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重磅报道山东教育改革:“全面改薄”促均衡保公平
8月17日,中国教育报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 神州看教育【山东篇】”,以第一版头条和第四版整版的篇幅,集中报道山东五年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在“全面改薄”工作中,山东主动落实政府责任,强化政策保障,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重点解决“钱、地、人”等方面问题,走在了全国前列。
落实政府责任,强化政策保障,重点解决“钱、地、人”问题——
山东:“全面改薄”促均衡保公平
■砥砺奋进的五年·神州看教育15
“‘全面改薄’之前,很多老师一直住在上世纪50年代建校时盖的瓦房里,有的好几个人挤一间,学生住的也是大通铺,我这个校长看在眼里,干着急又没办法!”近日,记者在地处沂蒙山区深处的山东省沂水县诸葛镇第一初中采访时,该校前任校长朱培剑一说起“全面改薄”前学校的情形,就不住地摇头感叹“不堪回首”。
三载转瞬逝,旧貌换新颜。“前两年建起了宽敞明亮的餐厅、宿舍楼、综合教学楼,今年又建成100套乡村教师周转公寓,功能教室和信息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师生还用上了空调、塑胶操场!”该校校长于松磊说,学校建设总投入3200多万元,学校只管使用,资金、建设等问题都不用操心。
这所学校发生的巨大变化,是近年来山东“全面改薄”工作的一个缩影。该省“全面改薄”规划覆盖全省15个市111个县(市、区)的9765所项目学校,规划投入420.88亿元,建设校舍2139.47万平方米,惠及460多万名学生。
在“全面改薄”工作中,山东主动落实政府责任,强化政策保障,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重点解决“钱、地、人”等方面问题,走在了全国前列。
运用“两大引擎”,督促政府落实主体责任
“‘全面改薄’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教育民生工程,也是保障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时任山东省常务副省长孙伟说,“大力推进‘全面改薄’工作,就是要锁定贫困地区、聚焦薄弱学校,以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为重点,通过抬高底部的方式,实现全省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全面改薄”首先涉及政府主体责任落实的工作。山东又是如何调动地方政府“全面改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呢?
抓住“一把手”工程,强化工作考核和监督落实是有力举措。“省委、省政府将‘全面改薄’工作纳入对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各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实施重点监督检查。”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左敏说。
在考核监督“指挥棒”的强力引导和推进下,省、市、县三级政府也随之成立“全面改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办事机构,将其作为政府“一把手”工程,层层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压实责任。
拥有千万人口的临沂市地处革命老区,“全面改薄”需要改造建设的学校多达1554所,校舍建设规划面积高居全省第一位,规划投入资金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全面改薄”任务相当艰巨。“市委、市政府将‘全面改薄’纳入对县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的重要指标,实行量化打分、双月通报制度,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有力促进了工作开展。”临沂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市政府总督学杜以坚说。
截至今年7月,临沂市已投入各级资金86.57亿元,实际建设资金投入、开工面积、设施配备均已超过规划总量。“沂蒙山区七十二崮,现在崮上再也没有需要‘爬天梯’上学的孩子了!”沂水县教体局副局长、教育督导室主任刘增祥说。
今年7月,乐陵市最后一处“全面改薄”校舍建设工程——西段乡中心小学教学楼主体完工,成为又一个城乡最漂亮的建筑。该校投资2000多万元,不仅新建了标准化教学楼、操场及教师宿舍,还配备各种功能室,改善了1000余名学生的就读条件。
乐陵市已完成投资14亿多元,并建立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考评办两条督查考核线,对工程进度迟缓、措施不力、懈怠应付的单位及主要负责人实行“一票否决制”,形成责任倒逼高压态势,新建教学楼、宿舍楼、餐厅等155栋,超额完成了各项建设指标,从根本上改善了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山东还建立了督查工作省直部门负责制,各省直部门牵头负责专项督查工作,重点强化‘全面改薄’等各项工作督查机制,有力促进了‘全面改薄’工作顺利开展。”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说。
加强部门协调,确保政策配套
“‘全面改薄’是党委、政府的重大民生工程,单靠学校、教育部门很难解决,更需要相关部门协同配合,落实配套政策。”左敏说。山东发改、财政、国土、住建、环保等部门积极参与“全面改薄”工作调研和督查,对工作中发现的制约因素和问题积极主动研究解决,促进工作顺利开展。
薄弱学校改造,“钱”是一个大问题。为此,山东省级财政规划投入85亿元,市县财政规划投入253.6亿元。在加大财政投入外,山东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最大限度免收、减免相关收费项目,降低学校建设成本。
“山东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减免中小学校舍建设有关收费的通知》,免收中小学校舍建设涉及的2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减免了12项经营服务性收费。仅到2015年底,各市累计减免中小学收费达10.05亿元。”山东省政府新闻发言人李娥说。
这些免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主要包括土地复垦费、土地登记费等24项,减免的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主要有施工图审查费、建设工程交易服务费等12项,既大大缩短了手续办理时间,还直接降低学校建设成本15%左右。
建设用地也是“全面改薄”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张店区马尚一中的学校建设用地,原本是几个村凑起来的,征地拆迁就涉及集体土地、国有林地、民宅等各个方面;沂源县城北学校改造涉及农民土地、村民坟地等多种土地关系。既要建好学校,又要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必须经过部门联动、多方协调才能顺利解决问题。”淄博市教育局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和“全面改薄”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宋乐成说。
经过各部门协同配合,目前马尚一中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城北中学建设项目也在顺利开展。淄博市将提前一年完成“全面改薄”工作任务。
针对学校建设用地不足的难题,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省教育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做好“全面改薄”用地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指导省、市、县三级进行科学统筹,做好“全面改薄”用地保障工作。
“2015年,省级单列‘全面改薄’项目用地2000亩,在具体工作中,则根据实际需求保障地方申请‘全面改薄’新增用地约3500亩,实现了应保尽保。”李娥说。山东每年从全省用地规划中单列部分土地指标,专项用于“全面改薄”;新增用地指标、盘活的存量用地和增减挂钩节余用地指标等,优先用于“全面改薄”。到2016年8月底,山东共解决学校建设用地指标1.25万亩。此后,山东又在用地计划中预留“全面改薄”等土地指标两万多亩。
