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2010-2015年)

02.03.2015  21:04

      为抓住国家批复我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和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的重大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我市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增创省会发展新优势,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济南作为山东省经济、政治、文化、科教人才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已经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351.4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5.6∶43.4∶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54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26.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9.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7.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55.4亿元。实现地域财政收入967.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0.2亿元。进出口总额56.6亿美元。民生保障工程建设顺利,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多层次、全方位的住房保障体系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进展。2009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72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04.8元。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进展。

  1.创新资源日趋丰富。驻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密集,创新资源丰富。现有高校39所(加成人高校和社会办学共66所),高级职称8万人、各类人才70余万人,万人拥有高级专业人员138人。市级以上独立科研机构178家、重点实验室54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51个)、工程实验室5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个)。企业技术中心187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4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3家),其中,浪潮集团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实验室成为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力诺集团成立首个国家级太阳能光热利用企业技术中心,齐鲁制药获批建设国家哺乳动物细胞国家工程实验室,重汽集团获批组建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中心列入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计划,济南高新区成为大平台建设的中心区和主要的成果转化基地。

  2.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市连续4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科技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前列。建立国家级科技园区6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7个、863成果转化基地2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先后落户我市。齐鲁软件园、济南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各类孵化器基地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企业孵化器5家,在孵企业1000余家,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大中型企业90%以上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建成科技中介机构269家,其中生产力促进机构23家(国家、省级各3家)、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4家、科技咨询服务机构16家、技术推广机构7家、技术产权交易机构4家。启动“百家实训基地”计划,17家实训基地投入运营。

  3.创新水平明显提升。“十一五”以来,全市共承担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19项,争取国家、省科技经费支持6.89亿元。浪潮万亿次超级计算机、二机床高效全动能大型机械压力机、三维CAD/CAM软件、中创中间件、重汽重卡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取得重要突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230项,分别获国家、省科技奖励29项、983项。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平均每年开发新技术新产品1000项以上。2009年专利申请量13701件,发明专利申请量2999件,专利授权量6392件,发明专利授权量832件,专利相关4项指标继续位居全省第一,万人专利申请量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4位。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分别达到2家、8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7个、山东名牌产品119个,中国驰名商标22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84个,制(修)订国家标准45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3%,对外技术依存度约为36%。

  (三)创新机制环境得到优化。2006年,成立了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建立完善了部门及县(市)区协作互动工作机制。构建了组织、评价、规划、责任、政策、创新主体“六大体系”。2009年12月,国家工信部与省政府、市政府联合签署了《部省市协同开展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备忘录》。2010年1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相继批复我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为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成功举办了4届信博会和5届科交会,搭建了高层次产学研合作平台,累计达成合作协议980余项,形成了具有济南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不断健全,“十一五”以来,市财政科技投入7.5亿元,全市全社会研发活动经费支出由2005年的33.94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57.7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91%,比2005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不断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先后出台并完善了科技发展、产业创新、人才引进、税收优惠、自主创新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2006年以来市财政创新奖励资金达到1.6亿元,设立了科学技术最高奖,奖励力度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大型仪器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等六大公共资源共享平台,组建了华东地区最大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营造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的环境,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创新亟待深入,传统产业升级任务艰巨,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扩张仍需加快,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低;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内生动力不足,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强,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知名品牌产品较少;三是省会创新资源发挥尚不充分,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仍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产学研合作层次较低,科技开放合作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高水平创新团队少,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拔尖人才比较短缺;五是创新投入相对不足,财政资金和金融贷款在科技活动中比重偏低,规模工业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与先进城市差距较大;六是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创新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等。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环境。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创新将一直是发展的核心和竞争的焦点。当前,许多国家着眼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危机过后的繁荣超前部署,积极培育和发展以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主要支撑的新兴产业,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工和结构调整加速推进,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开始成为发展主流模式。全球已经进入空前的创新聚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创新能力愈来愈决定国际竞争地位。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各国纷纷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和提高创新能力,发达国家和地区国际产业竞争的战线已经前移到产品的研发阶段乃至基础研究阶段,研发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竞争焦点。同时,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难题急需提高创新能力。忽视创新能力的提升,必将在新一轮竞争中落伍,拉大与发达国家、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

