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三医联动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描绘了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齐鲁网理论频道推出“解读十八届五中全会”系列专家访谈。今天是第八期。
“新常态 新理念 新蓝图”——十八届五中全会专家解读系列访谈之八
山东社科院民生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李爱
山东社科院民生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李爱做客《舜耕讲堂》
主持人毛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舜耕讲堂》推出特别策划“专家解读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强调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怎样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如何才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怎样才能让民众吃得放心?围绕这些问题,我们特意邀请 到山东社科院民生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卫生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家小组成员李爱 ,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解读并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
齐鲁网 :“十三五”规划在“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部分,重点提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继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概念后,“健康中国”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怎样理解“健康中国”这个概念?
李爱: “健康中国”战略在我国已运筹帷幄多年。早在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上,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即公布了“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的三步走战略。2008年由卫生部牵头“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开始启动,公共政策、药物政策、公共卫生、科技支撑、医学模式转换以及中医学等6个研究组4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历时3年多,于2012年8月,正式发布“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到2020年,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卫生服务利用明显改善,地区间人群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5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健康中国”概念再次亮相; 9月初,国家卫计委全面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指出,“健康中国”建设规划作为“十三五”期间的一项国家级专项规划,不同于以往的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五年规划,是从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高度出发,突出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通过综合性的政策举措,实现健康发展目标。
我们认为,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并推动整个医疗卫生行业以及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从资本市场角度看,医疗服务、健康保险、养老产业及互联网医疗等上市公司会率先受益。
齐鲁网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一概念?
李爱: 大家都知道,健康的概念很大,范围也广。有一个人的健康,一个国家的健康;有心理健康,有身体健康;有精神健康,有文化健康等等。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概念。从目前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来看,”健康中国“概念的提出主要符合当前”价值医疗“的规划理念,即强调”预防为主“,逐步扭转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
对于我国13亿人口大国而言,我国群众的健康问题不能光靠打针吃药来解决,必须强调预防。医学模式从晚期治疗向预防为主转变,这也是近十年来世界逐步形成的共识。
目前我国慢病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的增加造就了慢病上升的基础;二是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导致具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大量增加。
虽然我们经常强调慢病防控的重要性,但慢病防控的观念并未深入人心。而且,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但是真正了解应采取何种生活方式的人却非常少,缺乏健康知识是普遍现象。
不仅如此,我们提出这个概念,还因为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水平低,卫生服务利用率不高,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仍存在着人群健康差异等一些现实问题。
比如:我国,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平均每10秒钟就有一人死亡。即使应用最先进的治疗手段,仍有50%以上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可见,此类疾病不仅对个人造成严重影响,也给家人和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而且,在我国,具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高达四分之一,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因此,我国亟待扭转重”治“轻”防“现状,提出”健康中国“的概念恰逢其时。
齐鲁网 :”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也提到,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在推进三医联动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仍面临哪些困难?有哪些措施?
李爱 :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主要是指医保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与卫生体制改革之间的联动,这是中国医改的重点。医疗是关系到民生福祉的大事,医改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推进医改过程中,全国各地在完善基本保障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公立医院改革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涌现出许多重要的医改理念和制度创新的典型,许多地市走在了全国前列,现在我们又非常欣喜地看到医改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大踏步前进的迹象。
实施”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整体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我们实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实施药品流通领域和公立医院医药费用控费改革,推进医院人事、分配绩效和薪酬制度改革,实行医院院长年薪制度。实行医生(包括技师)年薪制,改革医保体制和支付方式,实行基金统筹,组建成立医管中心等。
通过改革,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和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明显升高,药品价格呈现下降趋势,医务人员逐步回归看病防病的角色,公立医院正在向公益性回归。
2015年是”十二五“医改的收官之年,但医改还将继续,并已进入深水区。要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将会释放更多改革红利,让人民群众进一步受益得实惠,同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促进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用”健康梦“托举”中国梦“。
尽管我们在推动三医联动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仍处于较低水平,离群众的实际要求差距很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然存在,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新农合报销比例与农村居民愿望有差距。大病保险制度刚刚达到全覆盖,异地报销制度不健全,医保费用支付方式改革不彻底,医疗救助制度不完善,特困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水平低,公立医院改革举步维艰,医疗服务价值体系不合理,药品流通体制改革阻力重重,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和效果评价不细致,城乡医疗资源发展不均衡等。
