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妥善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
当下,随着大量的务工人员进入市区,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政府和教育部门的一大难题,教育资源和适龄生源数量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教育的承载和缓冲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为此,曲阜市教体局以“城区教育提量,农村教育提质”为抓手,合理分配中小学教育资源,保证了每一位适龄学生 “学有其位”。
一是持续加大投入,增加城区教育资源总量。为解决城区中小学入学难和“大班额”问题,曲阜市教体局先后撤销了长春学堂,将原有校舍融入孔子中学,扩大了孔子中学招生规模;增设了曲阜一中田家炳中学部,每年新增学位400个;在城区西南新建了济宁学院附属学校,该校总投资1.5亿元,在校生两千余人,基本解决了城区西部入学压力。另外,为实验中学增建了综合楼,实验小学新建教学楼也正在建设中。经过一系列调整,城区中小学布局更加合理,同时也扩大了办学规模,妥善解决了进城务工子女入学难的热点问题。
二是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配现有教育资源。为合理分配好城区学校学位资源,曲阜市教体局对各学校周边生源进行了全面摸排,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就近入学原则,重新划分了城区中小学学区和招生计划。各校在完成学区内学生招生任务后,根据空余学位情况,招收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子女。招生工作计划通过曲阜教育网、《曲阜教育报》、招生热线电话4442682等方式对社会敞开,为每一位就学的学生及家长提供最方便直接的咨询服务。
三是共享优质资源,增加农村学校办学吸引力。今年截止目前,曲阜农村学校校舍建设完成投资4073万,新建、改扩建农村中小学楼房校舍15处。投资498.34 万元,新建15处学校餐厅(食堂)。投资256.65万元,为20所中小学(幼儿园)改造水冲式厕所。投入5000余万元,开展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装备工作。完成了852口普通教室室内照明灯具和13口历史地理教室专用教学仪器的公开招标工作。完成了20处学校16万册图书配备。投资387万元,为“1236”学校配备音体美卫综合器材。农村学校条件的改善,实现了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城区向农村的“暖回流”,既减轻了城区学校压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受教质量。
四是落实保障措施,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在制度保障方面,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区学生同等待遇,享受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在教学管理方面,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行与城区学生一样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统一考核评价;在困难补助等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可公平享受各项教育优惠政策。通过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父母(监护人)的联系和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在各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真正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济宁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