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防治“滕州模式” 为我省迎淮夺冠立下头功

14.11.2014  17:37

  2014年4月3日,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核查组莅滕核查。经过综合考核评审,近日,环保部下发了《关于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2013年度实施情况考核结果的通报》,枣庄代表山东夺得国家淮河流域治污第一名,山东迎淮核查顺利实现了“七连冠”。在山东迎淮核查主战场,省环保厅领导对水污染防治的“滕州模式”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滕州市为确保南四湖水质安全,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上创造了“奇迹”。先后有河南、江苏等省60余市(县)来滕参观学习。

  为确保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力保一泓清水北上,去年以来,滕州市委、市政府把迎淮核查水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成功打造了滕州市水污染防治“三四四”的“滕州模式”,境内4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水质标准。

   一、创新思路,实现治污“三大”转变。 一是从注重发展速度到重视环境质量的转变。坚决改变为了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把环境容量、污染减排作为产业发展、谋划项目的前置条件,实现由只讲GDP到注重COD的转变。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影响环境质量的项目,做到不引、不上、不批,累计否决污染重的项目130个。二是从单一工业治理到全面综合治污的转变。过去抓污染防治主要是对工业企业实施治理,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现在把废水、废气、危险废物、农村面源、噪声污染全面推进,统筹治理;尤其全力打造了城郭河流域生态修复和新薛河流域应急安全防控两个体系,实现了污染治理“全覆盖”。三是从环保部门主管到党政齐抓共管的转变。着力扭转片面依靠环保一个部门单独执法的局面,在不断强化环保部门职能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党政主导的联合推进、目标考核、督导检查、责任追究四大机制,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协同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格局和强大合力。

   二、综合施治,打造治污“四大”工程。 围绕“治、用、保”主线,累计投资14.6亿元,实施水污染防治“点源治理、集中处理、截蓄导用、湿地净化”四大工程,有力提升了污水处理能力。一是点源治理工程。按照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目前累计关停污染企业62家,对118家重点水污染企业实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确保企业废水达标排放。二是集中处理工程。投资8.5亿元,建设了城区第一、第二、第三污水处理厂和木石、大坞、西岗、级索等4处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7万吨,实现了城区管网“全覆盖”。同时,创新打造了城市污泥“湿法处理工艺”和“干化焚烧工艺”亮点工程,并分别获得了国家专利,日处理污泥300余吨,达到了污泥“全处置”,开辟了一条城市污泥湿法和干法处置的新途径,实现了“污泥资源化,处置无害化,效益最大化”。三是截蓄导用工程。投资3.8亿元,在荆河、北沙河新建改建橡胶坝14座、提水泵站10座、湿地引水口门2处,沿河配套建设中水回用灌区11处,扩容开挖河道19公里,增加拦蓄库容817万立方米,年消化利用中水4243万立方米。同时,精心打造了华电新源热电有限公司中水深度处理和综合利用亮点工程。四是湿地净化工程。投资2.3亿元在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等4条河流建设了15个片区、1.5 万亩的人工湿地,每天可深度净化水18万吨,年可削减COD1620吨、氨氮162吨。全市辖区形成了“条条河流有湿地,片片湿地水清澈,流域处处生态美”。同时,创新打造了“五位一体”的新薛河流域应急安全防控和城郭河流域生态修复两大体系,精心打造了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应急预警监控中心和滕州智慧环保监控指挥平台亮点工程,为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构建了综合治污体系。

   三、标本兼治,开展污防“四大”行动。 坚持铁腕治污、高压监管,以专项行动为抓手,强化日常执法监督检查,保障了辖区环境安全。一是水源地保护行动。以荆泉、羊庄水源地为重点,连续九年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专项行动,累计关停整治违法企业500余家次,实施了35家畜禽养殖场搬迁整治工作,保障了饮水安全。二是园区企业整治行动。对经济开发区176家企业排污情况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将26家企业纳入重点监管范围,分类督促整改落实。三是重金属及危废企业整治行动。强化重金属及危险废物企业管理,关停了松云、欧力、新佳能等3家蓄电池生产企业,实施了瑞宇、凯利2家蓄电池企业的整体搬迁工作。四是土小企业清理取缔行动。始终保持对土小企业的高压态势,多次召开土小企业清理取缔专题会议,组织有关部门和镇街开展联合执法,累计清理取缔土小企业600余家次,有效消除了污染隐患,有效确保了辖区环境安全和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