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力量来自哪里

09.12.2014  11:54

  作家队伍:里外高低各不同。文/任大戈 漫画/王凤桐

  选自《文学自由谈》杂志2013年第2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号召文艺工作者,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筋骨”是指作品的思想立场,“道德”是指作品的价值追求,“温度”是指作品的情感蕴含。三者相加,就是文艺的力量。

  那么,文艺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火热的社会实践,来自伟大的人民群众,来自深厚的文化情怀。

  伟大的实践为文艺提供强大的生命力

  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实践是作品的立足之基。古今中外的名篇经典无一不是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时势变局的写照。但丁的《神曲》因见证封建中世纪终结、现代资本主义开端时期新旧思想的激烈斗争成为不朽之作。曹雪芹的《红楼梦》因刻画日趋没落的封建家族里众多人物的命运而成为旷世名著。人类的发展史、民族的苦难史、国家的奋斗史、社会的兴衰史、政党的成长史,都是伟大作品的原材料。没有饥寒交迫,就不会有《国际歌》的深沉、有力。没有山河破碎,就不会有《义勇军进行曲》的铿锵、激越。真实的社会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今天适逢文艺工作者抒写情怀、施展才华的难得机遇。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程提炼出一个个鲜红的主题,生机勃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锻造出一曲曲恢宏旋律,气象万千的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伟大进程翻开一页页更新的篇章。伟大事业催生文艺力作,伟大梦想呼唤不朽高峰。从在凄风苦雨中探索的救国梦到为成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建国梦,从国家富强、社会富足、人民富裕的富国梦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历代中华儿女的追梦圆梦历程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改天换地的事件、惊天动地的故事,薪火相传的思想、浴火重生的精神,组成卷帙浩繁的“中国故事”。今天,文艺当立足大时代、大背景、大视野、大目标、大情怀,气势磅礴地呈现中华儿女正在共同书写的壮丽史诗“中国梦”。

  斑斓的历史、火热的生活、多彩的社会、伟大的事业,是文艺力量的源泉。

  伟大的人民为文艺提供强大的创造力

  “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的人民属性从来就是党的文艺思想的宗旨。

  人民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历史舞台的主角、人类长河的主流,是书写历史的主人、贯穿时代的主线、推动进步的主力,人民是文艺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文艺的繁荣源自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文艺的立足点,也是生长点;评判文艺的标准由人民掌握,检验文艺的成果由人民说了算,人民的满意度是文艺的着眼点,也是着力点。文艺之于人民群众,一如安泰之于大地母亲。文艺的脐带通着人民、根茎连着社会。因了人民的滋养,文艺百花园才会有争奇斗艳。因了人民的力量,才有撼动人心的画面、拨动心弦的音符、催人奋进的乐章,就像歌曲《父老乡亲》中唱道的“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是绿叶对根的情谊。

  关注人民、体恤苍生,是文艺的本分。“乐者,心之动也。”心动才有情动。没有对俄国人民深重灾难的体察,列夫·托尔斯泰写不出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没有行吟泽畔对兵荒马乱光景的目睹,屈原发不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呼;没有对蜀中民间疾苦的体味,杜甫发不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仰叹。能不能闻见人民的气息,能不能听到人民的心跳,能不能感到人民的脉动,决定着文艺是不是有生命的气象。文艺的创造力表现在对人民心灵的深层观照、思想的高度映照、精神的真实写照。作家路遥说:“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滋养文艺,文艺反哺人民,表达人民的喜怒哀乐和甜酸苦辣,反映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权益,文艺义不容辞。

  伟大的情怀为文艺提供强大的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价值观是文艺的生命。“文载道,诗言志。”自古以来的中华经典无一不是思想的峰峦。文艺的审美观,以道德观为轴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凝成中华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孝老爱亲、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知恩图报等汇成中华民族的浩荡古风。几千年的古老民族栉风沐雨地反复锻打一个“德”字,高尚的道德观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炽热滚烫的血脉里,也奔涌在绵延不绝的文脉中。

