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量“双降” 今年早稻都去哪了?
市场主体认为,2014年早稻实际减产幅度较大,是造成托市收购及社会收购量“双下降”的主要原因。当前各大粮库已基本停收,实际收购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
9月中旬是早稻托市收购的后期,笔者对2014年早稻的生产、收购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的地区主要有湖北武汉和黄梅,江西南昌、宜春的樟树和新干,湖南常德和益阳。
据了解,各大粮库已经基本停收,实际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
早稻减产幅度较大
根据实际调研情况,湖北省武汉市2014年早稻种植面积为77.9万亩,同比减少4.688万亩;单产为400公斤/亩,同比减产50公斤/亩;总产为31.16万吨,同比减产6万吨,减幅16%。湖北黄梅早稻种植较少,单产略有提高。
江西省企业反映,南昌县60%以上早稻倒伏,有芽谷出现;丰城、高安、樟树3市早稻预计减产最多达三成,单产在400公斤/亩以下,同比减少50公斤/亩。而湖南常德、益阳粮企减产预估在10%~20%之间。
关于2014年早稻的产量,国家统计局早在8月下旬就已在网上公布。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5795千公顷,同比减少9.4千公顷;总产量3401万吨,同比减产12.5万吨,下降0.4%。
社会流通粮源较少
中华粮网数据显示,托市收购方面,江西省80%的粮库已经无粮可收,只有樟树、新干等地少数粮库托市收购还在进行,日均收购量也很少。截至9月20日,全国托市粮累计收购量估计不足400万吨,比2013年减少32%左右。
社会收购量方面,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截至9月20日,江西、湖南等8个早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早籼稻786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17万吨,减幅为13%。
五因素致收购减少
关于2014年早稻社会收购量和托市收购量大幅减少的现象,易达研究院也做过相关调查,主要原因在于:一是2014年早稻减产。统计数据显示,湖南、江西分别减产5.7万吨和7.9万吨。
二是因生长期天气不利,早稻生育期整体推迟5~10天,且空壳率较去年有所提高,稻谷质量相比去年较差,有部分不合格粮源被粮库退回。
另外,收割期间降雨频繁,稻谷水分较大,农户晾晒不及时,局部地区有芽谷出现。
三是加工企业收购积极性较去年有所提高,尤其优质长粒早稻受到米企青睐。2013年市场收购以政策性收购为主导,企业收购消极,部分优质早稻以常规稻价格流入粮库;2014年受优质中晚籼稻行情大好影响,优质长粒早稻因口感、粒型相似,市场需求旺盛。另外,湖南、江西两地市场仍有部分重金属超标稻谷,一般采用新粮掺兑的形式降低重金属含量,也增加了米企对早稻的采购需求。
四是通过拍卖、移库及建仓一系列手段,主产区仓容基本可以满足早稻收购,但在分布上并不均衡,需要进行协调、调运,考虑到托市还未结束及运输会产生一定费用,有部分早稻仍在农户及农民经纪人手中。
五是销区企业、粮库等在产区的采购力度大幅下降。受品种调换及市场消费疲软等影响,销区在产区的收购补库行为大大减少,这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通过调研走访发现,在上述几个因素中,市场各主体认为,2014年早稻实际减产幅度大是造成托市收购量及社会收购量“双下降”的主要原因,如果按照企业预估的10%~15%的减产幅度计算,社会收购量减少13%也在合理预期区间。也就是说,2014年全国早稻的减产幅度应该在300万~500万吨之间,总产预计在3000万~3200万吨之间。
后期走势相对利好
对于2014/2015年度早稻市场的后期走势,笔者认为,整体较2013年相对利好。从基本面分析,早稻市场的利空因素主要在于当前政策性库存较大,2013~2014两年托市量将近1000万吨,市场近两年的供应压力仍然很大,消费疲软。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早稻用作口粮越来越少,农户习惯将早稻出售,不留余粮,饲料用粮一般只用在南方不成规模的家庭养殖上。工业用粮方面,因早稻产业链较短,在白酒、啤酒等行业替代性竞争也很激烈,只有传统的米粉、米线等食品加工业采购需求稳定。早稻的政策性库存及消费使其难有大的上涨空间。
不同于往年的是,2014年早稻总产减产幅度较大,从目前的收购和农户余粮情况调查看,社会流通粮源较少,企业对优质早稻收购热情较高;进口米对稻谷市场的影响逐渐减弱,因海关打击力度大,边境走私转入地下,数量明显减少,目前受冲击较大的多集中在边境省份,产区出现不同程度好转。
USDA报告显示,2014年印度稻谷产量预计减产354万吨,国际大米贸易量有所下降,泰国100%B级、越南10%破碎率大米到岸完税价均在3320元/吨左右,比3月份上涨250~300元/吨,与主产区早籼米加工成本相比,优势有所下降,对米企吸引力减弱。这些都是影响早稻市场走势的利多因素。
综合分析,2014/2015年度早稻供需形势将呈现整体宽松,价格走势将以稳为主,因政策粮拍卖及轮换的时间、数量和价格不确定,可能出现短暂的供应紧张;受陈粮、政策及质量拖累,新季早稻市场价格仍难走出独立行情,但与陈稻的价差或逐步缩小。(文章来源: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