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草莓”报道引发市场恐慌 多地滞销
编者按:还记得日前一度沸沸扬扬的“草莓乙草胺”事件吗?虽然多家检验机构抽取的草莓样本都没有检出乙草胺,而且少量农药在科学合理范围内,并不致癌。但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老话依然被应验。很多人只记得那篇“揭秘”稿子,却不大了解之后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检验结果,直接造成我国目前多地的草莓滞销。
可要说这一报道的影响,最受伤的应该还是农民。本来现在正是草莓销售的旺季,应该是果农们挣得盆满钵满的时候,然而这一“晴天霹雳”使得原本一路高歌猛进的草莓价格瞬间转冷,许多果农不得不赔钱甩卖,有的甚至只能让草莓烂在地里。
那么面对这种局面,农户有什么办法能降低自己的损失吗?政府又该不该出手相救呢?
央广网北京5月8日消息(记者刘璐、实习记者顾欣宜)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
“真是欲哭无泪啊!”昨日,接到记者的电话时,辽宁省东港市合隆镇的草莓种植大户迟林国脱口而出的是这句话,说到此次事件对当地草莓种植户的影响,他表示由于此前央视关于草莓农药残留的不实报道中涉及的草莓主要产地是辽宁东港,所以现在“最受伤”的也是东港的果农们。草莓价格跳水将近一半,原本打算在五一假期赚上一笔的农民们都已经不知所措了。
迟林国:草莓价钱吧,在4月二十四五号的时候,价钱还维持在六七块钱那样,六块钱上下,这个价钱不错的。那时候种草莓的都预期,每年的五一都能涨一下价,这样价钱能稍微涨一涨,草莓走的比较快一点,价钱应当涨到八九块钱左右。结果26号出来这个事以后,一下子价钱跌到一半,从6块钱一下就跌到3块钱。受的影响挺大的,不让老百姓吃饭了。
迟林国告诉记者,当地的政府监管相当严格,就连买农药化肥都要到东港市农林局执法大队备案才能买到,就是为了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防止生产出来的草莓质量不好砸了招牌。而乙草胺不能用在草莓上,在当地更是人人皆知的常识。
迟林国:这个我说心里话,我就是一个普通种草莓的农民,我不是说替政府说话,东港草莓监管这方面确实做得不错,人家确实做得挺到位,咱们没的说。在一个就是关于乙草胺这个事,普通的老百姓都是觉得挺惊讶,挺可笑的这个事,常识性的问题,乙草胺怎么能用在草莓上?这完全就是莫名其妙没有的事,他说的真可笑,所以老百姓都挺气愤的。
除了东港,同为草莓主产地的山东,也受了此次事件的波及影响,山东青岛平度市白沙河的草莓种植户金振宇告诉记者,现在草莓的价格非常之低,如果草莓卖不掉的话,就不得不面临着烂在地里的惨状。
金振宇:现在,也就是说,实际的客户现在少了。现在太便宜了,一块多钱。有的一块钱有的也不到。绝对是有关系的,因为现在的人都是注重健康,是不是?这块是的确有影响的。卖不掉就烂掉了。
造成这样局面的就是因为消费者对草莓市场的恐慌导致的,但为何专家和政府辟谣了,市场局面还是难以扭转?因为正常情况下,人们都会特别关注关于某个事件的“第一声”,对于之后的各种解答、回复,无论怎样权威、怎样专业,都很难更改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而此次草莓事件中,发出“第一声”的又是中央电视台这样的权威媒体,这更容易让大家对报道的内容深信不疑。
小胡是北京一所大学的学生,平时总爱到学校旁的水果摊上买上一袋草莓带回宿舍吃,但是自从听说了这个报道后,她变得不太敢买草莓了。
小胡:还是觉得心有余悸吧,毕竟之前也买过挺多回的草莓,然后现在想想可能有点害怕,以后可能买的时候更要去一些大超市啊,或者说一些值得信赖的地方,买一些类似于像有机草莓啊这种有担保的。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关系到食品安全这样的大事,只要媒体一发声,就会得到公众的热烈响应,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的巨大变动。怎样减少或避免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指出,在这类事件上,解铃还须系铃人,很有必要澄清谣言和误解,防止以讹传讹。
霍学喜:其实这个事不只是北京的问题,全国都有这样的问题。我们那些农业部门,应该研究和有效组织农民的代言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草莓协会这样一些组织应该发挥他们的力量。披露这个信息的主流媒体,应该对公布的那个结果进行二次跟踪,或者三次跟踪,如果真的没有问题,那可以从正面再做一次信息发布,是特别重要的。
而对于处于产业链最末端的农民怎样更好的避免这类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将损失降到最低,维护自己的权益,霍学喜建议,单靠农民个人是肯定不行的,农民朋友们组织起来,用自己的协会、组织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才是上策。
霍学喜:如果农民作为一个分散的草莓种植者和一个草莓产品的销售者,他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我用的一个词叫做农民的代言人,包括合作社呀,协会呀,包括协会和合作社跟一些大的超市进行农超对接,都有一些有效的机制。这一块要加大,依靠农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是依靠农民下游的组织和农民自身的组织解决,这是比较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