  建设创新型城市已成为承接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带动建设区域创新型城市,最终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对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提出在全国率先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我市作为山东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区域金融中心,将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重大机遇,把国家的指导扶持与近年来的建设实践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一条机制科学、政策完善、措施配套、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新路子,加快发展,破解难题,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我市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依靠创新突破我市发展中面临的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抉择。通过建设创新型城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在核心技术和产业竞争力上实现新突破;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围绕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发挥创新支撑作用上实现新突破;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贯穿现代化建设的主线,围绕发挥省会优势,在整合创新资源、激发社会创新精神上实现新突破。努力使全市创新能力的提高从以引进、模仿为主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从以政策、投入拉动为主向以依靠科技、知识、人才、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为主转变,把我市发展成为具有强大创新动力和雄厚创新实力的城市,确立我市在区域创新型建设中的辐射作用和引领地位。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健全创新体系、聚集创新资源、突出效率效益、着眼引领示范”的指导方针,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为突破口,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维护省会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发展目标。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能力强、经济发展后劲足、城市功能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资源节约、生态环境友好、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创新型区域中心城市,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的先进行列。

  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把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

  ———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互动机制。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向研发前移,引导高校院所尤其是驻济高校院所研发重心向应用转移,促进经济和科技的紧密结合。

  ———坚持以人才为本,提升全民创新素质。加快实施使用、培养、引进创新人才战略,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幅度提高城市公民基本科学素养。

  ———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作用,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形成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整体合力。

  ———坚持构建创新体系,形成区域创新特色。加快创新能力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省会创新资源,集中创新力量在应用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构建各层级以应用开发为主干的创新平台。

  ———坚持政府管理创新,优化创新环境。转变政府职能,以服务于创新为工作取向,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增强创新的发展后劲。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资源聚集、创新效率高、创新效益好、创新辐射面广和引领示范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力争实现十大突破:1.科技支撑取得突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财政对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65%,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达3%以上,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力。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围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目标,打造生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技术装备制造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500亿元,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3.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以创新为驱动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42∶5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60%。4.创新能力建设取得突破。培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0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0家以上,新增国家级5个、省级30个。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达65%以上。万人专利申请量达30件。创建省级以上名牌300个、著名商标300个。5.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建成市级生产力中心40个以上,创建国家级中心5—10家。实施标志性产学研工程项目100个,新建产学研中试基地50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融资机构达到10家以上,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融资体系。6.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0%以上。高新区等各类园区引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7.社会事业创新发展取得突破。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推进均等化长效机制。8.创新人才建设取得突破。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00人,万人拥有高技能人才350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50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000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50名。全民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高。9.创新机制环境取得突破。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健全,行政效率不断提高,创新推进机制日益完善。10.城市承载能力取得突破。城市建成区容积率提高到2.5%以上,基本步入绿色城市、可持续城市与低碳城市发展道路。

  到2020年,创新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创新能力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创新文化成为城市精神,国民素质水平居国内前列,实现绿色、可持续、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主要任务

  (一)发挥创新资源优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1.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配置为主导,以政府扶持为手段,以增加企业品牌数量和提升品牌质量为目标,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融资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快发展重汽、浪潮、中创、二机床、齐鲁制药、福瑞达、力诺、圣泉、九阳等一批自主创新骨干企业,形成若干国内具有比较优势和领先水平的名牌产品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资源优势,不断提升企业技术研究水平。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结合重点产业集群的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突破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加强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组织重点开发,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鼓励企业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健全技术咨询、服务机构以及专家库系统,为企业提供技术援助机制,培育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科技企业。

  大力实施“专利、品牌、商标、标准”四大战略,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升级。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已有自主知识产权名牌档次,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培育一批具有专利权的核心技术,加速专利技术产业化。以增强企业创造专利能力为主线,将专利工作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及生产经营全部环节。加强引进创新和集成创新,不断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能力。2.构建开放流动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山东大学、济南大学等驻济高校的原始创新优势和人才培育优势,促进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探索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新型合作模式,加快建立开放、流动、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培育壮大一批服务于创新的科研机构。结合区域优势和特色,整合科研资源,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充分把握国家(部)、省属科研机构转制机遇,强化支持服务,吸引其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有效引导高校、科研机构面向我市发展需要,开展以应用开发为主的科技研究,按照我市主导产业人才需求调整设置专业学科。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市内高校、科研机构之间,以及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资源共享合作研发,组建开放型或实体型创新研究机构和联合开发机构,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进行高层学术交流,开展原始创新以及共性和关键性技术联合攻关。3.构建社会化、网络化创新服务体系。构建政府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完善大型科学仪器公共服务平台的评价方式和运行机制,提高仪器设备的综合利用效益和服务质量。建设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网络资源、信息网络技术进行整合与建设。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专项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服务系统、专利技术交易系统和知识产权专家咨询系统。

