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医生”张素丽:攻坚克难解决“差一点”

26.10.2018  01:33

  中车株机公司洛阳分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洛阳公司)的联合检修车间是钢铁机车的“手术室”,一辆辆需要检修的火车机车在这里被拆解、检修、升级、重装。身着浅灰色工装的检修工人或躺于车底,或钻入车厢,或蹲在车侧……按照操作规范完成机车上每一处部件的检修工作。

  钳工高级技师张素丽就是“手术室”的一名“医生”,从20岁进入中车洛阳公司,她已经为“钢筋铁骨”的大家伙“诊病”26年。

  张素丽获得过很多荣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首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但走在检修车间,有人称张素丽“师傅”,有人叫她“张姐”,前者是过硬技术赢来的,后者是敬业精神换来的。

  在检修车间,工人们碰到“疑难杂症”,首先想到的就是“张姐”。

  “张姐,帮个忙,车体连接部有个螺栓拧不开,您来看看,出个主意。”接到这样的电话,张素丽带上徒弟,拎起工具箱就往维修车间跑。到了地方,钻到车底,勾起脖子一点点处理,前后10个小时,螺栓终于被“搞定”。“问题不分大小,都要第一时间解决,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检修流程。”张素丽说。

  2010年4月,张素丽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中车洛阳公司成立,之后成为全国首批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这个工作室成了检修车间诊治“疑难杂症”的“主脑”。

  2013年,某款刚刚在国内应用的进口制动器出现故障,需要拆解维修,但部件车间的工友们面对这个“新玩意儿”不知从何下手,没办法,大家找到张素丽。没有技术资料,返厂维修耗时又太长,怎么办?“试试呀,一点一点弄。”张素丽说。

  折腾了一下午,张素丽和工作室的同事们始终摸不到门道。“拆都拆不开,部件又太精密,不敢用蛮力。”干着急的张素丽和同事们无奈返回各自岗位。回到工作室,张素丽却怎么都坐不住,她拿起工具箱又返回检修车间,“没有商量,没想到工作室的同事们也都回去了。”通过不断摸索,从未见过的“洋物件”终于被张素丽拆开并修复。“攻克技术难题也没那么神秘,有时候就是解决‘差一点’的事。”张素丽说。

  张素丽口中“差一点”的事在实际工作中的价值远非“那么一点”。中车洛阳公司制造的铁轨探伤车很受市场欢迎,但是,制造测试探伤车性能的伤病轨难住了公司的技术人员。“请别人做一套伤病轨要近40万元,这是花了冤枉钱。”中车洛阳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韩红军说。张素丽揽下了制造伤病轨的任务,最终花费2.4万元就造出了符合标准的伤病轨。

  “我是一个比较要强的人,反正不能走在别人后边,不能让人说我这里不好,那里不行。”张素丽说。

  张素丽的“要强”在技校就被人熟知,她在机车厂技校的同学李勇回忆,当时练习用扁铲截断钢筋,大部分男生敲不到10下就能截断,女同学往往需要敲几十下,要强的张素丽就在晚上加班练习。一个月后,砰、砰、砰3下,张素丽就把10毫米的钢筋截断。

  精准是钳工的基本功。张素丽可以将两张重叠的A4纸只钻透上面一张,而下面一张没有丝毫破损;她能够在新鲜鸡蛋上钻孔,外壳钻透而内膜不破损。不过,张素丽并不喜欢干这些,“工作就是工作,老干这些就跑偏了。”精准是在制造模具、检修机车部件等一线工作中一点点练出来的。

  作为在机车厂大院长大的孩子,张素丽始终热爱机车检修工作。“有时候碰到问题干着急,找不到解决方法,也烦。”张素丽说,“不过,100台机车可能有100种不同的状态,未知的事物才能激发我探索的欲望。”在张素丽眼中,刚入厂时制作模具的工作都充满乐趣,“模具有大有小,构造都不一样,研究起来很有意思。”在她手中,每一块冰冷的钢铁都拥有鲜活的生命。

  2011年至今,中车洛阳公司检修机车3423台,保障这些机车安全运行就是检修工人辛勤工作的最大意义。

  在中车洛阳公司工会工作了28年的李建生说:“张素丽既懂理论,又会技术,她发挥的关键作用就是将技术人员和一线检修工人粘合起来,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正是我们需要的‘大国工匠’。” 

作者:韩朝阳         编辑:邱忠珲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