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读书无用论”:能否倒逼教育变革?

06.08.2015  13:08

   拜读了8月3日《中国青年报》上的《别让新“读书无用论”撕裂乡土中国》一文,感慨良多。

  应该说,读书是否有用本是一个无需探讨的话题。概而言之,读书之功用大抵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找到工作获得财富地位之类的“功利之用”;二是提升素养改变气质之类的超越功利的“无用之用”。两者存在一定的关联和互相促进作用,一般来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如果连生存问题都得不到有效解决,“无用之用”往往也就真的只能成为“无用”的空谈。   毫无疑问,在这篇基于对西部某个偏远村落的实证调查写就的调研文章中,农户们所认为的读书无用主要限定于“功利之用”层面。“学而优则仕”,长期以来,读书都担负着改变命运的使命,即便在如今,它依然是众多农家子弟“跳农门”的不二选择。诚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上大学包分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如果农村孩子辛辛苦苦寒窗十几载,连饭碗问题都得不到有效解决,又怎能完全怪罪“举家式”教育投资太“现实”呢?因此,我们不能回避读书的“功利之用”而夸夸其谈“无用之用”。   那么,农村孩子读书的“功利之用”何以遭受严重削弱?其背后折射出哪些社会问题?有没有什么措施加以有效弥补呢?     从消极层面讲,这当然与当下的阶层固化、“拼爹”等社会负面问题密切相关,对于这些众所周知的问题,笔者在此暂不赘述。   从积极层面讲,这反映了中国不断开放的城乡人口流动政策,抵消了村落人传统中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实现身份转换的功效性,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多元化的人才流动模式,而不是只有依靠读书“跳农门”的单一途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的确会出现辛辛苦苦读到大学毕业,结果工资待遇还不如人家初中没毕业就外出打工习得一技之长者的情形,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蓝领人才“用工荒”的强烈对比便是最好的证明。辛酸感慨和抨击“拼爹”之余,也应该看到这也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倒逼着教育必须进行相应变革。   那么,教育该如何变革呢?不妨先看一组有些违背常人认知的调研数据:子女已完成高等教育阶段学习和已完成高中教育阶段学习的农户家庭,对读书无用论的认同度占比分别高达61.54%和67.57%。这较之子女仅完成义务教育段学习农户家庭的55.2%高出了差不多10个百分点。(《中国青年报》8月3日)   完成教育阶段较高的农户家庭,对读书无用性的认同度占比反而较高?看起来似乎于理不通的数据恰好揭示了当下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中学教育(尤其是高中)及高等教育的低效。   简而言之,高中教育的极度应试化和高等教育的虚浮,使人或者学了一些“屠龙之技”或者蒙混度日,看不到相应“产出”的底层家庭的失望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因此,高中及大学教育亟待进行一场有关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变革,要尽可能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宜自己的成长途径,使学生遵循兴趣、潜质而读书,建立“私人定制”般的学习模式,从而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中实现良性成长。   其实,这正是当下教育改革的大潮所向,但前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