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缓财政”如何撑起“快进民生”

19.03.2015  18:04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尽管去年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加大,但全国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例仍然达到70%以上。今年,各级政府将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继续加大对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投入。 一边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一边是民生支出不断增加,当民生支出增速超过财政收入增速时,“放缓财政”如何撑起“快进民生”?这一问题引起了两会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 钱再紧也不能亏民生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增加民生投入,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今年预算报告中的一系列数字恰恰体现了财政支出大幅度向民生倾斜的势头:2014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1%,而支出增长8.3%,其中,各项民生支出增幅普遍高于财政收入增幅: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8.5%,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11%,教育支出增长8.2%,住房保障支出增长9%……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财政厅厅长于国安表示:“民之疾苦,国之要事。钱再紧,也不能亏民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再一次宣示了政府的责任和决心。” 他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说,过去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压力,山东努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财政资金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步伐,集中财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支出,“省里把牙缝里省下的钱都投到了民生工程中”。2014年,山东一般公共预算中直接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4168亿元,比上年增长8.7%,高于支出平均增幅1.4个百分点。 “更多投入,意味着社保、医疗、特困扶助、保障房等方面将覆盖更多百姓。”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江门市市长邓伟根表示,政府公共财政就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潮州市市长卢淳杰表示,政府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新常态下,政府将在稳增长的同时,努力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困难特例兜住底,实现普惠政策全覆盖。 支出结构与方式变化“有门道”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说,财政学界有一种说法叫“有什么样的国家治理,就有什么样的预算”,即要通过“钱”反映“事”。政府预算反映政府将要干哪些事、预期的目标是什么。同样都是投向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的民生支出,但每年的支出结构不会一成不变,会因当年政府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而变化。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院长刘君特别关心预算中有关医疗卫生投入的情况。今年,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他担心医疗领域的投入会减少。拿到预算报告,刘君高兴地看到,2015年,中央本级一般公共预算在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方面安排的支出为110.19亿元,增幅高达22.1%。 刘君希望增加的投入能更多地向农村倾斜。他说,在不少地方,村医的月收入不到1000元,却要为千百乡亲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如能增加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经费,完善激励机制,那将有利于改善村医的收入状况,帮助农民获得更为便利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黄建初注意到预算报告中提出:“建立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后补助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这一“后补助”的财政支持方式以成效论英雄,可以极大地提升相关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更好地服务创新驱动战略。 这样的变化还很多。中央政府提出要削减专项转移支付比例,但今年有一些转移支付项目却增加了预算。比如,今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大气污染防治资金为115.5亿元,增长了9.5%,这正是为了完成当前繁重的大气治理任务。 发展民生既靠“力度”也靠改革 “无论财政多么困难,惠农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支农资金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尽管财政收入换挡减速,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承诺温暖人心。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黄泰岩说,百姓对民生改善的期待以及政府对民生的投入,有个“棘轮效应”,即只能向前,不能退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越来越强烈,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而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投入只能加大,不能减少。这给政府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 那么,当民生支出增速超财政收入增速时,“有限财力”如何支撑“无限民生”?有代表委员提出,既要靠投入力度,也要靠改革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刘三秋说,近两年江西全面推行“助保贷款”,让养老保险中断缴费的特困参保人员申请“助保贷款”以续保缴费,并在领取养老金之前由政府贴息,此举为大量困难户解了“燃眉之急”。 谈起改革创新,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财政厅厅长胡强介绍,近年来江西逐步改变以往财政资金“撒胡椒面”式的用管方式,积极探索建立高效多元的财政资金用管办法。2014年,全面推广“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模式,只用少量的财政资金就撬动银行贷款250多亿元,帮助1万多户小微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 采访中,有代表提出,国家在民生保障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成效是显著的,但需警惕的是,有些地区、有些领域已经出现了浪费的苗头。比如,有的学校准备把使用不过10多年的校舍全部拆除重建;有的学校硬件建设求大求全求洋,实际使用效率却不高,等等。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需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因此,我们要对得起百姓信任,用好每一分民生钱,每一个项目在立项前都应经过实地调研、科学论证,事后应有监督审查、科学管理,务必保证每一分民生投入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财政厅厅长王一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