县砖庙镇王阁村贫困户达到一半,村里还欠着外账,是典型的贫困村。土地质量不好,种地挣不着钱,这么多年,王阁村一直没有脱贫。谈起村子的境况,村支书王兴启无奈地说:“多年来村集体就没有一分钱的经济收入,村里没钱,没法扶持村民发展,村民自己手里没钱,也难以找到致富的门路,只能是越来越穷。”在他看来,贫困已成为村子的“顽疾”,靠村里人自己“治愈”,很困难。
  “像王阁村这样的贫困户,只拨款救济是远远不够的。”牡丹区扶贫办主任毕玉根说,“帮助贫困村发展起支柱产业,村民自个有能力赚到钱,村民才能真正脱贫。
扶贫“输血”变“造血
  “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村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毕玉根感叹道,“扶贫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
  针对王阁村这种典型情况,菏泽市派来“第一书记”帮扶。要致富,先修路。“第一书记”来后,帮村里修了水泥路,并修了桥。过去一下雨,道路泥泞、出行不便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只是财政给予扶持,困难的情况没法从根本上改变,今年,通过“第一书记”帮扶,王阁村种上了250亩芦笋,每亩地能得到补贴1000块钱。在“第一书记”帮扶下,芦笋种植正逐步成为王阁村的支柱产业。
  “以前怕赔本,村民不敢种。有了补贴和技术,村里一些人才鼓起勇气种上芦笋。”王兴启说,“一亩地一年赚10000元应该没问题,前期种的人挣了钱,就慢慢带动其他村民跟着种植。”贫困户王录刚家也借着政府扶持的机会,承包了30亩土地,种上芦笋。“既然出不去,只能通过农业种植来脱贫了。
  摸清了穷根穷底,菏泽市扶贫开发逐步完成由“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