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文博会成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大舞台
5月8日8点,寿光蔬菜科技博览园广场上,纪台镇吕一村的吕美莲带领本村8个姐妹跑起了“小毛驴”。“毛驴”一跑、一蹦、一踢,一身的倔劲。老汉一揪、一牵、一撵,百般地忙活。最后老汉抽驴一鞭子,驴子回敬他一“蹶子”,恰好踢在老汉的屁股上。幽默的表演,让观众忍俊不禁。
吕美莲扮演老汉,她也是跑毛驴团队的领导者。“为了这次表演,我们排练了半个多月。”吕美莲告诉记者,以前大家只是在村里表演,这是第一次来市里表演。
“咚咚咚,锵锵锵……”刚刚平息的锣鼓又响了起来,文家街道张家河头村开始了舞龙表演。两队一会儿是二龙戏珠,一会儿是双龙盘旋,随后变为大龙卷小龙、小龙穿大龙等,分开又结合,始终不打结。
“这些表演多有意思啊。小时经常看舞龙的唱戏的,不比电视上的差。”68岁的隋广文说。
在第三届寿光文博会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展览,还能欣赏到众多庄户剧团富有“草根”气息的演出。
河头锣鼓敲起来
5月12日7点,张家河头村70岁的张兆坤带领威风锣鼓队准时赶到现场,指挥队伍排练。8点登台表演时,台下已有100多位观众。“他们敲鼓很带劲,我专门等着他们演出呢。”洛城街道中南社区65岁的范丽芳自称是锣鼓队的粉丝。
张家河头村依傍着跃龙河,以河头大鼓闻名。早在1965年,张家河头村就成立了锣鼓宣传队,爱好表演的张兆坤,成了6名队员中的一员。
“小时候,经常看大伯打鼓,特别有劲儿。鼓谱是具有100多年历史的《九龙大翻转》,寓意村民的生活龙腾虎跃,蒸蒸日上。”张兆坤告诉记者,“《九龙大翻转》就是有九个点,打完后再翻过来打,难度高,得把九个点串起来,一般的锣鼓队排练不出来,这是我们村特有的民间艺术。”
敲锣鼓、扭秧歌,如今已成为该村老百姓新的文化生活。68岁的张桂芹说:“每天晚6点半左右,大伙便聚到一起,敲敲、扭扭、跳跳。”
张家河头威风锣鼓队如今已有200多人,既有70多岁的老汉,也有10多岁的少年,有夫妻俩,有娘俩,还有婆媳等,锣鼓也由起初的两面增加到如今的40多面。
京剧大戏唱起来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幡影,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5月12日,文博会露天舞台上,文家街道韩家村的京剧票友正在表演京剧。精彩的演出,引得台下观众不时鼓掌。
京剧票友的组织者韩全禄告诉记者,韩更德擅长吕剧,韩红美京剧、吕剧都很拿手,这些票友年龄均在60岁以上。
韩家村曾有一支自己的京剧团,韩全禄就是听着剧团的京剧长大的。耳濡目染,韩全禄从小就喜欢京剧,村里也有不少人对京剧情有独钟。
2010年,韩家村把老村委改建成了文化大院,并由专人负责成立了京剧票友会。为让更多村民参与其中,村两委更是出资购买了乐器,统一了会员演出服装。每逢二、七韩家大集时,十里八村的戏迷便汇集在此演出。
随着成员不断增多,京剧票友会的演出水平不断提高。渐渐地,周边村庄有婚丧嫁娶或者街道有什么活动,票友会的老人们就去演出。
“给些出场费,就用于置办乐器。”韩全禄说,如今票友会成员已增加到上百人,乐器也由原来的4件增加到18件。
一把京胡拉起来
票友在前台唱京剧,刘庆祥在旁边拉着京胡伴奏。
“其实,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京剧,只是一直没有学习的机会。”刘庆祥说,《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精选片段都熟记于心。
“当时,不管是舞台上看到的,还是广播里听到的,大多是革命现代京剧。”刘庆祥说,“看多了听熟了,心痒痒手痒痒嗓子也痒痒,没事就在家吊嗓子。一句一段,一招一式,模仿李玉和、郭建光、杨子荣,唱念做打,乐此不疲。”
发现剧团里没人会拉京胡时,刘庆祥决定学习拉京胡。但要想把这只有两根弦儿的乐器拉出味道,却不容易。为了练好京胡,刘庆祥工作之余苦练。刚开始拉京胡时,吱吱呀呀嘈嘈杂杂,践踏着家里人的耳朵。
“有许多爱好拉京胡的朋友,拉了很多年,甚至拉了一辈子也拉不好。”刘庆祥说,自己很幸运,随着练习时间越来越长,十指活动开了,心眼也活泛了,他也开了窍。带着脑子用着心思练习,京胡拉出来的声音也透着不一样的劲头气韵。
2005年,寿光市京剧协会成立后,刘庆祥被推选为协会副主席。
如今,刘庆祥的住处成了一个小型剧场,经常会有京剧票友相聚在此吹拉弹唱。“无论干什么事,都得求精,深入研究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髓。”刘庆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