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非遗传承人的执着与坚守 仅凭手艺难养家糊口
在上个月刚刚举办的2017山东(济南)国际旅游交易会上,济南市的阿胶、面塑、兔子王、木鱼石、和圣文刀等20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精彩亮相,吸引现场观众纷纷驻足欣赏、体验。在会场,非遗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非遗传承人也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在繁华热闹、令人欢欣鼓舞的背后,非遗传承人在现实生活中到底面临着怎样的困扰与尴尬?在信息化、现代化的当下,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面对社会上各种名利诱惑,他们何以能坚守在传统文化的阵地?在6月10日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前夕,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市非遗传承人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鲜为人知的传承故事。
尴尬一 仅凭手艺难以养家糊口
古语有云: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在传统社会,手艺人曾经是比较吃香的,石匠、铁匠、木匠等很多都是世家相传,靠一门传统手艺养家糊口还是不成问题的。不过在现代化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传统手艺渐渐脱离了人们的生活,相关从业者也越来越少,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这些传统行业大都成了被保护的对象,被列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从业人员也成了非遗项目传承人。“相对于机器生产来说,我们手工剪纸在成本上和产量上都不占优势,在市场经济下,大家有了更多的选择,没多少人愿意以更贵的价格去买我们的作品。如果单纯靠传统手艺养家糊口,实在太难了。”济南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都婉莉表示。
其实不仅传统手工艺领域存在这种问题,包括传统戏剧、曲艺、传统音乐等众多领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如今生活节奏加快,娱乐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影院、网吧、KTV、酒吧逐渐成为现代人的娱乐首选,甚至成了现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素有“曲山艺海”之称的济南,传统戏曲市场依然不够景气,可谓步履维艰,一些戏曲从业者纷纷在社会兼职,比如在电视、电台节目做主持人、嘉宾,创建、从事婚庆公司的相关工作。其中具体缘由,我们不曾得知。不过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讲,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才会有更高的追求。如果连基本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何谈更高的艺术追求?
尴尬二 手艺虽好却后继乏人
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都有较高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是济南市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传承人个个技艺精湛、身怀绝技,受人尊重。不过从目前济南市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年龄来看,大都年过花甲,年长者已近耄耋之年,很少有年轻人的踪影。经调查,济南市非遗传承人队伍当中,年轻人所占比重较低,部分项目至今仍无年轻人传承,随着老艺人的离世,就将上演“人亡艺绝”的悲剧。比如,济南刻瓷传承人张文成的薄胎瓷雕刻堪称一绝,省内唯一,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不过至今没人传承他这门手艺。“现在还没人学成这门手艺,不是他们不愿意学,是这门技艺太难掌握了,一是难度大,二是创作周期长,有些人学了半年就放弃了。”张文成无奈地表示。
为什么非遗吸引不了年轻人来传承?首先是仅凭传统手艺难以养家糊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掌握传统技艺难度系数较高,让人望而却步,半途而废者也不在少数。“三年入行,五年精通,十年才能磨一剑”“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等行业俗语足以说明。“一件中等的古马车,从选料开始,一般要经过大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而现在制作的济南老火车站模型,已经花费了我两年多的时间了,预计明年才能彻底完工。其间对雕刻制作技艺的考验与时间煎熬,不可名状,一般年轻人绝没有这种耐心与恒心。”古马车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崇华也有类似的感叹。
既然非遗传承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又不能为传承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那么传承人为何还坚守在传统文化的阵地?他们如何开展传承工作呢?
传承故事一 自觉传承 责无旁贷
济南面塑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董凤岐年近80,数十年来孜孜不倦地开展面塑创作,不断提升技艺水平,不遗余力地培养传承人,学生遍布全国多省市,可谓“桃李满天下”。作为山东工艺美院的退休副教授,生活比较优裕,只要她看中的“好苗子”,都会全身心去培养,且不收学生任何费用,甚至自己花钱为他们创造更多展示、学习、交流的机会。“我现在只有一个心愿:把学生培养好。不仅要提升他们的技艺水平,还要让他们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开拓视野,最终成为艺术家,面塑最终还是要靠他们去传承发展。”董凤岐对学生可谓用心良苦。
作为“和圣”柳下惠的后人,柳森林中断了苦心经营的生意,专心于和圣文刀的制作与传承,心无旁骛,不求名利。“我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圣文刀的文化艺术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咱济南的和圣文化和文刀文化。这是一种责任,与钱无关。要是讲赚钱,我做生意要远远比这更赚钱。”柳森林对非遗传承可谓苦心孤诣。
我们经常呼吁,非遗传承保护需要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首先应该是要唤醒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意识。何谓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就是主动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他们的表现应该算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让我们对非遗传承充满了信心。
传承故事二 君子固穷 不忘初心
济南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薄自洋年逾古稀,从艺60余年,雕塑作品受到世界雕塑大师的褒奖,却一直生活在济南一座不起眼的四合院中的一间小房里,面积不足20平方米,清贫如此。长期以来,他不计酬劳、无怨无悔,大部分作品都捐赠给了相关文化部门,而不是售卖后贴补家用。“我觉得博物馆、文化馆能更好地保存、体现作品的价值。传统手艺到我这里,我就要做好,并且传下去,不能在我这里断了根。”朴实无华的言语正是薄自洋艺术生涯的写照。
兔子王是济南市传统文化符号之一,作为家传手艺,周秉生在传承的道路上几十年如一日,努力将这独特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家传手艺,就意味着责任,即便没有国家的非遗政策,我也要把它传承发展下去,何况现在国家有了这么好的政策,我更要传承好。目前我女儿、侄子也在做传承。”周秉生对兔子王的传承工作充满了信心。这是一种不受外界干扰,主动、自发式的传承,也是一种时代担当的表现。
传承故事三 无奈坚守 期待新生
毋庸讳言,除了认知能力较强、传承意识较高的传承人主动开展传承之外,还有一部分传承人属于无奈的坚守,被动地开展传承工作。“说实话,我们这一行根本赚不到钱,生活压力很大。不过我年纪都这么大了,不可能再转行了,不干这个又能干点儿什么呢?希望政府能多扶持一下,多给这个行业留点发展空间,这门手艺才不至于失传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传承人无奈地表示。像这位年龄较大、别无他长的传承人的情况应不是个案,他们有手艺,但却没信心,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下,无奈坚守,期盼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这种无奈的执着,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 责任编辑:秦来玲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