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济南市将推进物流中心建设 实施互联网+制造

19.02.2016  12:57
2016年济南市将推进物流中心建设 实施互联网+制造

  舜网讯 2月18日,济南市召开全市经济信息化工作暨物流中心建设动员大会,记者在会上了解到,2015年济南市与中国广核集团签署清洁能源合作协议,着力培育新产业新动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42.58%,居山东省首位。到2016年,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将推进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济南实施方案,编制出台智能制造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开展“互联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培育行动,加大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推进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建立健全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减排。

  2015年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42.58% 居山东省首位

  2015年,济南市与中国广核集团签署清洁能源合作协议,引进培育新能源、无人机、工业机器人、智能电网等领域一批新兴企业。工业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加快,出台实施转型升级五年行动计划和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支持措施,着力培育新产业新动力,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技改投资707.9亿元,增长15.8%,高于山东省0.6个百分点,37个项目入选省技改导向计划。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2.58%,居山东省首位。入选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689个,居山东省首位。同时,以互联网+政务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互联网在产业提升、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方面应用,智慧泉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章丘获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济南成为全国进入信息社会初级阶段的六个省会城市之一。

  2016年济南预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

  济南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会宝在会上指出,2016年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左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15%以上,社会物流总额增长12%以上,完成山东省政府下达的年度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济南实施方案实施“互联网+制造”示范工程

  记者了解到,2016年济南市将推进重点行业转型升级,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分行业精准施策、推广典型、对标赶超,加快推进、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转型升级,实现产品升级、转型转产、扭亏为盈。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济南实施方案,编制出台智能制造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围绕济南市重点打造的10个产业链,实施一链一策、优势带动,研究推出分业扶持政策措施,对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采取特惠制,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实施“互联网+制造”示范工程,推进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和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制造领域应用,创建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培育智慧化园区。

  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推行“政采贷”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力度

  据悉,济南将开展“互联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培育行动,培养一批智慧型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支持“创客济南”服务平台发展,建设一批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微企业、创客等对接创新平台。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代偿风险补偿措施,大力推行“政采贷”模式。加大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创新直接融资方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推进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 建立健全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机制

一是加快推进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抓好桑梓店物流中心、空港国际物流中心等物流枢纽建设,重点推进传化泉胜公路港、临港国际物流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推进崔寨、大桥路两大综合型物流基地建设

,重点抓好盖世物流园、零点物流港改造提升和瀚迪物流园规划编制及实施工作。二是抓好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建立健全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全力推进传化泉胜公路港、普洛斯仓储物流园、上海宇培电子商务分拨中心、中通快递山东中心、大舜医药物流等21个重点物流项目建设。三是推进物流通道建设。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动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快综合保税区集装箱堆场建设,积极与中外运集团洽谈合作,发展外贸集装箱运输。建立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物流合作机制,统筹推进物流园区节点、功能园区规划建设,推进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四是加强物流环境建设。编制物流专项规划和物流业五年发展规划。研究制定规模以上物流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出台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强化减轻税负、规范收费、保障用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推动燃煤锅炉淘汰

  实施能耗总量控制,严格落实节能“双目标”责任制,狠抓重点领域节能,确保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节能约束性指标。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大力推广低温余热利用、锅炉(窑炉)改造和高效粉煤锅炉、节能电机、节能变压器等节能技术装备,推动燃煤锅炉淘汰及煤改气改电改生物燃料。实施民用生活燃煤清洁化治理,采取政府补贴方式,在中心城区居民家庭推广使用洁净型煤和新型炉具,年底实现“全覆盖、全替代”。加强煤炭质量监管,依法查处生产、销售、燃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及制品行为。认真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妥善处理关闭煤矿转产转业、人员安置和塌陷治理工作。发挥成品油监管协调机制作用,加强成品油全过程监管,确保市域内加油站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