  完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按照发展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服务网络化的总体要求,培育一批专业性、综合性孵化器。提升创业服务中心服务支撑功能,保证科技创业成功率,实现孵化功能和服务效能的新突破。支持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其他投资主体创办多元化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创办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行业的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各类孵化器之间的互动式发展。

  搭建市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绿色通道”,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协作共建机制,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县(市)区立足自身优势,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核心技术、联合开发产业化项目为重点,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以重大科技合作项目为纽带,以特色园区和留学生创业园为载体,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强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集团在区域农业创新体系、现代农业、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组建重点实验室。加强中乌高科技合作园的建设,使其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科研成果孵化的重要平台与载体。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1.大力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工业结构。立足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技术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在改造提升冶金钢铁、石油化工、食品工业、新型建材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信息产业。以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建设软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为契机,搞好总体规划和发展布局,加快项目和载体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积极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信息装备制造业,以浪潮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吸引国内外计算机、通信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着力发展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服务器及计算机外围设备生产基地,实现国产高端容错计算机规模化生产。加快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济南光电子产业园建设,加快网络设备、通讯设备、专用电子设备开发生产建设项目,积极引进电子元器件、零配件、印刷电路板等配套产品生产企业,逐步形成配套完善的生产协作体系。消费类电子产业,重点加快数字电视机顶盒、数字多媒体终端产业化进程,发展壮大智能家电产业。以九阳电器等骨干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小家电和智能测量仪器产品,扩大市场规模。

  生物产业。以国家规划建设重大新药创制平台为契机,加快建设产业发展聚集化、产业水平国际化的生物技术产业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资源整合优势,加快发展化学药物制造、中药、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生物服务六大产业领域。以齐鲁制药、博士伦福瑞达、宏济堂、福胶、东方药业集团等企业为龙头,支持“鲁”牌中成药、“福”牌阿胶及保健品和东方活血膏等中药产品项目,发展生物医学材料及器械,支持作物育种、畜牧胚胎工程、畜禽疫病诊断试剂和生物疫苗以及绿色高效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和酶制剂产业化,加快生物制造特色优势产品规模化生产。推进齐鲁制药生物技术药物、化学原料药项目,福瑞达透明质酸,圣泉功能糖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增强生物产业整体竞争力。

  新能源产业。加快新能源推广利用步伐,突出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完善产业发展保障体系,走规模化、国际化和集群化发展路子。太阳能光热产业,重点加快力诺集团镀膜管项目、桑乐公司100万台农村适用型太阳能热水器项目、澳华太阳能一期5000万元投资项目建设,巩固提升太阳能毛坯管、太阳能镀膜管、太阳能热水器国内市场优势地位。太阳能发电产业,重点推进光伏晶硅材料、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建筑用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发电控制系统、LED太阳灯具等产业项目,支持力诺集团300兆瓦光伏电池片项目和晟朗一期250兆瓦太阳能多晶硅铸锭、120兆瓦电池片及100兆瓦光伏组件生产项目建设。生物质能产业,重点推进秸秆发电技术改造项目、济锅集团生物质能锅炉项目和圣泉、佳宝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建设。加快济南海伦秸秆沼气发电和济阳第二垃圾场发电等一批农村秸秆气化、垃圾发电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地热风电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长清大学科技园热源厂建设项目及济南绿寰科技、济南艾嘉热泵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地源热泵产业化推广项目,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能;依托轨道交通公司、伊莱特重工公司、齐鲁电机等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建设济南风电产业园。

  新材料产业。依托科研院所技术力量,发挥骨干企业龙头带动作用,不断提升新材料产业综合竞争力。LED半导体照明材料产业,重点扶持瑞森华光集团、富士康、宝世达、宇科同茂产业化项目,带动我省LED半导体照明材料产业快速发展。氟材料产业,依托中氟化工等骨干企业,重点开展氟聚合物、氟材料、氟精细化学品、建筑氟碳涂料、氟碳防腐涂料、氟硅不沾涂料、IT专用含氟粘合剂、含氟农药中间体等产品研发生产项目,推动氟材料战略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产业,依托圣泉等优势企业,重点开展树脂复合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的改进与应用。环保节能节材建筑材料产业,发挥山水集团龙头带动作用,重点支持开发低能耗高性能水泥、高性能多功能新型墙体材料项目。耐火材料产业,以济南镁碳砖、鲁东、新峨嵋等企业为龙头,加强重大创新成果转化和战略产品开发,推动产业链整体技术实力提升。