综合施策形成“全面改薄”合力
众所周知,“全面改薄”是义务教育的兜底工程、民生工程,需要完成大量的建设配套任务。在山东,项目建起来、设备配进来并不是改薄工作的终点,当地非常重视把“全面改薄”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等工作协同推进,力求提升农村教育的内涵。
师资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一个薄弱环节,解决好“人”的问题,无疑是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重点。山东省结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不断强化薄弱学校师资保障。
“在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山东在提高中小学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倾斜提高1—2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乡村学校中高级教师的岗位就增加了2.8万个。”张志勇介绍说。
“此前全镇三四年连一个中高级职称名额都没有,2016年省里这一政策落实后,西河镇一下子就来了10多个中高级教师职称晋级的名额。老师们看到了希望,干劲又上来了!”淄博市淄川区西河中心校校长张云鼎说。
同时,山东创新工作思路,实施“乡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计划”,在每个农村义务教育学区设立一个特级教师岗位,聘期内可享受特级教师津贴,以示范引领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王万红,今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评上了当地乡村学校特级教师,不仅被纳入省级教师培训计划,每年可享受不少于7天的学术假期,还将按相关政策享受津贴。
山东还创新教师编制管理办法,采用班师比和生师比相结合的办法,对农村薄弱学校年级学生数达不到标准班额数的学校核定编制,仅此一项,2016年山东就核定教师编制37562人。此外,山东还将在两年内补充1.8万名教师,补齐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
山东还将“全面改薄”与教育精准扶贫相结合,遴选建设教育志愿者团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到14个财政困难县开展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学科教学技能培训,受训教师已达到3811人。
山东省2016年一项项目终测数据显示,通过志愿送教服务,贫困地区小学英语参训教师学科基本技能达标率从49%提高到了78%,音乐参训教师学科基本技能达到高级水平的比例从7%提高到了52%,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学科技能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截至目前,山东“全面改薄”校舍建设开工面积2352.7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011.52万平方米,购置计算机、教学仪器设备1780.67万台(套),课桌凳307.96万套,图书6935.96万册,生活设施191.52万套,“全面改薄”取得了丰硕成果,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山东也将力争于2017年底基本完成“全面改薄”任务。
2015年11月,全国改薄办组织10个省份到山东召开座谈会,学习其典型经验做法。2016年9月,山东又在全国“全面改薄”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作了典型发言。(本报记者 魏海政 王友文)
深化“3+1”综合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从调动校长、教师、学生三个方面积极性入手,着力破解办学为什么、教学为什么、学习为什么三个带有根本性的难题,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考虑改革的系统性、关联性和耦合性,系统设计,确定了“3+1”教育综合改革的整体思路。这个“3”,就是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这个“1”,就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2014年,我们用了将近一年时间进行深入调研,在认真总结各地试点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形成了《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出台了20余个配套文件,重点从课程教学、考试招生、教育评价、校长职级制试点、教师队伍建设、社会力量办学、全社会参与监督等七个方面,全面启动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烟台、潍坊、威海、滨州市获批省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青岛市为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全省基本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的改革总体格局。
一是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制定《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积极开展试点,初步构建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2015年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国推广我省做法。二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实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高等学校和普通高中联合育人计划。支持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开设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推进分层教学与选课走班。三是实施“县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改革。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整体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全省17市均印发改革实施意见,137个县(市、区)已全部实施“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教师真正由“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全省17市均出台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实施方案,9市完成校长职级认定。四是建立多元评价制度。逐步建立要素多元、形式多样、素质导向、程序科学的评价制度,探索实施第三方教育评价,以规范办学、创新发展为标准评价学校;以师德和育人业绩为标准评价教师;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标准评价学生;将由管理部门单一评价改为社会多方参与评价。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3+1”教育综合改革,在山东最初是从职业教育开始的。职业教育改革成为山东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效突破口,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积累了经验、增添了信心。
