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张义泉:建议将东营纳入环渤海经济区
中国山东网1月31日讯 (记者 王永春)“从山东长远发展看,要在融入环渤海经济区中拓展空间、赢得优势,必须选择一个城市战略支点加强扶持、率先突破,而这所城市的首选应是东营。”山东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大省,但在环渤海区域竞争中的优势并不突出,山东省政协委员、东营市科协主席张义泉接受中国山东网专访时认为,原因在于山东北部缺少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核心城市。他建议将东营纳入环渤海经济区,引领带动山东北部突破崛起。
借鉴外省:选择一个或几个战略支点撬动发展
环渤海经济区由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三个经济区组成。1992年,中央将它列为全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也正式确立。近年来,环渤海各省市都在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2009年5月26日至29日,14个环渤海市(地区)市长联席会议在天津举行,确定建立环渤海经济区,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2014年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召开会议,研究讨论环渤海地区发展有关问题,安排部署规划编制工作——“环渤海经济区”规划再次进入国家层面。可以说,环渤海经济区是全国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
张义泉说,外省市普遍选择一个或几个战略支点参与竞争合作,从而撬动发展。渤海西岸,天津滨海新区是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区域金融、航运、物流中心,被称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经济总量已占到天津的一半以上,2013年生产总值突破8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万美元。渤海北部,辽宁省强力推进沿海战略布局,以5大临港产业园为主体的“五点一线”经济带发展迅猛,生产总值占东三省的四分之一,占辽宁省总量的一半以上,利用外资占全省的70%。河北省的沿海地区处于环渤海的地理核心位置,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预计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8800亿元,占河北省经济总量的近1/3,三大港口年吞吐量直逼10亿吨,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山东长远发展看,要在融入环渤海经济区中拓展空间、赢得优势,必须选择一个城市战略支点加强扶持、率先突破。”张义泉在专访中表示。
落地山东:东营是环渤海经济区战略支点最佳选择
东营位于山东北部中心、黄河三角洲的核心位置,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京津冀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结合部,战略地位突出,枢纽优势明显,具备成为带动区域发展增长极的条件和潜力。
张义泉认为,东营在北部率先崛起,向东可以冲出渤海湾,连接东北亚;向西可以依托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拓展市场纵深,开辟港口腹地;向南可以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构筑先进制造业及海洋经济板块;向北可以借力京津冀一体化,主动接受辐射,实现融合发展。选择东营重点突破,打造新的增长极,符合国家黄蓝战略要求,有利于山东更好地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密切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快黄河三角洲开放开发,引领带动山东北部突破崛起,促进全省协调发展。
将东营纳入环渤海经济区,张义泉认为应抓住黄蓝国家战略实施和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推动将东营纳入国家环渤海经济区规划,争取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增强东营在环渤海区域的战略地位。
另外,山东省应牵头拿出融入环渤海规划的具体举措,制定对接京津冀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东营的扶持力度,推动东营在山东北部率先崛起,建成环渤海经济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现代金融服务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打造环渤海经济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之后,山东省应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实质性区域合作,促进区域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区域内各市之间互利互惠的实质性合作和活动,突破省际行政壁垒,实现区域联动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