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服务业集聚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倒逼压力和“新常态”的新要求,把服务业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服务业正在成为各地竞相发展、抢占新一轮制高点的主攻方向。在这种背景下,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似乎已经成为必然。然而,笔者认为,对于诸如“服务业到底需要不需要集聚发展”之类的基础性问题,我们要通过研究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以期通过“研究到位”实现“规划到位”和“措施到位”。
一、服务业到底是不是一定要集聚发展?
当前研究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文章很多,但几乎都是把韦伯的工业区域论硬套给服务业。韦伯研究的主要是有形产品产业,关注的主要是制造企业。以知识密集型、提供特定服务为特征的服务业并不完全适用此理论。研究认为,服务业的集聚与不集聚并不是“非此即彼”,其具有需要集聚和不需要集聚的双重性质。
(一)服务业具有集聚发展的一面,并且集聚效应明显。在国外,最为典型的是纽约华尔街。在长仅0.54公里、宽仅11米,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地块上,集聚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联邦储备银行等几十家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诸如洛克菲勒、摩根等上百家大公司总部。它作为国际金融的神经中枢,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有人形象地说,“它打一个喷嚏,全球都要颤三颤”。在国内,最为典型的是上海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在1.8平方公里、巴掌大的区域,聚集了欧莱雅、罗格朗等国际跨国公司总部21个,2013年实现税收123.5亿元,1平方米税收就将近70万。税收“月亿楼”和“月双亿楼”随处可见。集聚原因有,一是有些服务企业的性质决定惟有向特定区域集聚才能实现其功能。比如企业总部等要位于可达性高、通讯发达的区域中心位置,收集行业、政府、协会信息。二是通过集聚,企业可实现外部规模效应。信息在集聚区流动比远距离流动更容易;靠近大客户总部,交易成本减少;同时具有声誉和形象显示的作用。三是通过集聚更容易享受到政府政策。随着地区间竞争的加剧,地方政府往往围绕园区营造环境。
(二)服务业也具有分散发展的一面,需要广泛布点。一是服务业中存在很多零散型产业。比如银行业、文化传媒业、住宿餐饮等。它们是以网店的广泛性获取竞争优势。二是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企业与其相关服务业之间不必再集中在地价水平较高的中心区,打破了传统必须“背靠背”服务模式。三是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单一的大型CBD模式,会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纽约形成了布鲁克林、长岛、法拉盛、哈德逊广场等微型CBD。四是集聚经济效应达到临界值,出现了集聚不经济现象。比如受交通拥堵、租金昂贵等因素影响,呈现出商业郊区化趋势,北京商务区部分企业外迁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产业不同注定集聚形态不同。惟有将两者的区别弄清楚,才能真正从抓工业园区的惯性中走出来。笔者认为,两者至少有以下区别。
(一)两者在选择往哪里集聚时的关注点不同。制造业主要考虑的是原材料、低成本劳动力资本的易获取性。比如炼钢厂靠近矿山、炼油厂靠近油田,低成本劳动力国家成为“代加工厂”。而现代服务业是高技术、高人力资本产业,主要考虑的是专业、高素质的人力资本的易获取性。比如浙大网新软件园,就是依托浙大教授、研究生等智力资源而建。
(二)两者的集聚形态不同。制造业的集聚形态主要是工业园区。而服务业除了有类似于工业园区的服务业园区外(物流园),更多地表现为特色街区(芙蓉街)、楼宇经济(市中区绿地中心、恒隆广场、汉峪金谷)。
(三)两者集聚的要素不同。制造业的集聚要素主要是资金、土地、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多,生产有形产品。而现代服务业集聚要素中最多的是知识和智力,即“人脑+电脑”模式,提供的是服务,往往属于轻资产企业。如国际四大咨询机构。
(四)两者对园区(集聚区)硬件要求不同。制造业要求园区有大的变电站、有充足的工业用水、污水处理厂等,服务业集聚区则需要有大容量的光纤进入、配套的物业等商务服务等。
(五)两者对城市中心的态度不同。制造业在城市初期占主导,而后呈现出远离城市中心的趋势,比如中心城区正在开展的“退二进三、腾笼换鸟”;而现代服务业越发展,向城市中心移动的能力越强,更多地集聚在地价高的地段。原因是,根据经济学家的研究,用于第一、二、三产业的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值之比为1:100:1000。
三、目前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主要有哪些模式?
(一)政府主导模式。由各级政府或政府背景的投资开发公司负责集聚区日常管理和建设投资。目前大部分集聚区采用这一模式。比如杭州之江文化创意园就是“管委会+ 国有投资公司”模式。
(二)企业主导模式。由企业主导实施集聚区开发建设和管理。浙江台州先进制造业服务集聚区、嘉兴国际中港城等均由企业自主开发、自主招商。
(三)政企共管模式。由企业与政府共同建设管理集聚区。比如东阳横店影视城。
三种模式各有利弊。政府主导模式:协调能力强、建设推进速度快,但对政府决策要求较高,一旦决策失误,就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企业主导模式具有体制机制灵活、市场嗅觉敏锐等优势,但在项目前期推进时相对比较困难,加上企业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天性,在产业导向、招商重点等方面可能会与区域定位发生偏差。政企共管模式兼具政府协调能力强、企业体制机制活等优势,但也有可能因为政府和企业协调不够而影响效率。
四、我省服务业集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一)产业层面。一是服务业集聚的领域还主要是物流、批零、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存在简单“集合、扎堆”现象,信息化程度不高,整合度不够;二是信息软件、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虽发展较快,但仍处在产业演进的初始阶段和幼稚阶段,普遍规模较小、集聚度低、引领带动能力弱。
(二)认识层面。一是各级领导重视不够。上海市委书记亲自抓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制定了集聚区实施纲要,推行“三规合一”,真正实现了 “错位发展、格局特色”。而我省尚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等现象,缺乏“三规合一”协调机制,重复建设、同类竞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研究不够。很多地方还在认为划定一块区域,集中一些服务业产业就是集聚发展了。上海市从提出建设集聚区概念,到实施历时多年,召开国际研讨会,对标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城市的成功之道,研究透彻之后才开始顶层设计、推进实施。我省一些地方盲目跟风,建设了一批服务业集聚区,但集聚效应不强。
五、对我省发展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议
(一)加强基础性研究。“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旦决策失误,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建议借鉴广东、上海等市做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科研院所加大对服务业集聚发展问题的研究;各地在建设集聚区前,应对是否具有可供集聚的要素、集聚区承担什么功能等进行认真研究,不能盲目跟风、盲目上项目。
(二)加强规划引导。各地要抓住“十三五”规划编制有利时机,立足当地实际,科学选定亟待集聚、能够集聚的服务业领域;坚决推行“三规合一”,优化空间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
(三)优化运作模式。科技创业园、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新型专业市场等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任务重,建议采取政府主导模式。总部基地、文化商旅综合体等集聚区涉及较多商业地产开发,建议适用企业主导模式。物流园区、综合性生产服务集聚区、创意产业园等集聚区个体差异较大,可以灵活选择政府主导或企业主导模式。部分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周期长、对区域经济影响较大的集聚区可采用政企共管模式。
(四)制定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抓紧实施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认定培育工程,给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政策先行先试等扶持政策。抓住国家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遇,支持信息软件、科技研发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支持引进专业化服务业园区运营团队,构建人才洼地,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服务业规划政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