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眼中的"老谭":敢于直面挑战的世卫掌门人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成为全球熟悉的公众人物之一。与此同时,他也是新华社驻日内瓦记者们最熟悉的公共卫生专家。然而,疫情之下,一些西方政客针对他的政治操弄也将他推向舆论风暴眼。请看一名新华社记者记录她眼中的“老谭”。
新华社日内瓦5月5日电(记者凌馨)4月8日武汉“解封”之时,我一度想过向老谭提问:想对此时的武汉说些什么?这是我希望画完的圆,走完的闭环。可是,我最终选择放弃了这个问题。
其时,谭德塞同他领导的世卫组织,已经因为积极应对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被卷入一场舆论风暴之中。
3月9日,在瑞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出席例行记者会。新华社发(李叶摄)
“我的心和那些抗击病毒的人在一起。”
1月23日,武汉“封城”。在“封城”逾半月时,我曾问过谭德塞:是否有话想对武汉人民说?
当时的武汉,正处于艰难时期,感染人数每日攀升,令人揪心,医疗物资和医护人员不足。可以想象,当时的武汉人,身心都在承受重压。
我曾在武汉生活七年,度过人生最快速最重要的成长期,人生观价值观渐渐成型。我也是在武汉恋爱,学习到人生的另一门重要课程。所以,我对这个城市有着不一般的情感。
我当时希望能从谭德塞口中听到的,是几句加油鼓劲的话,希望能为艰难时期的武汉人再提供一点精神力量。
他说:“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武汉乃至湖北人民付出很多,我对他们表示感激。他们所做的,不仅是在保护自己,也是在保护世界其他地方。”
他还补充说:“就在我讲话的这一刻,我感觉到自己实际上是和他们在一起的。我的心和他们在一起,和那些抗击病毒的人在一起。”
我和他距离大概不到两米,也因此切身感受到他表达时的诚恳。我后来逢人便说,谭德塞的确是医者仁心,对于别人遭遇的痛苦有很强的共情。
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瑞士日内瓦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COVID-19”。新华社记者陈俊侠摄
“只要你们不嫌我烦,我以后天天都来。”
2月5日,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卫组织举行第一场有关新冠肺炎的例行记者会。由于时间有限,部分记者没有被点到提问,现场有些抱怨。
谭德塞说:“只要你们不嫌我烦,我以后天天都来。”
当时,我以为他只是随口一说。时至今日,近三个月来,只要他身在日内瓦,场场必到,从不缺席。
这是3月16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拍摄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瑞士日内瓦出席线上记者会。新华社记者郑焕松摄
“我为什么要关心自己被攻击的事?”
4月8日的记者会,是谭德塞最愤怒的一次。
面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给世卫组织罗织的“数宗罪”,谭德塞说:“看在上帝的份上,我们已经输了,已经输了!即使是一条生命,也是珍贵的,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现在有超过百万的病例!我们在干什么呀?这还不够吗?即使一个人的死亡都是场灾难!”
有记者问谭德塞,在他自己的道德权威遭受挑战时,是否也会影响他的疫情应对效力。
他回答说:“我知道我只是一个个体,谭德塞只不过是整个宇宙中的一个小黑点。生命正在一个个逝去的时候,我为什么要关心自己被攻击的事?任何有良知的人,这时候怎么还会想着他个人被攻击,而忽略全人类面临的更大挑战?”
3月11日,在瑞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新华社记者陈俊侠摄
“我知道什么是悲剧!我知道的!”
4月20日,出生于东非国家厄立特里亚一个贫穷家庭的谭德塞,再次在记者会上动了情。
“你们知道我从哪里来!我知道什么是战争,知道什么是贫穷,知道什么是疾病,知道贫穷怎么杀死一个人,知道一个人本来可以救活但最后却病死了。我知道什么是悲剧!我知道的!”
“我看到过悲剧是如何降临到一个家庭,我看到过的!我说的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知道在孩童时期失去一个兄弟的滋味。所以,我看到的不是数字,我看到的是人,是他们的脸,是某人的爸爸或妈妈,是某人的儿子或女儿。”
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一个人有共情的能力,不是什么天赋异禀,而是当别人的经历与自己曾经的经历发生了碰撞。
2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灰色西装)出席例行记者会。新华社记者杜洋摄
转眼进入5月,世卫例行记者会还在继续,“团结”几乎是谭德塞每次在会上都会强调的关键词。正如他所说,“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应该团结起来战胜这种病毒。”(编辑:金正、孙浩)
编辑:张敏敏 责任编辑:徐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