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市长张术平谈四化同进四城同创 凝心聚力打造转型升级新高地

24.10.2014  11:47

   山东省政府网 :张市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枣庄市近年来大力实施城市转型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省委、省政府对枣庄提出了打造西部经济隆起带转型升级高地的新要求,这与枣庄的发展有哪些契合点?枣庄打造转型升级高地的整体推进思路是什么?

 

  


  张术平 :加快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是打造山东经济升级版的重大举措。在省里出台的《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中,对枣庄提出了打造转型升级高地的要求。我们认为这个发展定位完全符合枣庄实际。众所周知,枣庄因煤而建、因煤而兴,是一座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1878年,枣矿集团的前身中兴公司诞生在这里,奠定了枣庄城市发展的基础。计划经济时期,枣庄铸就了工业经济的辉煌,一批大型工业项目相继兴建投产,形成了以煤炭为龙头,涵盖电力、建材、纺织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枣庄产业结构偏重的弊端开始逐渐显现。特别是由于大规模开采,境内煤炭资源将近枯竭,2009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面对这种形势,我们一直在思考,城市转型往哪转?枣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去年8月份,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一圈一带”建设动员大会,正式拉开了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的序幕。可以说,省里的战略部署和枣庄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不谋而合,打造转型升级高地和推进枣庄城市转型可谓是“同途同归”。面对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我们经过调研论证,提出了一个5年左右的阶段性工作思路,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城市转型为统领,坚持“项目兴市、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不动摇,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服务业高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进”,坚持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四城同创”,突出抓好改革开放、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环境营造、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借助外力、释放活力、激发内力、挖掘潜力、凝聚合力、提升实力,倾力打造西部经济隆起带转型升级高地。去年以来,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我们在转型中寻机遇、在改革中寻突破、在创新中寻动力,全市经济总体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的态势,逐步迈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山东省政府网 :刚才您提到了“四化同进”,又提到工业强市的观点,并对枣庄的近代工业历史如数家珍,那么枣庄在新型工业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术平 :新型工业化是“四化同进”的重要一环。对枣庄而言,打造转型升级高地、实现城市转型,关键是要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基础是工业的转型振兴。这是枣庄独特的市情决定的。基于这些考虑,市政府提出了工业转型振兴三年计划,并配套出台了30条实施意见。总的想法是:传统产业抓“提质”,新兴产业抓“增量”,从而达到优化存量、做大总量的目的。实际工作中,我们选择了三个着力点,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一是抓市属工业企业改革改制。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市属66家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和社会化管理,让老工业企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已经完成40多家,一批企业通过“退城进园”“二次创业”,实现了盘活资产、浴火重生。今年年底这项工作将基本完成,可以解决近5万名困难职工的历史遗留问题。二是抓传统产业的市场化重组。针对市内水泥企业小而散的局面,我们与中国建材集团合作,搭建了山东泉兴中联水泥这个平台,整合重组全市三分之二以上水泥产能,实现了价格协同、市场协同、生产协同,提高了水泥行业的集中度和效益,促成了中联水泥集团运营总部落户枣庄。整合重组后,全市水泥行业在今年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主营业务收入增长63.8%,利税增长52.8%,职工收入增长15%。同时,通过与山东能源集团的合作,成功实现轮胎产业的市场化重组。三是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把新能源、新医药、新装备制造等产业作为重要接续替代产业,扶持骨干企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像锂电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从锂电池原材料、动力电池、超级电容器到电动自行车的完整产业链,“十二五”末锂电自行车产能将达到100万辆,成为全国重要的锂电产业基地。

