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核心引领集聚辐射 拓展空间做大做强省会

24.10.2014  15:43

  原标题:核心引领 集聚辐射

  △大剧院进展外景

  △浪潮华芯

  △吉利生产线

  △奥体夜景 □张泉刚 报道

  △齐鲁软件园全景图 济南高新区提供

  ◆核心提示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的主要任务:

  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发挥圈内各市特色优势,以做大做强省会城市为龙头,以一体化发展为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增强城市辐射带动,推进资源要素整合,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南承沪宁、北联京津、东接半岛、西启黄河中上游的枢纽型城市群,争取建成发展活力充足、创新能力较强、产业素质较高、服务功能强大、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的经济圈,在带动中西部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中发挥重要作用。

  两个圈层

  按照“一个核心、两个圈层”的空间布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按照大都市理念进行统一规划,按组团式思路培育卫星城,即以济南为中心,70公里为半径,包括济阳、商河、平阴、章丘、莱芜市区、齐河、禹城、临邑、肥城、邹平、泰安市泰山区和岱岳区等周边区域的紧密圈层;以150公里为半径,淄博、泰安、德州、聊城、滨州5市市区为节点的辐射圈层。到2020年,力争淄博城区人口达到300万人以上,泰安、德州、聊城、滨州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以上。

  紧密圈层,构筑以服务业和人口聚集区为内核和中枢,制造业聚集区、生态旅游区和物流基地为外围和支撑的大济南都市区。重点规划建设三大产业紧密协作区。以济南高新区、章丘市、莱芜市为重点区域,建设东部先进制造业协作区;以南部山区、泰安市泰山区和岱岳区、东平湖片区和雪野湖片区为重点区域,建设南部文化旅游协作区;以济南黄河北地区和齐河、禹城、临邑为重点区域,建设北部产业转移承接协作区,并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形成“同城效应”,逐步向整个紧密圈层扩展。

  辐射圈层,依托综合交通走廊,形成城镇密集区,建设特色鲜明的城市连绵带。支持淄博建成全省东西部融合发展的重要连接枢纽,支持泰安建设富有历史文化魅力和现代风尚的国际旅游名城,支持莱芜建设省会副中心城市,支持德州、聊城建成统筹跨越和生态低碳发展高地,支持滨州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加强济南周边各市的规划建设对接和融合联动,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努力形成区域经济新高地。

  两条产业聚集带

  按照“一个高地、两条产业带”的产业布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形成两条产业聚集带,即滨淄济聊产业带和德济泰莱产业带,成为支撑经济圈发展的“十”字形发展轴。

  滨淄济聊产业带。依托胶济、邯济铁路以及济青、济聊高速公路和309国道构成的交通廊道,建成联动半岛城市群、向河北、山西等延伸辐射的产业带。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建设泉城文化、齐文化、滨海生态、水城特色有机融合的旅游热线。依托骨干企业,扩大品牌效应,把济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装备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机械装备制造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食品医药基地;淄博建成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化学原材料生产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新型建材冶金材料生产基地、纺织服装加工基地;聊城建成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及深加工基地、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全省重要的精细化工、纺织造纸、生物医药基地;滨州建成全国重要的纺织家纺、油盐化工、装备制造基地,全省重要的港口物流、汽车零部件、食品工业、滨海生态旅游基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重要出海通道。

  德济泰莱产业带。依托京沪铁路、京沪高速公路、104国道等构成的交通廊道,加快发展壮大沿高铁产业带。推进济南、泰安、莱芜旅游一体化,形成具有较高国内外知名度的“山泉”旅游基地,建设鲁中山水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区。加快建设南部大通道,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把泰安建成全国重要的输变电设备产业基地、无机非金属材料基地和煤矿机械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与生物育种生产基地;把莱芜建成全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和深加工产业基地、粉末冶金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全省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巩固提高德州粮棉生产和食品工业基地,积极承接省会城市、京津冀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建设全国重要的太阳能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纺织服装基地,全省低碳发展示范城市。

  拓展发展空间

  做大做强省会

  “省委、省政府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规划中,赋予济南市‘一个核心、一个高地’的发展定位,这是对省会发展的高度重视,也是省会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一定要强化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协作意识,立足于做大做强省会经济,促进城市群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携手打造我省中西部绿色崛起的新高地和经济发展增长极,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望。”在8月30日的全省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动员大会上,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鲁豫说。

  对这座有着26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来说,中国东部一个举足轻重的经济大省的省会城市来说,济南跃进的身姿,从来没有这样的舒展过;济南发展的脚步,从来没有这样急促过。

  变化来自于省委省政府着眼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对省会做出的长远谋划。从2003年6月26日,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确立济南“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优”的城市空间战略和“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城市发展思路,到此次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每次机遇的降临,都让省城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跃上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每一次思想的解放、理念的创新和境界的提升,都为省城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借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第七届园博会的东风和全力迎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机遇,济南乘势而上。在老城区,棚户区、城中村、危旧简易楼改造成效显著,万达广场、恒隆广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建成开业,随着护城河通航和大明湖扩建改造,天下第一泉景区强势推出,泉城特色更加凸显。在东部新区,“东荷西柳”一场三馆、省博物馆、省档案馆和一批总部经济楼宇落成投用,增添了奥体文博片区现代化气息。西部新区京沪高铁济南西站通车运行,省会文化艺术中心等重点工程加快建设。滨河新区开发全面展开,小清河综合治理主体工程竣工……可以说,济南已全面拉开了老城区和西部新城、东部新区、滨河新区“一城三区”的发展框架。

