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发力打造产业金融中心 在错位发展中走出特色
编者按
去年7月,济南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确定了“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战略定位。今年7月,济南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首次将金融中心的发展进行了更加精准的定位,确定要突出济南特色,将济南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金融中心”。今年8月9日召开的济南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了《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功能研究》课题报告。
济南为什么要确定产业金融中心的定位?济南应该从哪些路径打通金融与产业的通道?济南打造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该如何发力?法兰克福、爱丁堡的产业金融中心发展有哪些借鉴之处?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深入采写了这组稿件,力图为广大读者解读其中的秘密。
纵向看发展 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加速崛起
近年来,济南金融业步入发展快速轨道,金融机构加速集聚,金融规模不断扩大,金融体系逐步健全,金融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
201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100亿元,其中金融业完成增加值641.8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5%;实现税收收入132.3亿元,占总税收的比重为13.8%,增加值和税收均稳居全省首位,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占全省比重接近五分之一,拥有银行机构45家、证券公司27家、保险公司84家,上市公司达到3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4家,金融业已发展成为济南市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纳税行业。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所需要的经济基础和支撑已经具备。
2015年济南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确定了“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战略定位,相继出台了金融中心建设指标体系、三年行动纲要和2016年主要目标任务,对打造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目前,“金九条”等多项配套扶持政策业已出台,以济南中央商务区为核心载体的金融集聚区建设全面推进,一个立足山东、辐射周边省份、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正在加速崛起。
横向看差距 周边区域性金融中心竞争激烈
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首先要有更远的视野和更宽的视角。同时要实现错位发展,就必须在突出济南特色上下功夫。纵观国内外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城市,大都是根据自己的特点重点发展功能各异的特色金融中心。譬如法兰克福金融中心更多地体现出与实体经济密切结合的特征,建立了完善的“政银担”金融合作体系;爱丁堡则是定位于全球主要的基金管理中心;旧金山是科技金融体系最为发达、资源最为集聚的科技金融中心。
除了上海和北京,济南周边中心城市正在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西面的郑州瞄准“亚洲经贸金融中心”,未来郑州的定位是“国际商都”;东面的青岛瞄准“财富管理中心”,有望成为新兴的财富管理中心城市;南面的南京瞄准“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提出建设承接上海、覆盖江苏、辐射皖赣、延伸全国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专业特色和国际化特征的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北面的天津瞄准“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其定位是“与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改革创新基地”。
济南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吴学军认为,济南必须抓住建设区域金融中心这一重大发展机遇。“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全国很多地方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把握住了改革和发展的机遇,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而在这段时期,济南市却错失了这一发展机遇。”吴学军说,当前国家正在推动经济转型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省里也释放了不少区域性政策红利,这一次济南不能再错过。
找准定位 在错位发展中走出特色
在周边主要城市都在打造金融中心的当下,济南要想突围,就必须在错位发展中走出特色。
在今年7月的济南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济南首次将金融中心的发展进行了更加精准的定位,确定要突出济南特色,将济南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金融中心”。今年8月9日召开的济南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功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据了解,这份课题报告是由市金融办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组成课题组,紧紧围绕济南“建设什么样的金融中心”以及“如何建设金融中心”等重大命题,历时4个多月时间,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论证后形成的,明确了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发展定位,即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
作为课题报告的参与者之一,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胡彩梅博士对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她认为,济南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区位优势明显,配套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着定位不清晰、引领功能不突出等问题。而世界上许多金融中心都是重点发展某几项功能,成为专业性金融中心。比如芝加哥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中心,青岛则是财富管理中心,济南也应有明确的定位。
正是基于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劣势,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报告明确提出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应定位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这一定位的依据主要基于以下四点:一是可以有效满足济南城市建设、1+6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等庞大的金融资本需求;二是与周边城市尤其是青岛谋求差异化发展和错位竞争;三是与国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战略导向高度契合;四是顺应“一带一路”深入推进、资本市场有序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金融双向开放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