  高技术装备制造业。交通装备制造业,加快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围绕建设国内最大的重型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轿车、摩托车生产基地,坚持整车发展与零部件升级并举,着力构建协作配套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重汽产业园、研发中心、生产能力提升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与曼公司合作项目。搞好吉利汽车、青年汽车整车及配套项目建设,加快形成40万辆轿车生产能力。实施一批发动机、变速箱、驱动桥等关键总成以及高技术零部件配套项目。推进轻骑与标致合资合作项目。加快铁路重载货车、专用货车、特种货车扩大生产规模项目,建成全国重要的铁路货车生产基地。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挥核心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扩大重点产品生产规模,强化行业资源整合,提高社会化协作配套程度,形成较为完备的机械装备产业体系。推进济南变压器集团大型电力及特种变压器、济南鲁联集团机械制品、时代试金试验机焊机、济柴气体发动机和船用发动机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实施二机床大型数控机床、法因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钢结构数控加工设备、济南铸锻所压力机、巨能液压大型成型数控机床等一批生产项目,巩固济南在全国锻压设备和数控压力机方面位居首位的市场优势。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服务业,要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优化空间发展布局,努力创新金融业务和服务方式,建立完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具有高效服务功能的金融体系,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济南”品牌。旅游业,以“泉水之都、休闲胜地”为主题,理顺体制,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完善设施,提升品牌,增强接待能力、辐射能力和集散功能,努力构建大旅游产业,创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会展业,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品牌带动,推动会展业向规模大型化、展会品牌化、展期固定化发展,把济南建设成为区域性会展名城。文化传媒业,积极传承历史文化精髓,凝聚深厚文化积淀,整合文化资源,拓展产业领域,推进文化创新,建设精品工程,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传媒网络,打造现代文化品牌,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实施盖家沟、担山屯、郭店等三大物流园区和国际集装箱分流中心,以及空港、邢村、桑梓店等4个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强化物流平台支撑,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面向全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发展特色增效农业为目标,努力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生物技术培育良种、农业信息技术、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深度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按照省会城市需求特点,重点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模式,推动星火产业带、示范园区、品牌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推进“三品基地”建设工程、农村新能源建设工程、农村土地整理建设工程、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培育壮大佳宝、维尔康、民天等一批农村科技型龙头企业。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幅度提高节水灌溉水平。推进生态村建设,推广太阳能、风能、沼气综合利用。继续做好科技培训、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4.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逐步改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企业和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长效机制,以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目标。加强对高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的管理,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积极扩大清洁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应用范围,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率。鼓励应用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加快建筑节能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强化城市计划用水,大力推广节水保泉、水体控制和治理技术,推进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市场化。加快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应用农业节水。推广可燃排空气体回收发电和生物发电,发展利废新型建材,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快秸秆综合利用。发展城市污水治理成套设备、脱硫除尘成套设备、秸秆气化成套设备、废塑料综合利用设备等环保设备制造,搞好环保工程及技术开发服务和资源综合利用。

