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美景 处处闻花香
山东省胶州市通过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村庄变得干净美丽。 张秋营摄 |
◆本报记者刘晓星 通讯员孙俊杰
“污水流向污水处理厂,垃圾集中处理。现在大街小巷全是花草树木,俺村的环境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家住山东省胶州市胶莱镇小高于家村78岁的李大爷由衷地感叹道。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的持续推进,“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已经逐渐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日趋完善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和污水处理设施的“上山下乡”。
在这个美丽的季节,记者在青岛的农村,切实感受到了新环境带来的喜人变化。
如今,焕然一新的环境面貌与远处田野里黄澄澄的稻子相得益彰。一阵微风吹来,稻子起起伏伏,随风摆动,就像大海里的波浪枯黄的叶子,在微风中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给大地穿上了一件漂亮的衣裳。
投资十亿,只为乡村展新颜
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于2010年启动,旨在通过“抓点、带线、促面”,集中农村环境整治项目资金,投入一批,见效一批,确保和扩大“以奖促治”惠民政策效果。2012年青岛市被确定为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第三批示范城市,示范期为2012年~2014年。3年示范期内,中央支持青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资金4亿元,青岛地方配套资金不低于6亿元。
按照“一次规划、分三年实施”的原则,同时兼顾各地实际,青岛市将黄岛区、城阳区、高新区、即墨市、胶州市、平度市和莱西市列入示范范围,并以大沽河流域、西海岸经济新区、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为重点区域。示范资金可以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企业污染治理等5个方面,结合新型农村社区改造、农房建设,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对村庄进行连片综合整治。
据测算,2012年和2013年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实施后,可实现年处理农村污水1351万吨、粪污12.78万吨、蔬菜垃圾2.92万吨、生活垃圾0.15万吨,年削减废水化学需氧量6285吨、氨氮384吨,示范区域内危害群众健康、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消除村民环境健康隐患,区域、流域环境明显改善。
青岛市环保局生态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2年和2013年,青岛市共安排75个项目,计划总投资4.22亿元,受益人口约50万人。目前,示范项目已建成40个,正在建设的项目19个,其他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在强化资金效益上,通过中央资金的支持,带动地方资金投入,并整合其他涉农环保资金,实现资金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据了解,2014年度示范资金采取竞争性分配方式,资金已切块下达,各示范区市正在根据入库项目组织安排项目实施计划,编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实施方案。
青岛市环保局生态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今年青岛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将继续加大投入。其中,中央资金支出预算为2.5亿元,青岛地方各级配套资金不少于3.75亿元。
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的带动下,青岛市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有力地促进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因地制宜,建污水处理设施
李大爷提到的污水处理厂是胶州市胶莱镇南王疃村14年建成的村级污水处理厂。村里用上污水处理厂,本来就不大多见;更新鲜的是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竟然全部用太阳能发电,既清洁又环保。
这座去年5月竣工启用的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胶州市首家村级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覆盖周边8个村庄、5085人口,日处理能力达500立方米。处理后的尾水可用于生态鱼塘养殖、园林用水、公厕冲洗,实现循环利用。
记者跟随工作人员围着这个小型污水处理厂转了一圈。“这些设备都在地下,深度达到七八米,就是为了节约空间。”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更好地处理村里的污水,他们还专门在每户村民门口建设了沉淀池和检查井。这样,有生活污水经过沉淀池沉淀,就可以直接排到污水管道里,然后再流到污水处理厂的设备中,经过层层污水处理才能排出去。
“这个污水处理厂用的电全部是太阳能发电,不用再单独用村里的电。”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满足这个村级污水处理厂的日常电力使用,专门引进了太阳能电池板,这些太阳能电池板每天能发电40多度,完全可以满足日常污水处理、无人值守监控、污水处理厂用电等需求,这样环保卫生还节约能源。
记者了解到,青岛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总体原则,对靠近已有排污管网的区域配套建设生活污水纳管支管;对于不宜接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区域,采用就地分散的处理方式;在污水处理模式上,引导采用“管网+污水处理站+生态塘”的模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实现水资源再利用。
胶州市环保局局长吴焕香告诉记者:“相比城市而言,农村居住相对分散,铺设统一管网不现实,存在污水收集难、管网投资高、占地面积大和施工不便等突出问题。对于农村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胶州采取了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说,胶州市采取的是“1+10+N+X”污水处理模式。其中,“1”是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10”是区域集中污水处理模式,共10座乡镇污水处理厂;“N”是区域小集中污水处理模式;“X”是分散型污水处理以及原位污水处理模式,包括农村分散型污水处理设施和原位污水处理设施等。
统一清运,推进城乡一体化
在农村垃圾处理方面,青岛市编制了《青岛市农村垃圾处理规划》,出台了加强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在“户集、村收、镇运、市统一处理”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
记者了解到,青岛市城阳区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原则,在全区6个街道全面推行环境卫生市场化,垃圾收集处理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数字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起“统一规划、统一清扫、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处置、统一考核”的“六统一”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体制。所有连片整治社区,均建有地下垃圾中转站,所有社区均实现了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转运、区处理”的收集处理模式,新生垃圾定点存放和清运率达到100%。
胶州市统一标准,按照每15户一个的标准,全市农村配备垃圾桶1.5万个。按照每100户一人的标准,在胶州市共配备3548人村级保洁员,实现了全覆盖。胶州市两支环卫车队的49辆垃圾运输车每日收运垃圾,这些车全部都装上了GPS定位系统。
“几点出发、几点到哪个村、每天跑没跑、跑了几趟、途经哪里都一清二楚。”胶州市环卫处有关负责人说,“都是标准化操作。” 而收集的垃圾,全部运送到胶州城区北部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无害化处理。
为将环境整治落到实处,胶州市胶莱镇对村庄卫生保洁采取管区包干责任制和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包户责任制,周周通报、月月排名,并实施挂牌销号、动态管理的方式,村庄按照卫生情况分成“红、灰、绿”3种标牌,验收中两次获得“红牌”的村庄将予以通报批评,“绿牌”通过的村庄在抽查中如果不合格还将降为“灰牌”,并将再次验收。镇上的验收方式则是“每村必到、每条胡同必查”的“地毯式”验收,严格打分。
青岛市黄岛区建成了国内首座集生活垃圾处理、沼气发电、循环利用于一体的绿茵环保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项目,分拣垃圾中的金属、塑料、废纸等可再生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剩余的有机质进行发酵,产生沼气后将其燃烧发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在青岛农村,可以说是“大街小巷净,村村有美景,处处闻花香”。不少村庄绿草红花十分惹眼,垃圾不见踪影,村民拍手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