一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们把人才的培养从中职到本科、从高职到本科、从中职到高职贯通起来,打破了职业教育只在中职的天花板,开展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试点院校已达81所、共计147个专业点。二是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主要推进教学标准与行业的技术规范、职业资格标准这两方面的有效对接,成立20个省级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三是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灵活多元的教师供给机制。四是逐步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出台9项税收优惠政策,将学生实习实训补贴和投保经费统一纳入公用经费补助范围。组建9个省级职教集团、122个市级职教集团。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全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已覆盖15市,项目合作企业共计153家。
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16年,山东省把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作为全省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印发了《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制定13个配套文件,全面启动实施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一是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督促高校健全落实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政决策机制,以尊重教育规律为原则的学术决策机制,以师生广泛参与为特征的民主决策机制,以有效监督为目的的回避、公开机制。二是对高校实施分类管理。率先在全国推进省属高校转型发展,将省属高校确定为应用基础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三种发展类型,省财政投入6.5亿元,重点建设5所应用基础型、15所应用型高校。三是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理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依法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实行本科高校人员控制总量备案制度。四是实施“双一流”建设工程。立项建设32个一流学科,评审认定60个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40个培育建设专业(群)。推动科研院所与高校资源整合,完成省内燃机研究所并入山东交通学院、省化工研究院并入青岛科技大学的相关工作。正式启动齐鲁工业大学等三所高校与省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整合共建工作。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我省作为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出台《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制定《山东省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全面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一是深化中小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实行义务教育“零择校”。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实行多次考试、等级考试、综合评价。改革普通高中招生制度,实行等级录取或者“分数+等级”录取机制。二是建立高等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制度。从2012年开始,我省实行以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为主要形式的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春季高考主要为高职学校和部分应用型本科选拔人才。健全春季高考“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考试模式,实行按专业类别填报志愿和平行志愿录取办法。2016年,选择9所本科高校实施综合评价招生试点,推进了高校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模式改革。作为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2017年秋季入学高一新生推行“两依据、一参考”的考试招生模式。三是不断优化高考考试形式和内容。改进高考科目设置,自2014年起,夏季高考调整为“3+综合”模式。推进夏季高考命题改革,不断扩大全国试卷使用范围。四是完善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保障高考录取机会公平。实现全省统一划定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实行平行志愿填报和录取,提高考生报考志愿满足率。春季高考实行技能拔尖人才免考专业知识和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在全国率先取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户籍限制。严格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取消6项鼓励性加分政策,保留5项全国性扶持性加分政策。实施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面向全省52个省财政困难县定向招生。
山东“3+1”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几年来,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进展,破除了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教育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城乡、校际差距不断缩小,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不断增强;教育保障切实加强,改革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教学改革全面深化,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山东省教育厅厅长 左敏)
山东2亿元财政资金带动30多亿元投入,产出经济效益523亿元
高校协同创新:小投入撬动大产出
“青岛科技大学牵头组建的‘绿色轮胎协同创新中心’省财政专项投入2300万元,带动牵头高校投入1.95亿元,其他协同单位特别是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中策橡胶股份有限公司等,共投入3.6亿元,产生经济效益17.1亿元,社会效益5.8亿元。”近日,本报记者从山东省教育厅获悉,近几年来,一直静静开放的山东高校协同创新之花,已经结出了一大批丰硕的成果。
自2013年山东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联合实施“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以来,山东共立项23个、培育建设1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协同省内外高校45所、科研院所54个、企业103家、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20家,覆盖了全省83%的硕士以上授权高校。
“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已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科研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学科建设、产业发展、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郭建磊说。
在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山东省财政专项经费发挥了重要的杠杆作用,小投入撬动了大产出。“首期省属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省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2.69亿元,多渠道带动经费投入34.97亿元,使协同创新中心成为研发资金的蓄水池,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经济效益就达到523亿元,投入和产出比极为可观。”郭建磊介绍说。