  (三)全力创建中国软件名城。

  1.做大做强软件服务业。围绕培育国内最具竞争优势的特色软件产业集群,加快软件服务业服务化、网络化、高端化和国际化进程,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和新兴业态,努力建成基础设施先进、关键技术领先、人才储备雄厚、政策环境优越、自主品牌竞争力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软件产业基地。依托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通信等平台,大力发展网络教育、游戏动漫、电信增值服务、商业信息等基于软件开发的信息服务。实施软件产业化、上市培育、软件企业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速做大做强做优。鼓励骨干企业与国际国内知名软件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积极争取引进一批集成电路、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软件外包、动漫游戏等大项目、大企业。以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新兴业态为动力,加速培育物联网发展中心,建设云计算综合支撑平台,尽快将新型概念转化为新型业态,培植新的增长点。重点发展八大类软件:一是支撑软件。以实施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为契机,推进中间件产业化,加快开源软件、开发平台、面向服务的基础平台、构件库等支撑软件开发。二是工业软件。发挥浪潮ERP品牌效应,以山大华天、易恒软件、普联软件等优势产品为重点,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CAD等工业软件的研发和应用,建立国产工业软件体验中心和示范基地,提高大陆机电、泓奥电力等面向工业节能和环保领域的软件研发水平和推广应用程度。三是信息安全软件。充分发挥山东大学、山东中孚、济南得安等在信息安全领域的技术优势,加快安全管理、内网监控、外网防护等信息安全软件产业化进程。四是行业应用软件。充分发挥浪潮软件、积成电子、地纬软件、政通科技、正元地理、山东康威、星科等软件工程技术中心的作用,提高在金融、能源、交通、教育等领域的软件技术水平和集成服务能力。五是嵌入式软件。以浪潮集团、九阳家电、神思电子、山东优耐特、华辰泰尔等骨干企业为依托,面向数字电视、智能家电、RFID应用、汽车电子、移动通信等领域,提高嵌入式软件技术产品研发能力和产业化程度。六是集成电路设计。以CIIIC信息通信研究院、山东华芯以及山东大学等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为依托,重点发展面向消费电子、计算机、通讯、安全、控制、汽车电子等芯片产品设计,提高我市集成电路设计能力。七是软件外包与服务。完善“软件出口绿色通道”服务功能,发展数据中心与资源外包服务、数据加工与处理服务、数据异地备份与恢复维护服务等业务,建成齐鲁服务外包城。八是动漫游戏产业。支持一批动漫游戏产业示范工程和示范项目,促进形成拥有多种业态,集研发、制作、运营、出版、国际认证培训于一体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格局,培植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游戏品牌集群。到2015年,实现软件服务业销售收入1700亿元。

  2.推进510工程和四大平台建设。着力实施培育十大名园、十大名企、十大名品、十大名人、十大联盟的510工程。一是以齐鲁软件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为核心,重点建设历下软件园、长清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环保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努力创建金融外包示范园、东环科技和时代创意信息服务园等新型园区,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十大名园。二是培育以浪潮、中创、积成电子为骨干的十大著名企业。三是重点扶持浪潮ERP、中创中间件和山东中孚、济南得安的信息安全平台、山大华天三维CAD/CAM等在国内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高的十大品牌产品。四是涌现十大软件领军人物和杰出代表。五是支持建立齐鲁软件外包、中间件、RIFD、地理信息,以及面向电力、交通、通信、信息安全、工业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应用的十大联盟组织。在抓好510工程的同时,积极构建平台软件外包服务综合平台、齐鲁软件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动漫游戏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整合中日IT桥梁工程交流示范基地数据库和软件服务业企业基础数据库,构建为软件名城建设提供产业支撑服务的综合平台,为企业提供创业指导、人才需求、法律咨询、政策扶持等综合服务。

  3.优化软件服务业功能布局。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升级转移、区域分工协作等因素,着力打造“一城五区”产业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梯次结构合理、产业错位发展的软件服务业发展格局。以齐鲁外包城和齐鲁软件园二期建设为带动,全面提升齐鲁软件园的服务功能和水平,发挥先发优势,吸引高端人才和龙头型企业,做大产业规模、做强重点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形成国内一流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群。加快建设以齐鲁软件园为核心的软件研发、生产和服务核心区,以山大路科技商务区和历下软件园为依托的软件应用孵化区,以齐鲁软件学院和大学科技园为基础的软件人才教育培训区,以长清软件园为重点的数字创意示范区,以济南高新区新区、济南经济开发区、明水经济开发区、济北经济开发区等为重点的软件技术成果转化区。结合城市综合体建设,发挥楼宇经济载体作用,培育新的软件产业集群。