未来时期,我们首先要不断巩固全民基本医保,逐步做实和增加患者实际报销比例;重点推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从个人负担较重的病种起步,不断探索按费用报销方式,逐步减轻大病患者看病负担;不断加强城乡医疗救助,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针对特殊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水平,有效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切实发挥政府助困兜底作用。
其次,加强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是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抓手。目前的医疗服务价值体系不合理,特别是医疗服务劳务技术价格偏低,容易造成不合理的医疗行为以及医院不合理的收入结构。应不断健全适应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从根本上推动公立医院的改革。
最后,在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方面,应着重提高基层医生待遇,稳定和优化基层医生队伍,促进基层综合改革,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不断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规范药品流通秩序,逐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用药和方便购药的市场体系。只有不断健全医保,创新医疗,规范医药,在实现”三医“联动上下功夫,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医改红利。
齐鲁网 :”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药分开“” 分级诊疗“是医改备受关注的两大重点,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及这两项措施的推进,能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李爱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及这两项措施的推进,能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实惠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看:
一是平时少得病。 从2009年开始,国家逐步向城乡居民按项目免费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例如,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为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等,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
早在2011年山东省140个县(市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率就已达到100%,并且根据国家要求,结合山东实际,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新增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卫生监督协管以及减盐防控高血压、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乙肝示范区项目等6项内容。
在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实施中,山东省共有3000多万城镇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比2008年增长了40%多,其中电子档案人数也逐年增加。2014年山东省对764万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了健康管理,受到了国家卫计委的表扬
二是得病有保障。 通过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等措施,能使群众个人负担的医药费用比例降低。早在2010年,山东省新农合医保政策范围内基金支付比例达到73.5%。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从2008年的77.56%、46.91%提高到2012年85%和61%;医保基金支付比例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的提高,居民就医费用个人支付负担相对减少。
三是看病更方便。 我国用三年的时间,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群众不出社区、乡村就能享受到便捷有效的服务。同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善服务,完善基层与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缓解了大医院”挂号难、看病难“的状况。
第四是治病少花钱。 通过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群众用上安全、放心和价廉的药品。随着政府不断投入和监督管理的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得以回归,群众用药就医的负担得以减轻。
齐鲁网 :山东在推进”医药分开“” 分级诊疗“方面进展如何?
李爱: 医药分开方面: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取消药品加成,推进医药分开,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到2017年,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群众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总体上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
目前,山东省共有854家公立医院。2010年,山东省启动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015年,山东省筹集3.56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按照每个县400万元的标准,对89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进行补助。补助资金主要弥补县级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收入,专项用于落实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符合规划的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政府卫生投入政策,支持县级公立医院建立科学补偿机制,降低医药费用,减轻老百姓就医负担。
此外,在潍坊市纳入国家2015年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山东省又新增东营和威海两个国家级试点城市。山东省财政另筹措资金4600万元,用于支持试点城市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取消药品加成,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
分级诊疗方面的进展:
分级诊疗制度是满足居民日益增长、多样化的就医需求,促进医疗卫生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措施。目的在于将疾病按照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由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诊治任务。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任务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格局,从而改善卫生公平、效率、可及、效果等,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山东省在推进”医药分开“” 分级诊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2014年,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就医秩序试点,在城市,通过医疗服务体系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组建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的联合体;在农村,通过开展纵向技术合作、托管、组建联合体等,推进县乡一体,提升县域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推动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
上述工作方便了部分群众就医需求,但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机制并未完全形成。群众扎堆大医院看病,一定程序上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影响了就医满意度。事实上,大医院门诊患者中有一半都是多发病、常见病,完全可以在基层解决。
下一步医改,我省将全面构建以”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为主要内容的分级诊疗体系,合理布局,提升全省医疗卫生资源整体利用效率,引导群众合理选择就医,建立科学合理就医秩序。
齐鲁网 :有人说,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中,民营医院就是那条”鲶鱼“。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我们知道,当前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存在的差距还很大,民营医院应该如何借助改革发展自身?
