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农民所需学生产所用

13.05.2015  20:50

教农民所需学生产所用

——青岛市“精准培训”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纪实

《  》( 2015年05月13日      01 版)

本报记者提起山东青岛,人们总能想到绿树红瓦、碧海蓝天,想到空调、冰箱、啤酒和海鲜,青岛有着太多象征意义上的名片。然而,你可能还不知道,作为黄海之滨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沿海城市,青岛还是一个农业大市,现代农业发展势头很强劲,2014年农产品出口量约占全国的7.3%,连续多年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青岛市市长张新起说:“目前,青岛现代农业已经进入提档升级的新时期,谁来承担这一历史性的重任?答案就是新型职业农民。”

为了加快新型农民职业培训,2007年青岛市启动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按照“围绕主导产业、进村办班指导、培训专业农民、发展一村一品”培训思路,探索开展了职业农民培养。2014年以来,青岛市政府连续两年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列入了市办实事,进一步加大了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力度。经过8年多探索与总结,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青岛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训”之路。

培训工程列入民生实事,多元主体构建培育体系

青岛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是,青岛农村劳动力状况与我国其他地区一样,“老人农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现象依然普遍。“未来几年,青岛也将面临着农业后继无人的问题。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继续保持农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必须培育一大批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十分迫切和艰巨。”青岛市农委主任由翠玉对此不无忧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是一项简单的教育培训任务,需要从环境、政策、制度等多个层面进行引导和扶持。”由翠玉向记者介绍,除了建立一整套教育培训体系外,青岛还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确定了培育目标。市农委与财政局印发了《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确定在全市培育首批生产经营性职业农民900人,并要求区市政府出台认定管理、扶持政策等措施。这些举措,有力推动和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由翠玉说。

为了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14年青岛市政府首次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列入“十大”民生实事,成立了由市农委、人社局、财政局等部门组成的青岛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组织、领导和监督;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引导和整合多方资金,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经费保证。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青岛市直部门用于农民培训的投入超过1000万元;2015年,市直部门培训投入将超过3000万元。

有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还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主体上,青岛市坚持“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原则,调动市直和区县农广校、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院校等力量,以农广校为主体,整合多方培训资源,形成全社会参与培训的局面。为了保证培训质量,专门举办了新型职业农民师资培训班,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并探索建立了培训教师效果考核和动态管理制度。

农民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一锅煮”变“精准培训”

见到青岛市农广校校长董国强时,他刚从培训现场回来。原来,城阳区夏庄街道有个远近闻名的樱桃村,种植了1万亩樱桃。与往年不同,今年3月下旬,天气一下子暖和起来,导致樱桃的花期比往年提前了10天左右。“花期提前了,如果管理技术跟不上,万一遇到倒春寒把花冻掉,樱桃就会减产。”董国强说。为此,青岛农委及时从青岛农大请来了专家,给农民讲解如何防止倒春寒等适时适用技术。

“这样的培训,在青岛被称之为‘精准培训’。我们在编制培训方案前做了充分的调研,调研发现,青岛农民需要的技术主要集中在设施栽培蔬菜、果树、畜禽、水产等方面,50%的农村劳动力都有学技术的愿望和需求,但具体要求各不相同。”青岛市委农工办副主任张建东说,“因此,不能搞‘一锅煮式’的职业农民培训,要对培训对象进行分类,农民需要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技术,实行‘精准培训’。”

据了解,根据2014年培训实施方案,结合青岛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了农艺工、园艺工、农资营销员、农产品经纪人等16个工种的培训规范;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并组织专家编写了适合当地的不同培训教材。

记者在青岛乡村采访时看到,几乎每个村的培训都不相同,培训分门别类,井井有条,充分考虑了农民的生产需要。

        43岁的郭嘉良是胶州市胶北镇店子村农民,2014年流转了近200亩土地,建立了香草家庭农场,主要种植玫瑰和薰衣草。“我原来不懂花卉种植,我们这里也缺少花卉专家,一遇到技术难题,真是犯怵。去年我参加了市里的职业农民培训,市里根据我的情况,专门找来花卉专家给我讲课和指导。现在,只要我有需要,打个电话,专家就会来,问题随时能解决。”谈起培训,郭嘉良颇有感触。

