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点赞曲阜:北上广是挺好的,但我还是喜欢曲阜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网推出“跨越70年·中国的故事”系列报道之山东篇,从山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当好排头兵,"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曲阜培育50余个文化产业特色村,坚定文化自信的“山东实践”这几个角度组合报道山东70年间的变化。10月12日人民网山东频道以《北上广是挺好的,但我还是喜欢曲阜》为题,报道了作为儒家思想发源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曲阜积极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以文化助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全文如下:
有人说,看中国历史发展,40年成就看深圳,百年变迁看上海,千年沧桑看北京。
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看哪里?曲阜至少是答案之一!
作为儒家思想发源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曲阜积极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以文化助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新中国让曲阜古城重获新生
曲阜是孔子故里,被誉为“东方圣城”。在中国历史上,曲阜在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说,曲阜的历史文化地位和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是直接相关的,它是一个物质载体,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曲阜破败不堪,经济萧条,城中道路狭窄,而且都是土路。
虽然是孔子故里,但在当时,曲阜的老百姓大多不识字,人民生活处于贫困之中,城内仅有一些自力维持生活的商店店员和小手工业者。
原曲阜文管局资料研究室主任彭庆涛是一位儒学专家,也是一位研究曲阜文物多年的文博专家。他拿出一张张泛黄的曲阜解放前的旧照片,照片上的孔府门前积满污水,孔庙前杂草丛生,低矮的民房靠到了孔庙墙上,孔林门前的神道破烂不堪……
是新中国让曲阜这座儒家文化绵延2000多年的文化古城重获新生!
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从曲阜解放就已经开始。
曲阜解放于1948年,1949年3月1日,鲁东南行政公署就批准成立了曲阜县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1950年3月20日,鲁中南区党委决定开放孔庙、孔府、孔林,让群众参观。1950年12月3日,曲阜全县402处冬学同时开学。
曲阜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城市面貌也逐步得到改善。
曲阜有一条老街叫龙虎街,因其街东口有一眼正对东城墙根被称为青龙的水井,街西口有一块名曰白虎的巨石,故用“左青龙右白虎”之意取名为龙虎街。
79岁的靳立亮,是龙虎街的老人,他的祖辈从清朝时就在龙虎街居住。
靳立亮说,曲阜解放后,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建学校。那时候学校少,为了满足大家上学识字的需求,建了两所民办小学;1952、1953年,又相继办了两个补习班,为老百姓扫盲。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龙虎街的文化教育很有起色,出了不少大学生,孔祥云、杜钰都是从龙虎街出来的,后来成为大学教授。
同样住在龙虎街的赵洪玉今年75岁。5岁时,赵洪玉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一人将他们姐弟三人养大。
“要不是赶上新中国这好时光,我们姐弟三人根本上不了学,识不了字!如果不识字,连孔子的书都读不了!”赵洪玉感慨地说。喜爱书法的赵洪玉现在每天都要拿起笔写几个字。他最喜欢写的是儒家经典语句,“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改革开放让曲阜乘着春风出发
“国学发展既要‘登峰’,又要‘落地’。也只有‘落地’,才能使场子真正热起来。”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杨朝明这样认为。
泱泱大中华,浩荡几千年。新中国成立前,即便是在曲阜,能真正享受传统文化滋润的也只是少数人。新中国成立后,是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教育,开展扫盲活动,才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真正普及,走进百姓中间。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贤哲,给曲阜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滋养,而改革开放为其释放了活力。
1984年,孔庙大成殿孔子塑像修复完成并正式揭幕。以此为契机,曲阜在孔子诞辰日策划了“孔子诞辰故里游”活动,吹响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号角,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1989年,“孔子诞辰故里游”改名为孔子文化节,并在海内外产生了轰动效应。据彭庆涛回忆,那次来的人远远超出了曲阜当时的接待能力,曲阜所有的宾馆都爆满,许多人因找不到旅馆而无法住宿。
大手笔的文化实践使得曲阜人潮涌动,读论语、看“三孔”、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学发展的“场子”真正热起来了!许多人开始关注曲阜,曲阜开始走出国门。
为了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曲阜加强了建设力度,“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曲阜城市建设规模由原来的明故城及其周围区域扩展到了大沂河北岸,城区面积扩大了约4倍。”彭庆涛说道。
1994年,孔庙、孔府、孔林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6年,孔子研究院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2008年,首届世界儒学大会在曲阜举行:2011年,京沪高铁曲阜东站正式启用……
谈及曲阜的历史变化,曲阜一中的年过八旬的顾国华老师说:“我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曲阜变化的见证人了。”
他回忆,1959年来曲阜的时候,交通很不发达,只能先到兖州,然后从兖州坐汽车到曲阜。当时到兖州后,没有去曲阜的车了,他步行走了4个多小时,才到曲阜。那时候,曲阜很小,全是平房,宫墙前面就是农田。整个曲阜城只有西关大街、东关大街、棋盘街三条街,每条街也就100来米长。去北京要到兖州,坐十二三个小时的火车才能到北京。
“现在曲阜的变化不得了了!”顾老师乐呵呵地说,城市高了、大了、美了!尤其是城市建筑,带有民族风格和传统文化特色。交通方便多了,公路、铁路纵横交错,特别是通了高铁以后,从曲阜去北京只用两个多小时就到了。
“改革的春风浸人心脾!改革开放初期,我的直观印象是:庄稼种在明故城里,土堆、粪堆、柴草堆满城都是。现在与过去比:翻天覆地!”说起曲阜的变化,曲阜市政协原主席赵元山感慨万千!
肩负起文化担当 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曲阜大力弘扬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至街道、乡村,全力打造“东方圣城·首善之区”。在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带动下,曲阜形成了勤俭、仁孝、诚信、和谐的社会风尚,在生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走出了一条“城市发展”与“文化气质”良好融合的独特发展之路。
“欢迎来到曲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庙的大成殿高24.8米,在老城里所有的建筑物不能超过孔庙的大成殿,寓意所有的人不能超过孔子,也是对孔子的一种尊重。” 坐上曲阜的仿古马车,马车夫看似很随便的交谈,却处处熟练地运用着论语和典故。
如今,在曲阜古城,儒家文化无处不在。无论是晨练的人们、三轮车夫,还是古城里的商店店员,都对曲阜的文化典故如数家珍,并且能把这些历史典故运用到现代的生活当中,有理解,有传承。
受惠于经济助力 “孔子坐上高铁了”
“有人问我,高铁对孔子儒学传播有什么意义?我说孔子坐上高铁了!传统文化在曲阜这么多年的传承,它和这个城市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城市的发展,包括科技的发展,交通的发展,对于儒学的弘扬,非常有意义!”杨朝明感慨地说。
在杨朝明看来,“经济社会和文化是互动的,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先导。”
在这座城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互通,同时,曲阜的经济发展也形成了新版图——东西两个经济开发区蒸蒸日上,一张文化与经济携手发展的蓝图正在绘就。
回顾曲阜的发展历程,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同时抓牢“经济”与“文化+”两大抓手,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深挖厚重的儒家文化底蕴,经济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发展相互交织、互相促进,在经济保持长足增长的同时牢牢坚守传统文化价值观。
文化如一杯香茗,滋养精神,涤荡心灵。文化的振兴带动产业的振兴,“钱袋鼓起来”,也具备了让“脑袋富起来”的条件。
2019年8月26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在曲阜成立,曲阜正以更加雄伟的姿态走向世界!
此时,忽然想起一篇文章中的话,“北上广是挺好的,但我还是喜欢曲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