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垦利县“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村助力农村文化建设升级

23.09.2015  18:49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垦利县根据辖区内各村的“文化底蕴、群众基础、特色优势”,创造性地开展了“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村建设,涌现出了“秧歌腰鼓村”、“非遗传承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村”、“戏曲文化村”等一批特色文化村,农村思想阵地和乡村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增效。

  一、围绕广场舞、传统秧歌,打造健身文化品牌

  近年来,随着创建文化强省先进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县)的深入实施,该县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有了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县城区及周边农村,基本达到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要求,实现了群众“休闲有去处、健身有馆所、活动有场地”的目标,基本达到了文艺演出常态化的硬件要求。并先后成立农村庄户剧团24个、文艺活动队伍270余支。以财政扶持为辅,社会力量自发参与为主,文化部门培训指导为引导,结合每个村的“文化底蕴、群众基础、特色优势”,围绕传统秧歌打造了以“九龙翻身”为特色的民丰村、以“打花棍”、“老扬琴”为特色的二十一户村、以“黄河口号子”为特色的西宋村,围绕广场健身舞打造了新安村、寿山村、西双河村等特色文化村。为进一步提升传统秧歌、广场健身舞水平,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县群众文化辅导中心对各个特色文化村每月进行定期培训。同时,为激发广大农村居民的参与热情,每年举办两次传统秧歌和广场健身舞大赛,并择优向市级、省级推荐。截止目前,这样的传统秧歌、广场健身舞特色文化村已建成10余个,每天晚饭后到附近的文化大院和健身广场扭秧歌、跳广场舞,已成为很多村民的健身习惯和精神需求,“九龙翻身”、“黄河口落子”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围绕文化旅游、文化融合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2008年,该县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意见》,2015年又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建设文化园区、搭建文化载体、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以林果产业园区为中心的农业观光旅游业,并结合周边村的特色优势和文化底蕴进行了深入挖掘,打造了以“桃木雕刻”为特色的北苍州村、以桃花观光、蜜桃采摘、冬枣采摘、葡萄采摘为特色的卫东村、吴旺村、薛家村等20余个文化旅游特色产业村,并形成了一批黄河口草编、虎头鞋、桃木雕刻、孔明锁、民间剪纸等具有垦利特色的文化产品,并多次参加国家和省级文化博览会。吴旺村、卫东村被评为“山东省特色旅游文化示范村”,该县冬枣、蜜桃远销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年人均现金收入万元以上,居全市前列。

  三、围绕文艺演出队伍建设,打造文化演出品牌

  由该县文化部门提供技能培训、文化设备扶持,鼓励民间文化能人、文艺爱好者,组建各类文艺表演队伍,主动参与各类大型演出,承接市场化商业演出。先后打造了以前榆村文艺表演队为核心的辣妈组合表演队、以利全村吕剧爱好者为核心的黄河吕韵艺术团、以大三合村为主的大三合庄户剧团等十余个农村文艺团体。其中,辣妈组合多次参加省市级各类综艺类文艺节目,2015年7月还登上了CCTV-7《乡村大世界》的舞台;黄河吕韵艺术团多次承接消夏广场群众文艺汇演、送戏下乡文艺巡演等县内大型文艺演出,自主创作的喜剧节目《逛新城》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并提名参加东营市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评选;大三合庄户剧团连续多年自主举办“大三合村晚”,并多次参与全县各镇街庄户剧团巡演,在全市范围内小有名气。

  四、围绕村风民俗、村约民规,打造和谐文化品牌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一些不良习俗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很不相符,革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倡树文明、节俭、健康向上的新风尚势在必行。为此,该县打造村风民俗、村约民规建设亮点村,以点带面,促进民风改善、和谐发展。在各村发放了《垦利县市民文明行为“十要十不要”》、《致广大村民的一封信》等宣传材料,并开展了“反对陈规陋习、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大操大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封建迷信、倡树文明新风”、“倡导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集中宣传讨论活动,要求每个村建立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并对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不定期暗访,务求落实到位。截止目前,333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每年举办“十佳红白理事会”评选活动,村容村貌、村风民俗有了较大改善。

  五、经验与启示

  (一)真心实意地为群众着想是找准“一村一品”切入点的关键。在创建中,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农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认同和期盼,但农村文化建设涉及面广,各村有各村的特点和优势,有些地方在政策制定上考虑民意民愿较少,习惯成片打造、成片发展,虽然这样容易成规模,也容易出成绩,但脱离了民意、脱离了实际,多项政策没有落实到位。该县“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村建设,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提高农村群众收入、提升生活质量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点,在“一村一品”的确定上,充分尊重了民意,广泛征求了各方意见,并认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后,才进行实施。实践表明,这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着想的做法深受农民欢迎,得到了广大农村群众的一致认可,为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

  (二)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农村文化建设永葆生命力的关键。该县“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村建设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自主意愿和创造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有重大方针政策的策划、组织和实施,都始终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唱主角,发展成果与群众共享。实践证明,这种让群众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主角,让群众在爱好中凝聚,在建设中受益,在共享中共荣的做法,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彰显出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蓬勃生命力,为繁荣农村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打造一支技艺精湛的文化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文化建设带头人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既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核心资源,也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该县在推进“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村建设中,把挖掘培养农村文艺骨干、文化产业项目带头人作为龙头工程,培育了一支扎根乡村、技艺精湛的文化人才队伍和一批文化产业带头人,保证了文艺活动的活力四射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实践证明,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建立起一支扎根基层、数量充足、技艺精湛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农村文化事业才能永葆强劲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