  (四)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提升创新能力水平。

  1.发挥科技园区创新功能。举全市之力,加快济南高新区建设发展。以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世界级软件、计算机、网络通讯、数字装备等四大产业集群,形成“创新、产业、辐射、环境”四大高地,建成集创业孵化、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创业基地。推进齐鲁软件园、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环保科技园、出口加工区等特色园区建设,增强科研服务、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产业承载功能。加快济南经济开发区、明水经济开发区、济北经济开发区等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承载能力,形成管理体制先进、产业结构合理、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区域功能清晰、支撑服务体系完善、能够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创业发展的集聚地和制高点,成为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和增长极。2.推进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充分借助山东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合作平台,继续加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省医学科学院等院所的合作,重点针对我市优势产业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扶持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形成一批一流的科技团队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拓展大学科技园建设规模,促进产学研结合,使之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创新人才积聚地和高技术研发基地。建设一批省、市重点实验室,高起点引进3—5家国内顶尖的权威科研机构或一流的国际研发机构。以项目、科技经费投入、政策支持等多种形式,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及民间人士创办科技类非企业研发机构。3.提升企业技术研发水平。积极支持有行业特色、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支持对产业具有扩散带动效应的重点企业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同建立高层次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及产学研中试基地等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平,通过体制创新、吸纳人才、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投入等措施,增强工程化、产业化能力,提高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市场化水平。争取新组建3家以上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行业协会为主,政府部门推动,建立若干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增强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专利试点、示范工程。密切跟踪数控机床及重型锻压设备、新材料技术、计算机软件、医药化工、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重点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培育50家以上企业成为国家级、省级专利试点企业。发挥国家专利技术济南展示交易中心、网上专利技术交易市场的作用,完善专利技术实施转化平台,加速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五)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数字化城市。

  1.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宽带、移动高速、多媒体城域网,形成覆盖全市城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适应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高速公路”体系。围绕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立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处理机制,推进光纤管道、通信铁塔等基础设施集约化应用。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和精品宽带网络建设,提高网络承载能力,提升互联网接入带宽标准。基本建成基站布局科学、通信覆盖全面,服务水平领先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制定“无线城市”建设规划、技术标准及应用扶持政策,统筹建设与第三代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网相补充的宽带无线网络,推广无线宽带新技术和新业务应用。大力支持泛在网络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试点示范,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重点建设移动、联通和电信3G网、山东艾维公司移动宽带基站、山东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涵盖城区数字化地形图、交通道路地理信息、市容环境地理信息、市政设施地理信息、城市房屋土地资源地理信息、城市园林绿化地理信息、城市国土资源地理信息等城市空间地理数据库,推进城市资源信息化。

  2.依靠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围绕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应用示范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突出抓好汽车、钢铁、石化、机械装备、建材、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的改造,推进济钢、重汽、济柴、炼油、二机床等一批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建立以软件企业和大型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支撑体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提高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企业资源计划等技术的推广普及,加速技术升级和工业质态的提升。推进信息技术在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中的应用,加快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有机结合,提升工业企业综合竞争力。

  3.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以信息化为载体,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管理与技术创新,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大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公众服务和教育、医疗与公益性服务的信息化进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提高交通运输、商品流通、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社会效益,提升社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加快交通信息通讯、网络、自动控制、交通工程等技术研究,构建高效的智能交通系统。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为目标,加快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建立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整合城市各类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化和标准化城市信息体系,开发地理信息、专业应用、便民服务等一系列应用工程,全面推进城市运营管理与服务功能信息数字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六)加快社会事业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确立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低保、基本保险、基本养老制度建设,实现应保尽保。完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负担比例,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公共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重点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全面建立劳动保障四级工作网络体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调整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建设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公益性体育事业发展,建立覆盖广大乡村的广播电视工程,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系健全、共享高效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2.建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效机制。研究制定适合我市实际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体系。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门类、结构和重点,建立重点突出、门类齐全、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动态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落实公共服务责任。制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使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综合考评体系要求相衔接、相适应,分阶段、有重点、按步骤地予以实施。

  明确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完善适应公共服务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明确界定市、县(市)区、乡镇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权限,强化政府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责任。加强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建设,形成适合服务型政府要求的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把统筹城乡发展与城市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相结合,在编制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民工及家庭对住房、医疗、教育、娱乐等公共服务的需要,健全覆盖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努力把新增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公共服务,优先保障农村地区和困难群体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推进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调整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使公共服务支出成为财政支出的主体。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加强专项转移支付的严格管理,保障我市财力比较困难的县(区)及乡政府具有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所需的必要财力,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整合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规模效益。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形成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适当引入市场化和社会化运作方式,打破公共服务领域垄断,建立政府管基本、市场管操作、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供给体系。采取合同外包(政府采购)、特许经营、公共服务凭单制、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建立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制度,完善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包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公共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单项和综合评估,重点检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绩效。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问责和监管,全面发挥政府主管部门、专业机构的监管作用,形成行业自律,消费者、传媒和公众监督相互配合的全方位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引入外部评价机制,增加民众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评价体系中的权重。3.创造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环境。从打造城市现代特色、宜居特色、自然特色、生态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入手,实施城市综合体建设、新区建设、畅通建设、设施建设、特色建设和居住提升、生态提升、管理提升等八大工程,力争到2015年建设成为全国最具魅力特色的宜居宜业城市之一。推进京沪高铁及济南西客站、石济客运专线、济青客运专线、济南至周边6市城际铁路及德大铁路、聊泰铁路建设项目,实施济齐黄河大桥、长清黄河公路大桥、石济客专公铁两用桥、黄河一桥拓宽改造、穿黄隧道等跨黄设施、遥墙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项目及一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交通通达性。推进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供水供气供热管网项目、1000千伏输变电建设项目、城区电缆入地建设工程,加快建设16个城市综合体,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承载力。实施一批园林建设项目,突出泉城特色风貌。推进济南南部山区水源涵养、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等项目,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七)实施创新人才战略,健全人才支撑体系。

