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和农民一起享受丰收滋味
9月17日清晨,走进山东省章丘市农业局的大门,就看到楼门口等待的该局植保站站长胡延萍,瘦瘦的身材,短短的头发,略黑的皮肤,配上一身简洁的天蓝色运动装,显得格外干练。
农村土生土长的她,1993年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回家乡工作,在基层植保站一干就是21年。
从一个人一天跑几个乡镇收集基础数据,到发展起深扎田间地头的12名农民测报员队伍,她追求的是每个测报数据的精确可靠。
从书信寄、大喇叭喊到像播报天气预报似的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电视预报,她让病虫害测报的结果传递到千家万户。
把植保先进技术落入田间地头,让章丘大葱种子遨游太空,她不放过每次农业技术的升级换代。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考察,胡延萍作为基层农技人员的代表受到了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她说:“在基层植保站工作,尽管有苦有累,但为农民增收做贡献最珍贵;当自己的努力转化成田野的丰收,和农民一起享受丰收滋味,是这辈子最喜欢做的事情。”
12名农民测报员,100%病虫害测报率
病虫害测报预防在植保站的工作中是重中之重。20世纪90年代,交通还不便利,为做好病虫害调查,胡延萍每天早上都要骑自行车到田间调查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回到办公室再将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无论刮风下雨、酷暑烈日,从不间断。经过几年的实践,她收集了大量原始资料,掌握了当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同时,胡延萍在工作中不忘钻研农业科技,增强自身为农民服务的能力。现在,她已是济南市大葱产业首席专家、高级农艺师,是章丘大葱借“神八”实现太空育种的直接推动者。
然而,章丘有几十种主要农作物,靠一个人的能力毕竟难以掌握。2006年,一个想法在胡延萍脑海里诞生:发动基层的农民科技爱好者队伍,组建农民病虫害测报员队伍,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数据。
在章丘市普集镇博平村,今年70岁农民测报员刘清蒲依然精神矍铄。他家的3亩农田里,病虫害测报装置、玉米品种对比、地瓜品种对比,俨然就是村里的“科技示范园”。从当测报员那一天起,刘清蒲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测报灯,数虫子、做记录、有时还要对虫子进行解剖观察昆虫卵巢的发育进度,预测虫卵发生峰期。
靠着胡延萍和12名测报员的坚守,2006年至今,章丘每年向农业部上报286个病虫害测报数据,向山东省上报上千个数据,从未出现漏报,汇报率和完成任务率均为100%,准确率高达95%以上。
“最辛苦最值得尊敬的是农民测报员,他们扎根农村,任劳任怨,每年只有800~2000元不等的工作补贴,都是靠着一颗为农热心在工作。”胡延萍说。
山东省内第一个开通“农作物病虫害电视预报”
有了农民测报员队伍,胡延萍和同事们就有了准确的病虫害测报依据。同时,病虫害测报结果必须快速准确地传递给农民,才能切实发挥作用。
胡延萍回忆:“以前,咱的预报结果多以书信的形式寄送到各个镇上,再从镇上到村里,很容易错过最佳防治时间,真是急死人。”
“要让病虫害测报结果及时准确的传递到千家万户。”胡延萍下定了决心,2001年,她和同事在章丘电视台开通了“农作物病虫害电视预报”,开创了山东省植保系统电视播报病虫害预防的先例,并一直坚持到现在。
同事范继强回忆:“2002年冬是少有的暖冬,病虫越冬基数大。正月初八一上班,胡延萍到田间做调查,发现红蜘蛛群体很大,且害虫虫体很小,不易发觉。为让农民及时有效防治,她发着高烧坚持做完了一期电视播报。完成后她已严重脱水,护士输液都很困难。”
章丘农作物病虫害电视预报开播至今,共发布病虫害预报400多期,帮助农民解决问题6000多次。
电视播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胡延萍成了章丘农民心中的“名人”,她的手机也成了“农技热线”。
20多项“绿色植保”技术落到田间
枣园街道万新富硒大葱协会秘书长王海燕说:“原来,种一季大葱要打七八次药,成本很高,而且影响大葱质量,造成环境污染。现在采用杀虫灯、性诱剂、黄板、蓝板等‘绿色植保’技术,效果好,省工省药,还安全。”
胡延萍说,推广“绿色植保”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植保工作者必须冲到第一线。
同事李革回忆起当时在基地工作时的场景:“大葱生长期间,胡站长都是每日每夜地蹲在器械下观察记录着杀虫的数量、种类,生怕漏掉一个实验数据。”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大葱基地在减少用药量70%的情况下,平均亩产量高出300公斤,价格高出一倍,亩均增收4000元。
“好技术必须试验出好效果,农户看到实惠才会用。”胡延萍说。
在她和植保站同事的努力下,近年来,频振式杀虫灯、色板诱杀技术、专业化防治、沼液沼渣培肥地力等20多项科技成果落到了章丘的田地里,“绿色植保”技术深入民心。
眼下,新的病虫害测报技术的效果正在对比试验中,胡延萍和同事正正在全力进行这项研究。“田间装置自动检测病虫害的情况,并第一时间将数据无线传输到手机和电脑的软件上,病虫害测报就能更加准确和及时,就能更好的为农民服务了。”胡延萍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