轻工生物基产品清洁生产与炼制协同创新中心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该中心牵头研发的“速生阔叶材制浆造纸过程酶催化关键技术及应用”和“新型淀粉衍生物的创制与传统淀粉衍生物的绿色制造”技术,分别获得了2014年度和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企业带来产值逾150亿元。
协同创新中心在产出重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高校的学术影响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截至目前,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已承担国家级课题1478项,省部级课题1540项,产出标志性成果74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743项,成果转化590项。其中化学成像功能探针协同创新中心发表的学术论文《活细胞中四种肿瘤标志物的同时检测与成像》,在国际化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科学》(Science)专门刊文介绍了这一成果,指出“应用纳米粒子生物传感器作为细胞内的探针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并且已经开始获得成功”。
“人人有学上,家家有希望”
山东实施“323”教育精准扶贫
“我们‘第一书记’工作组调研发现,董口镇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优势,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请学校专家现场考察论证,投入40万元扩大种植面积,建设金银花加工厂,每年为金银花种植户增收100余万元,并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丰富种植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带动农民发家致富。”近日,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书记”工作组组长王永志介绍说,作为山东省教育精准扶贫“323”工程中“高校科技扶贫网络”建设项目之一,该校在鄄城县董口镇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此外,该校在菏泽市郓城县年产2500吨中药饮片的项目也已投产,年销售额达1亿元,实现利税500万元。
近年来,山东省教育系统以教育精准扶贫“323”工程为统领,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现代性作用,精准聚焦重点区域、重点群体的脱贫需求,全力构建教育精准扶贫体系,使“人人有学上,家家有希望”的教育扶贫工作深入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教育精准扶贫‘323’工程,通过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普及计划’‘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提升计划’三项计划,构建‘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网络’‘高校科技扶贫网络’两个网络,完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特殊群体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三个体系,通过系统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国前说。
今年上半年,全省贫困村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20所、幼儿园361所,完成了省直“第一书记”帮包村幼儿园园长轮训。同时,重点实施“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提升计划”,构建贫困地区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在全省构建“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网络”,也是山东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目前,全省已结成3738个城乡帮扶对子,实现贫困村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山东师范大学与东明县签订教育合作框架,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5所学校,分别与东明一中等5所学校结成对子,先后组织200多名优秀教师赴东明送教交流。该校还承担了东明县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学科教学技能培训项目,受训教师达6000余人次,该校“第一书记”项目所在镇基础教育事业各项指标均排在全县前列。
此外,我省还重点加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特殊群体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建设,实现各级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政策的全覆盖,累计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20.3万人。在全省扶贫工作重点村中小学校设置留守儿童关爱室2320个,惠及留守儿童6万人。2016年,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达到78.98%。在今年的高考招生录取中,已有2215名贫困地区学生被本科高校录取。
数说变化:
323.63亿元
十年来,山东各级财政共投入学生资助资金323.63亿元,学生资助资金投入大幅增长,年度投入由2007年的14.35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48.59亿元。
1.01亿人次
十年来,全省共资助学生1.01亿人次,资助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由2007年的988.15万人次增长至2016年的1283.56万人次,增长30%。
661所
“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优先对661所重点村中予以重点扶持,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5.8亿元。
762所
截至目前,“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普及计划”在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已建设完工幼儿园762所。
1.8万名
2016年至今,全省新增乡村教师1.8万名。2016年城镇学校向贫困地区乡村学校交流教师1.22万人,2017年8701人。
3738个
全省已结成3738个帮扶对子,基本实现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
38项
在“高校科技扶贫网络”建设中,设立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38项,组建专家服务团队105个,基本实现扶贫重点产业全覆盖。
从15%到30%
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范围,由15%扩大至30%,全面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寄宿学生。
9.01亿元
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资金9.01亿元。2017年,全省核准并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学生20.34万人。
78.98%
2016年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达到78.98%。
图说成就:
编辑:王翼莉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