  1.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强创新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按照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着力实施党政干部、企业家、泉城学者、高级技师、农业技术员等五大人才工程,充分发挥五大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继续推进以“泉城学者”和“泉城金蓝领”为重点的人才开发工程。着力优化创新团队发展环境,凝聚创新人才,支持培育创新团队上档升级,提升创新团队整体水平。依托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济南市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及济南市首席技师选拔制度,结合行业发展特点,在社会服务业人才队伍中实施“双百名家名师”培养工程。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着力培养一支创新型企业家队伍,不断完善企业家成长环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吸引和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家人才。

  2.引进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和留学人员来济创业。在科研创新领域,重点支持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级实验室和重点学科负责人、长江学者和泰山学者、重大科研或工程项目主持人、博士生导师等领军人物,以及具有才干的留学人员和原创能力的学术带头人。实施“5150”引才计划及“百千万海内外人才引进工程”,广泛吸纳各类优秀人才,汇聚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学术技术领先水平的专家学者和全市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占据人才制高点,更好地为省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3.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管理制度,用有竞争力的制度造就有竞争力的人才,不断激发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继续改革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加强培养创新人才的载体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授予荣誉给予重奖,解决创新型人才在社会保险、住房、户口和子女就学安置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加快创新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人才基础信息库,促进各类创新人才互动合作,逐步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创新人才市场网络。努力营造鼓励优秀人才干事业、帮助优秀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优秀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

  (八)提高全民创新意识,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1.树立创新发展观念。按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把发展观念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指导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强化抢抓机遇、奋发有为意识,开拓创新、勇于突破意识,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意识,科学务实、精致高效意识,努力使思想境界与创新发展的要求相符合,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相一致。

  树立全面发展、全新发展、全局发展的观念。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形象,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和社会全面发展,建立完善有利于推进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经济强市、魅力泉城、和谐省会。推进以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加快建设科学化的创新管理调控体系、多元化的创新要素投入体系、高效化的创新活动服务体系和制度化的创新人才体系。进一步集聚省会城市创新资源,发挥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创新城市、创新型城市群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2.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倡导勇于创新、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培育宽容失败、敢冒风险的创新理念,培育尊重个性、支持冒尖的创新意识,培育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创新品质,形成理解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风尚。搞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引导全社会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使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激励社会各界共同投身于创新型城市建设事业。

  推广新型科普教育。以提高全民文明素质为目标,加快普及基础科学知识、现代科技及应用知识,大力培育科学精神,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建设完善市科技馆、县区综合性科技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站、社区和乡镇科普文化活动室三级科普基础设施体系。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广科普教育,建立面向全社会的科普信息库。组织协调传媒界、教育界、科学界与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打造一批特色优秀科普节目、科普网站和科普期刊,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增强科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构筑多层次的全民科学素质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教育的早期抓起,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以推进新课程改革为中心,加强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普及先进的教育理论,创造和推广优秀教育改革经验和成果,推进教育教学领域整体改革。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在学生中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学会创造、破除迷信、思想活跃、实践能力强的良好风气。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基础工程,实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形成较为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大幅度提高公民基本科学素养。

