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智障者工坊:心智障人士做手工皂实现庇护性就业
16岁的莉莉(化名)坐在阳台前,看着窗外电闪雷鸣,丝毫不为客厅里的喧嚣所动。1年前,三级智力障碍的莉莉被送到了乐橄儿智障人士服务中心。3年前,50岁的张艾玲从香港一家慈善机构回到老家济南,在距离市中心近40公里的一个小区内,创办了这家非营利性智障人士托管中心。
已经50岁的张艾玲孑然一身。当然,她会把智障人士服务中心的孩子们当成她的子女。这些智障孩子大多来自周边农村,创办第一年,最多只需要一袋面,就可以把智障的孩子托管在这里。如今,这里已接纳了24个农村心智障孩子。
由于这些孩子的家庭条件不好,甚至部分家庭连每月两三百元的食宿费都拿不出来,但张艾玲始终“来者不拒”。所以经费成了这家非营利机构的“命门”。她常把自己比作“乞丐”,三年来,她不断奔走于政府、企业、媒体之间“化缘”。为了节约开支,张艾玲在后院种了黄瓜、前院种了豆角。
为了保证中心的正常运转,也为了让这些特殊障碍的孩子“找到养活自己的本事”,张艾玲开始尝试为自己的这所机构“造血”——成立庇护性工疗坊,“让心智障碍者通过参与手工生产、组织销售使他们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帮助他们最终实现庇护性或支持性就业。”
25岁的小卢成为了“智障者工坊”首个项目的受益者。2013年底,四级智力障碍的他第一个来到乐橄儿智障人士服务中心。齐鲁网一名跟踪采访他三年记者说,这个智力仅相当于三岁孩子的大男孩,最早的心愿是“帮爸爸挣钱,分担家庭压力”。
小卢参与的项目是手工皂的制作。把事先准备好的皂基切成小块乘入量杯,用微波炉融化后倒入模具,晾干后即成型,封塑包装后即为成品。
作为“乐橄儿”众多热心公益的副理事长之一,济南儒加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宏亮为庇护性工疗坊项目无偿提供了原材料和技术指导,“我最早是被张老师的爱心打动,参与到这个公益活动中,是希望帮这些孩子找到成就感,让他们能真正面对社会”。
为了给参加庇护性工坊的残障人士提供最大的便利,李宏亮为他们准备的“其实都是可以直接上市销售的产品,只不过再经手加工一次,主要是为了让他们有成就感。”8日下午,公司执行董事张庆伟又给孩子们搬来了新的皂基。
小卢上个月的收入是200元——这几乎是当地所有机构中智障人士的“最高收入”。农村心智障患者往往被家庭及社会遗弃。张艾玲说,“通过训练,使他们从手眼协调、工作人格、语言交流、协作配合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综合提升,还可以让他们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摆脱因残致贫,让父母看到他们的能力和希望。”
尽管生产的工序十分简单,而且也已经练习了几个月,但在记者的镜头前,小卢依然有些手足无措。在往量杯装皂基时,不少洒落到桌面,指导老师安慰他,“别着急孩子,慢慢放,你想想之前是怎么做的”。
融化量杯里的皂基大约需要三到五分钟,小卢会虔诚的半蹲在微波炉前,目不转睛的盯着炉内的转盘,一动不动。
在往模具中倒融化好的皂液时,小卢常常倒不满,需要指导老师一个个的对他进行纠正,“你看这个和其他的比,一不一样呀,是不是没填满?”指导老师说,对待这样的孩子,需要有十二分的耐心。
每量杯皂液可以制作十块左右的手工皂,小卢耗时约三到五个小时。尽管外人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小卢对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有数据显示,在全国近九千万残疾人中,智力障碍患者达500多万。在山东近600万残疾人中,智力障碍患者亦有30余万。能像小卢一样学会一技之长的,少之又少。
在小卢的“仓库”里,他制作好的手工皂以每块三十块的价格在张艾玲的朋友圈内发售。
但销路并不太好,销售记录显示,有时候甚至一天都卖不出一块。权威部门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口的就业比例只有40%左右,在整个残疾人口就业比例仅仅三成的情况下,最难就业的智障人的处境最为艰难。
在张艾玲发售手工皂的朋友圈里,她写下这么一段话,她的愿景是“帮助每一个智障人士获得平等的人身权利,使他们有尊严的活着”。
服务中心的门口,贴着2014年中心接受的所有捐赠。2014年,张艾玲创办乐橄儿的第二年,这家小微公益机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接纳的孩子从1个到24个,从吃了上顿没下顿到全年收到捐款物二十余万元。
8日下午,记者要离开时,15岁的智障患者小庆半年来第一次伸出了双手,要与前来看望他的叔叔拍手做游戏。不久的将来,他和莉莉也将加入到庇护性工坊的项目中。这让张艾玲对孩子们的未来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