  如今,随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的出台,济南又将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建设蓝图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科学规划,建设新型的文明、舒适、便利、绿色、宜居的特大型城市。以扩大城市规模为载体,以增强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为重点,以提高集聚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能力为目标,加快建设具有较强国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科技人才中心、金融商贸中心、旅游会展中心、总部经济聚集中心。

  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的“五个一体化”中,发展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基础工程。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编制区域交通、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信息化、水利、环保等专项规划,统筹推进规划区域内资源开发、产业融合、市场开拓、环境治理、重要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等重大事项,强化规划先导和龙头作用;强化济南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着力优化布局、完善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构筑“一小时生活圈”。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济南为中心、周边6市为重要节点的高速互联网络等等,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的提高,将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支撑力。

  推进产业升级

  打造发展高地

  “规划中除了‘一个高地’,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形成两条产业聚集带’,即滨淄济聊产业带和德济泰莱产业带,成为支撑经济圈发展的‘十’字形发展轴。”济南社科院副院长马黎明说。

  “这两条产业带的交叉点就是济南,这有利于济南优势产业的做大。”济南在交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和食品医药等方面具有优势,恰好可以与淄博、聊城、滨州形成优势互补。在德济泰莱产业带,京沪铁路、京沪高速公路、104国道等形成一个交通廊道,可以推进济南、泰安、莱芜旅游一体化。济南与德州的太阳能产业可以优势互补,进而带动西部隆起带,“利用这两条产业带,济南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周边,使其成为城市经济发展高地。”

  “增强综合实力,努力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特别是以发展实体经济为核心,突出优势、加快转型、做强高端、做大总量,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首位度和核心竞争力。”杨鲁豫表示,济南市将按照“一个核心、两个圈层”的空间布局和“一个高地、两条产业带”的产业布局,围绕打造三大产业紧密协作区,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促进产业链条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加快打造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石化及新材料、食品医药、轨道交通装备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在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形成核心竞争力。围绕培育城市经济发展高地,扎实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保健、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推进创新谷、汉峪金谷等20个重点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加快形成信息服务、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商务会展五大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围绕打造新兴产业创新高地,发挥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等作用,加快形成自主技术、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新优势。

  同时,济南市还将突出比较优势,努力发挥集聚辐射作用。济南的最大优势是省会,要整合运用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金融中心所具有的综合性资源禀赋,努力把省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着力增强承载力和服务功能,促进人才、科技、产业以及其它要素充分流动,做强省会优势,增强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推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坚持规划先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加快城际铁路、轨道交通、“高快一体”路网规划建设,提高交通便捷性,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鼓励引导省会高校、科研院所与区域内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推动全市行业龙头企业与区域内企业的配套合作,深化产业分工,促进产业梯次转移,共同打造区域性产业链,推进东部先进制造业协作区、西部产业转调升级协作区、南部文化旅游协作区、北部产业转移承接协作区建设,增强城市群产业关联度和竞争力。以“天下第一泉”风景区获批5A级景区为契机,推动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谋划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省会城市群文化旅游发展大格局。围绕“三个统一”、“五个同城化”,完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释放改革红利

  增强发展动力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自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不等不靠,狠抓落实,确保开好局、起好步。中西部地区要以改革开放新突破增强发展动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更大力度落实好省政府关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减少行政许可的意见……”

  在8月30日召开的全省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动员大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要求说。

  改革创新是加快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去年3月19日济南市召开的“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推进大会上,济南市创新领导管理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由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挂帅,瞄准发展实体经济、建设美丽泉城、优化发展环境、创新社会管理等四个主攻方向,分别成立四个领导小组及招商引资促进委员会和重点建设规划委员会,吹响了济南新一轮大发展的号角。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敏反复强调,“济南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局面,得益于改革开放;济南要实现在全省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最大的动力仍是改革开放。”

  去年12月2日闭幕的中共济南市委十届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济南市委关于深化全市重点领域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意见》,提出了全市深化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要措施。12月13日,济南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等10个实施方案,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技创新体系改革、文化改革、金融及投融资改革、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改革,到总部经济发展、城镇化改革、民营经济发展、省级以上开发区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等,绘制了一份极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十大改革“路线图”。

  从提出要以群众为根本,以实践为标准,紧紧围绕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努力在全省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把发展实体经济、建设美丽泉城、优化发展环境、创新社会管理等四方面工作作为主攻方向,创新管理体制和推进机制;从此深化重点领域和扩大开放的十大实施方案,再到正在调研中的创新社会管理改革意见,可以说,本届市委领导班子的治市理政“路线图”已跃然纸上,成竹在胸。

  济南正行走在“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的大道上。发展后劲愈发充足,质量效益不断提高,越来越发挥出省会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如今,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规划的出台,又将成为山东经济新的“爆发点”。以济南为“旗舰”,由7市,52个县组成的“联合舰队”正蓄势待发。在新都市、新经济的催化下,各种能量重新集聚,一个更加壮阔、宏大的“鲁中西板块”,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