  3.健全创新政策体系。加快政府管理职能转变,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强化政府在创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促使政府部门从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转变为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制定者、配置过程的监督者、配置绩效评估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政府投资监管、国有资产监管、政府决策等方面制度改革,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切实将政府管理经济社会行为纳入依法运转轨道。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实行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充分发挥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促使政府管理职能更好地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关于推动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导向作用,通过财政引导和产权激励等政策,推动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鼓励企业加大投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标准。鼓励中小企业型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限制在重点产业领域重复引进技术和装备,限制产业关联度小、能耗高、污染大、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弱的产业项目发展。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构建规范守信的社会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成员,强化指导协调、督查落实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各项职能。各县(市)区及市责任部门要相应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具体负责本区域、本部门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抓好实施落实。要按照部门协作、县区联动的工作原则,积极开展创新型城区示范试点工作。

  建立创新绩效考评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明确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的工作目标和责任,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监督,形成良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管理机制。

  加强创新型城市工作的协调管理。推进创新型城市工作是一项涉及领域广、参与部门多、指标任务具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把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纳入全市、各县(市)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发展环境和优势,选准创新工作切入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完成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目标任务。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要加强整体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共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逐步提高财政对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证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在现有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加大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完善资金发放、使用、监管、效果评价办法,提高资金保障程度和使用效益。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强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投资领域,逐步完善激励政策体系,通过多种政策手段,降低科技投入风险,激励企业、个人和科技风险投资机构不断增加投入,提高投资回报率。加强与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的联系沟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在国内外以债券、股票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

  (三)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创新法规政策。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加快制定和实施促进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社会信用建设等领域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构建完善的法规体系,把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完善政府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向自主创新主体倾斜的配套制度。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土地资源,优先考虑自主创新型企业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不断提高政府采购本市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比例,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国内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以政府专项资金为引导,引入专利权质押贷款、风险投资等技术投融资机制,重点支持符合全市经济发展方向,具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专利技术产业化。

  (四)提高空间承载能力。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按照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的要求,构筑省会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继续完善以电力、天然气、供热为重点的能源系统、新城区道路交通网和市区供排水管网系统。加快存量空间改造,提高建成区总容积率,释放承载空间。确保土地空间供应,创新产业用地优先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加强与省会城市群城市和辐射圈内城市全方位合作,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产业互动的良性机制,推进产业功能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支持虚拟空间开拓,规范虚拟空间管理,培育虚拟空间市场。

  加强城市特色景观建设。正确处理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保护和发扬泉城特色,形成“山、泉、湖、河、城”有机结合、地方特色浓郁、时代特点鲜明的城市风貌。加强泉水保护,以保持泉水常年喷涌为目标,搞好水资源的综合平衡,提升“泉水之都”形象。从城市现代化发展需要和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保护出发,合理控制泉城特色风貌带范围内建筑高度,使沿街景观、建筑群体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相协调。继续强化绿化工程建设,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提升整体环境和城市功能。按照环境容量要求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的重点和强度,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筑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市容市貌管理,改善城乡整体面貌,推进城市维护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建设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高标准建设和改造防汛、消防、人防、气象、防震等设施,完善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全面建立起由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救灾指挥系统、减灾行动系统组成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维护城市安全运行,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图读懂|看章丘如何全域出彩
  [ 编辑:贾淼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新华网
山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颁奖暨泉城青年创新大会举行
第十届山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颁奖暨泉城青年创新大会现新华网
济南章丘法院强制腾房 一日成功交付两处房产
  近日,济南市章丘区人民法院组织开展强制腾房行动,新华网
章丘法院:拘留2人 讨薪10万 让农民工暖心过中秋
  今年中秋节前,为了让农民工拿到工资回家过节,新华网
济南章丘:聚焦“三个维度” 增强企业群众改革获得感
  作为“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主力军,新华网
海右文艺讲堂举办第九期《红色经典歌曲赏析》讲座
  9月25日,由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等主办,新华网
商河县油区工作协调服务中心开展双报到志愿服务活动
  为推动共驻共建常态化,落实“三张清单”社区需求,新华网
平阴安城镇:北变智达总部经济项目签约仪式举行
  近日,北京北变智达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新华网
“迎国庆,保平安” 济南章丘公安在行动
  “国庆假期各景区将迎来旅游高峰,新华网
济南章丘刁镇街道:坚决念好"四字诀" 治理基层微腐败
  为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新华网
济南工人新村南村街道“一轴两轮”厚植社区干部繁育“沃土”
  近年来,济南市天桥区南村街道坚持组织引领,新华网
孙立成在中国企业论坛上推荐“新济南”引共鸣
   今天的济南——    舒适怡人的休闲宜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