李爱: 民营医院的蓬勃发展,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占据了很大的分量。随着民营医院的兴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反映多年的就医难等问题,受民营医院的市场竞争压力,一些公立医院在医疗设备、服务质量等方面也得到了提升。人们还会发现,在诸多的民营医院中,特色专科医院占了很大的比重。
“因为我们和公立医院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走特色专科医院之路,我们别无选择。”对这个问题,许多民营医院负责人表示出无奈。事实上,尽管民营医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基本上还是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态势。
医保问题和医疗设备审批制度是民营医院的最大困扰。这两项因素限制了民营医院向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发展。为扩大自身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民营医院的广告宣传成为它们重要的战略手段。广告在给它们引来患者的同时,也引发了被广泛的质疑和抨击。
民营医院的确发展得非常快,但面临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知名度低,请不到知名的专家,吸引不到患者,说到底,是医院的品牌建设问题。
诚信,是民营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民营医院的投资人和管理者必须要有规范化经营的意识,特别是诚信建医院的意识,做到这一点民营医院发展是很有前途的,因为在服务模式和经营管理上,它比国营医院确实有某些优势,随着国家医疗体制的改革,民营医院是与外资和中外合资医院竞争的一个重要砝码。
许多专家强烈呼吁民营医院在加强自身管理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政府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卫生行业,是为了逐步打破医疗卫生垄断格局,培育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来逐渐化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压力。这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方向,这一点勿庸置疑。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就是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市场准入,促进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的公平、有序竞争,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效率和效益。唯有如此,民营医院的经营才可能步入正轨,才可能真正成为医疗市场的”鲶鱼“。
齐鲁网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网友通过”理响中国“微信公众号发来的提问。网友”俺是山东人“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有这次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都提到了要理顺药品价格。药价虚高长期以来备受诟病,屡屡被曝光的”天价药“让患者寒心。如何才能理顺药品价格?
李爱: 理顺医药价格,就是把药的水分挤掉,然后把耗材里面的价格水分挤掉,还原医学规律的本质。可以这么说,只要我们的医改当中把医药价格理顺了,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现在老百姓看病贵,贵在什么地方?他开的每一个药都很贵,甚至中国卖的进口药是国外市场上的价钱的5倍到10倍,用的一次性耗材在美国、在日本200美金,到了中国折算一下就相当于1000美金。
如果说医生自己挣的钱不够,院长给发的钱不够,如果不收患者的红包,是否会收取药商的回扣呢?但收回扣是违法的。如何让在公立医院工作的医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为老百姓服务当中又不违法?让国家拿出那么大一笔钱覆盖这个行业的收入,也不现实,怎么办?必须建立符合医务人员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和合理的价格运行机制,让这些医生为病人提供服务,劳动力的成本得到认可。
比如,做一个阑尾炎的手术200多元,做一个胃癌的手术也在1000元之内。以胃癌为例,大约需要3个大夫、2个护士、2个麻醉师,手术的过程大概需要2-3个小时。手术费几百块钱,怎么弥补收入的不足呢?打个比方,可能用了一种药品和一个耗材,把这个价码加进去了。如果医生有良知,在加码的时候就会有度;如果这个医生素养不好,在加码的时候,就会为了自己的报酬,往里加多种药品和耗材,患者费用就会增加许多。所以干脆把这个手术费定个价格,不许再有别的费用,你用了多少别的药品和耗材由医院负担,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在保障病人安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就会约束内部行为,想办法降低成本。
因此,只有理顺医药价格机制,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才能构建药品市场的正常竞争机制,才能建立公立医院的良性发展机制,才能彻底破除”以药补医“,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综合来看,从完善基本药物采购、使用、报销支付政策,改革药品价格政策为切入点,尽快推进管办分开,消除公立医院垄断地位、推进医保付费改革,才是治本之道。
齐鲁网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十三五“规划中也着重提到,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对于通过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形成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李爱 :食品安全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当前,我国食品产业整体正处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错综复杂。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光依靠政府监管不够,必须广泛发动整个社会的力量,促使食品安全工作由单纯依靠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向多方主体主动参与、多种要素发挥作用的社会共治转变。
第一,应建立健全基层食品监管体系。 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集中到食品监管部门后,应逐步健全完善县(市)、乡(镇)、村的三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加快形成食品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
第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各级政府政绩评价指标体系,对因监管不到位、措施不落实而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按照部门职能划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追究责任;
第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建立民众基本生活用品,如”乳制品、肉制品、白酒、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生产企业的电子追溯系统,强化省、市级技术监督机构的功能建设;
第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应加快推进食品安全信用平台建设,建立企业责任人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同时,建立严重失信企业责任人“黑名单”制度,完善激励引导和惩戒措施,定期开展企业诚信评估和等级评定,实施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等。
此外,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凝聚社会合力,营造出“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共享”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让食品安全深入人心、惠及万家。
只有严管食品安全,我们的身体才会更健康,才能少生病。相信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健康中国”将不断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