   山东省政府网 :我们了解到“四化同进”还涵盖了城镇化、服务业、农业等方面,请您分别介绍一下具体的推进措施。

   张术平 :新型城镇化方面,主要是坚持市、区(市)、乡镇(街道)、村(居)四级联动、四轮驱动。全面加快枣庄大新城建设,着力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购物、生态景观等服务功能,新城区的人气、商气、文气日益聚集增强。累计投入30多亿元,推进小城镇建设,全市五分之一的乡镇成为省级新型城镇化示范镇。稳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扎实开展百个美丽乡村创建,3个村被列为国家千村试点。针对枣庄组团城市特点,实施BRT建设,实现市域五区全覆盖,通车总里程达到148.5公里;农村公路达到7100多公里,构建了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目前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0.4%。服务业高端化方面,按照“一园三镇五点”的思路,全域化布局乡村旅游。“一园”即中心城区环城森林公园,“三镇”即榴园、滨湖、北庄等三个旅游特色镇,“五点”即台儿庄古城、微山湖古镇、冠世榴园、抱犊崮、熊耳山等五个重点景区,去年我市创建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市。着力发展商贸流通业,一批高端物流及专业市场群项目建设顺利,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落户枣庄。全力加快金融业发展,交通银行等在枣庄设立分行,枣庄商业银行改制为枣庄银行,枣庄农村商业银行于9月份挂牌营业,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现代化方面,大力推进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土地合作社数量、流转土地面积、农地抵押贷款数额等三项指标每年都有大幅增长。注册成立全省首家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全面完成。

   山东省政府网 :长期以来,由于煤炭、水泥企业较多,枣庄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打造转型升级高地的过程中,枣庄是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两者关系的?

   张术平 :打造转型升级高地,不单产业要转型,生态更要“升级”。我们始终认为,生态是最大的资源,环境是最好的生产力。长期以来,随着煤炭、石灰石、铁矿石等资源的大量开采,枣庄的生态破坏比较严重,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四城同创”,主要目的是以此为抓手,全面提升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建设水平,塑造“鲁南绿城、山水枣庄”的新形象。一方面,坚持做好“减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下决心关停了所有小立窑水泥生产线,结束了枣庄50多年立窑水泥生产的历史。“十二五”以来,累计关闭30万吨以下小煤矿和采石场、储煤场200多处,淘汰了一大批造纸、印染、玻璃、铅酸电池等领域的落后产能;累计实施重点节能工程120项,节能总量达35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下降14%。境内7条主要河流实现鱼类稳定生长,今年代表山东省参加迎淮核查,取得了淮河流域和全国九大流域“双第一”的好成绩,实现了“七连冠”的目标。另一方面,坚持做好“加法”,多植树种绿、修复生态。围绕道路、水系、山地、平原、城市和镇村“六大森林体系”建设,三年来全市累计新增造林绿化面积62万亩,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6.2%,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1%。今年9月份,成功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同时,全市累计投入8亿多元,强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目前已经覆盖全市所有村居,城乡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初步形成,城乡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山东省政府网 :我们知道,任何工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打造转型升级高地也肯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枣庄市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张术平 :相对于省内其他城市,枣庄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重,当前还面临着经济下行和城市转型的双重压力。去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将枣庄作为资源衰退型城市纳入规划,并要求争创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今年省政府出台了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14条意见。因此,枣庄的发展既有挑战,更有动力。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城市转型、打造转型升级高地,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做强“高地建设”的产业支撑。未来几年,我市将积极打造煤化工、煤电能源、装备制造3个千亿产业板块,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特色食品、橡胶塑料4个500亿产业板块,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新信息和节能环保5个百亿产业板块。重点培植枣矿集团1个千亿级企业集团,鲁化、泉兴、联想化工、八一轮胎等10个百亿级企业集团,滕州烟厂、华电十电、鲁南装备等10个50亿级企业集团。同时加速推进城镇化、服务业、三农等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不断壮大经济总量。二是继续创新“高地建设”的体制机制。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农村改革以及民生领域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释放改革红利,为打造转型升级高地提供不竭动力。三是继续激发“高地建设”的内生活力。推进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努力促进市场主体增量提质。加快创业平台建设,激发各类群体的创业热情,推进大众创业,加快建设创业型城市。四是继续提升“高地建设”的环境品质。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探索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特别要下大气力抓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促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五是继续夯实“高地建设”的民生基础。以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百件惠民实事为抓手,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编织全覆盖的民生“安全网”“保障网”,让广大群众更普惠、更公平地共享枣庄改革发展的成果!
 

(责任编辑:宗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