  文艺要有胸怀。要讴歌“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要有理想的壮歌、信念的史诗、力量的雕塑、奋进的旋律、优美的舞蹈、励志的小品。既需要黄钟大吕、弦歌干扬的正大庄严来激励斗志,也需要浅吟低唱、轻歌曼舞的舒缓伸展来安顿心身。可以有窃窃私语但不能都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可以有儿女情长但不能都是恩恩怨怨、风花雪月,要用宏大的叙事、深刻的昭示、全景的呈现,彰显人民的创造、人民的力量、人民的精神,否则文艺作品要么失真掉色走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么缺筋少骨,是泥足巨人,立不起、站不久、走不远。

  文艺要有根基。深入实践贵“深”,融入生活贵“真”,进入人心贵“诚”。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是文艺肤浅、浮躁、单薄的病根。把“心”埋进沃土,文艺才会带着地心的温度。让“情”潜入深水,文艺才会感知春江水暖。要有“高峰”须有“深基”,要有枝繁叶茂须有根深蒂固。深度决定高度,营养决定长势。

  文艺要有品格。有一种寂寞叫艺术,譬如敦煌石窟;有一种拙朴叫精品,譬如龙门佛像;有一种博大叫经典,譬如《四库全书》;有一种沉默叫智慧,譬如西夏文字、贺兰岩画、雷山天书;有一种沉静叫永恒,譬如神话传说。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清寒、守得住高洁。讲求个性,但不能自醉不醒、自得其乐、远离大众;要激浪扬波,但不能同流合污;要阳春白雪,但不能曲高和寡;要顺应时代的节拍,却不能被生活的马蹄踏碎。

  文艺要有打磨。经典需要精雕,精品需要细琢。没有三十多年的游历考查积累,《徐霞客游记》不可能成为科考珍献与文学名篇。没有“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红楼梦》不可能做到字字乾坤、处处风景、伏线千里。灵感的绽放只在电闪雷鸣一瞬间,阅历的积累却需要风霜雨雪一百年。优秀的文艺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生活的检阅、时间的筛选、市场的评判,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考官。

  文艺要有温度。没有纯净的心灵画不出宁静的风光,没有圣洁的情感写不出高贵的故事,没有热度的文字筑不成温暖的爱巢。如果生活之火点燃不了你灵魂的灯,那么你灵感之光也照亮不了他人的路。所有传世之作无一不是燃烧自己、照亮世界的火炬。散发光热、传递温度,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在和暖的光亮里,文艺是爱的天使。

  文艺要有批评。文艺有两个功能不能放弃,一个是赞美,做满腔热忱的讴歌者,一个是批评,做训练有素的质疑者。不会赞美就没有温度,不敢批评就没有力度。“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是神圣的使命;批评的文艺与文艺的批评,是前行的双桨。文艺要做批评人性缺陷、抨击社会阴暗、针砭世相时弊的“啄木鸟”,也要做歌颂光明、赞美高尚、褒扬美好的“百灵鸟”。要提高人生境界、提升社会温度、增强生活信心、帮助群众进步,给人以希望。要赞美平凡中的伟大、平实中的崇高、平和中的智慧,对人民要关爱、怜惜、心疼,而不是淡化、矮化、丑化,甚至是谩骂、讥讽、羞辱。

  文艺要有自重。“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要以思想的力量、道德的底蕴、智慧的光芒衡量作品的价值,而不是依靠虚情假意、矫情做作、滥情失范来迎合人性的弱点。文艺是市场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不做市场的奴隶,首先不做资本的奴隶、不做低俗的奴隶。要大做文艺市场,而不能大搞市场文艺。票房不是唯一的标准,人民是永远的评委。好的文艺作品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春风化雨,“温润心灵”。

  “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吹响了集结号,给文艺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文艺当与人民在一起,奋力前行。

  (作者为《党建》杂志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