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撰文解惑中国经济:2016,往哪走?

27.11.2015  11:17

2015年即将接近尾声,中国第四季度宏观经济数据也在新年的倒计时钟声中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统计核算,中国经济将要交出一份怎样的年度成绩单,2016中国经济政策主导方向为何,世界瞩目。

近期,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英国《经济学人》年刊《世界2016》中撰写了题为《中国经济的蓝图》的文章,主要论述了2016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11月21日,印度总理莫迪在见到老朋友李克强时说:“我刚刚看到您在《经济学人》年终特刊发表文章谈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莫迪表示赞同李克强总理的经济理念。

 《香港商报》在对该文进行解读分析时认为,李克强之所以在《经济学人》上发表文章,旨在回应外界对中国经济的质疑,打消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疑虑。专家分析称,中国经济要回升,就要扶植创新和消费,这要求供给侧改革的稳步推进,除非中国经济能触底反弹,否则外界对中国经济的质疑就不会停止。

抛开各方对李克强总理这篇文章用意的纷纷猜测,在笔者看来,这篇《中国经济的蓝图》主要为我们解惑了以下几个问题:

中国经济往哪走?

李克强总理认为,改革、开放与国际合作的有力结合是多年来中国增长故事的核心要素,因而2016年,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国际经济合作。

2015年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比如,简政放权改革逐渐向纵深推进,当前已经进一步取消和下放139项行政审批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已全部终结;投融资体制改革也在稳步实施,在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运营方面,已经建立了PPP项目库,发布项目1043个,总投资1.97万亿元人民币。同时,价格改革、国有企业和重点行业改革等方面也都取得积极进展……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官方近期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坚持深化改革作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之一。建议指出,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由此看来,深化改革不但是2016年中国政府必须坚持的宏观政策方向,同时也是未来五年内持之以恒的政策原则,其中经济体制改革在其中所占比重不言而喻,因而李克强总理说“深化改革是前进之路”。

同时,在刚刚结束的“三会一国”外访中,李克强总理表示,中国正在同东亚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将为此提供融资支持。中国还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更深融入世界经济。预计未来五年中国进口商品会达到10万亿美元。他认为,2015年,面对全球经济低迷和国内多重矛盾交织的挑战,中国经济总体平稳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中国完全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而做到这些,则得益于他在文章中所提到的“将改革、开放与国际合作进行有力结合”。

拉动经济增长靠什么?

传统意义上,研究宏观经济普遍认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是“三驾马车”,即投资、出口和消费。而李克强总理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未来如果要继续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是不可持续的。

那么,未来中国经济想要继续保持中高端增长靠什么?李克强总理给出的答案是:“推动结构性改革”。其核心要素便是“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因而中国政府要通过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尽快构建起一个大幅度增加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力的可持续增长的新模式。

李克强总理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这种信心并非盲目的,而是根植于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储备和工具,根植于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他在文章中提到,本届政府并没有推行量化宽松,也没有采取竞争性货币贬值,而是将很多政策工具组合成两大经济增长引擎,一个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一个是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通过这两大引擎既可以有效拉动内需,又可以改善民生。

2015年被中国媒体人戏称为“创业元年”,中国政府力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燎原之火,轰轰烈烈的在中国大地燃烧。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为市场主体营造适合创新创业的环境,释放增长潜力。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新登记企业315.9万户。也就是说2015年以来,中国平均每月约有30万个新企业诞生,每天新注册企业超过1万家,这实在是非常让人惊讶的一个数字。而“双创”作为一个政策热词,已经当之无愧的名列本年度互联网搜索引擎的热词前茅。当今中国年轻人流行什么?毫无悬念的当属创新、创业。李克强总理认为,年轻人通过创业对他们个人而言在解决就业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人生理想;对社会而言,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打通阶层流动;于企业而言,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需要解决啥问题?

最近,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被舆论与学界频繁热议,有媒体评论说,国务院连发两文提振“新消费”,是给“供给侧改革”拉开大幕,是为“供给侧改革”打造新动力。有分析称中央已经认识到,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是供给端的问题。这就要求未来的政策制定中,要以供给侧为主要改革方向。

李克强总理将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作为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引擎之一,他非常看好中国的消费潜力。中国有13亿人口,3亿中等收入人群,中国的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与发达国家相比远远不足,这些都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在文章中指出:“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中国经济正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朝着更多立足内需和创新拉动的方向发展”。

有学者指出,中国当前消费潜力虽然很大,3亿中等收入人口,但这部分消费潜力未必在国内释放,很多国人走出国门去享受国外的消费与服务,由此提出了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供需矛盾”的问题。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消费与服务有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比如购买产品更追求精致化、品牌化、个性化,购买公共服务如养老、医疗、保险等他们有了更人性化的需求,如果中国产品与服务不能够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那么无可避免的会造成消费外流。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李克强总理给出了“药方”,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更上层楼。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5月中旬,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李克强总理认为,“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它的发展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李克强总理在文章中指出“世界难称富足,中国13亿人的发展能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作贡献,涉及数十亿人的增长将为大宗商品市场、制造业以及更广泛的领域等带来巨大机遇!”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千年的古老中国,以其开放的姿态广纳宾朋,迎接世人,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的文化一样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而非排他性,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同时开展各方共赢的国际合作,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2016,风景这边独好!”‍‍‍‍‍‍‍‍‍‍‍‍‍‍‍‍‍‍‍‍

市局举办“奋斗的青春最出彩——学习贯彻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演讲决赛
5月3日下午,市局举办“奋斗的青春最出彩—学习贯彻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演讲决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宁延学,市总工会副主席戚淑斌,团市委副书记孙华,市局巡视员张伟力,公安局
吴德生同志出席全市处置隧道重大交通事故综合救援应急演练
5月12日上午,市政府主办,市应急办牵头承办,公安局
户政处开展“户政宣传进校园”活动
为深入开展户政宣传“进社区、进校园、进工地、进商场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