除了在培训对象和内容上讲究“精准”,在培训方式上,青岛市也追求创新和突破。崂山区、黄岛区实行了不同学员的分类培训,城阳区实行了“菜单式”培训,即墨市搭建起了“固定课堂”、“田间课堂”、“基地课堂”、“空中课堂”、“流动课堂”和“网络课堂”等六大课堂,胶州市、莱西市则注重做好农企合作、农社合作。

位于即墨市移风店镇黄戈庄村的地平线蔬菜合作社的大棚基地,是即墨市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的一个“田间课堂”和“基地课堂”,合作社社长姜波也是首批接受培训并被认定的学员。她告诉记者,就在上个月,自己的大棚里还刚刚举办过一次培训,有近100人参加培训,主要讲的是春季大棚生菜的管理要点。“像这样的培训,几乎每个农时都有。培训班办在地里,农民听课方便,大家都很欢迎。”姜波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即墨市实施了“一人一村科技服务行”行动,即每名教师联系一个村,每村确定20个联系户,定期走访定期指导,通过科技联户,带动农民掌握技术。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工程,培训如何有效?那就应该把农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让培训符合农民的特点,教农民所需,学生产所用。这样才能把技术和知识传授给他们。”张建东对记者感慨道。

涌现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未来还将加大培育力度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青岛有近5万人次农民参加了培训,有1.6万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精准培训”不仅为农民送去了新技术和新技能,帮农民解决了一个个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也让一批农民成为了技术专家、致富能人、带富达人,成了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

        49岁的王伦世是平度市南村镇崖头村农民,现在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还成立了自己的农技服务工作室,专门为周边农民提供技术服务,成了以技术服务为主的新型农民。“如果不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我哪里能懂这么多的技术?”作为首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王伦世颇有感触。

无独有偶,姜波也表示:“我只有初中文化,培训帮我把欠缺的知识给补上了。一个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要有知识、有技术,还要勤劳,有信息,还要有诚信,懂政策。”

“要不是职业农民培训,俺村的葡萄发展不起来。”平度市段泊岚镇岚西头村刘方桥见到记者这样说。去年,他参加了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培训,农业专家来到他的大棚里讲课,试验新品种新技术。原本不种葡萄的岚西头村,在他的带动下成了葡萄专业村。

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训”,不仅让农民富起来,让产业兴起来,更为难得的是,也给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和空间。

城阳区夏庄镇曹村的草莓合作社是青岛有名的示范社,拥有1600亩地,年产值高达6000多万元。社长王倩是29岁的返乡创业女大学生。王倩对记者坦言,参加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培训受益匪浅:“一方面,培训请来的专家补充了我的专业知识,提高了我的带富能力;另一方面,培训也让我们社员变得更专业了。今年,这里有好多人去给外地的草莓大户作技术指导。”王倩颇显得意地笑着说,“今年,我新招了5名学农的大学生,补充合作社的力量。明年,我还要搭建新的高科技大棚。”

        26岁的于坤是南京理工大学设计传媒专业的学生。2012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了平度市南村镇瓦子丘村,在母亲刘美霞开办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工作。“我不是学农的,现在要从头学起,职业农民培训让我很受用。去年专门学习了蔬菜农残检测技术,保证了我们家生产的蔬菜质量。”于坤家的蔬菜如今都由他自己检测,供应周边的20多家学校和超市。

“现代农业需要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而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为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落实各项具体的扶持政策,给予新型职业农民更多的成长帮助,这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由翠玉强调说,下一步,青岛除了推动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外,还将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培训工程;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发挥示范县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让“精准培训”为青岛现代农业的发展培育出更多的人才。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